江都记忆:邵伯保卫战

文摘   2024-10-04 15:56   江苏  

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发动全面内战。7月中旬,国民党第一绥区的汤恩伯(后由李默庵接替)指挥5个整编师,共15个旅12万人,大举进攻苏中解放区。在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的指挥下,华中野战军3万余人奋起迎战,发起了苏中战役。从7月13日至8月27日的一个半月时间内,华中野战军连续作战7次,歼敌5万余人,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的伟大胜利。这7次战斗是宣(家堡)泰(兴)、如(皋)南、海安、李堡、丁(堰)林(梓)、邵伯、如(皋)黄(桥)路战斗。

在江都境内发生的邵伯保卫战是苏中战役的第六战,历时四天,是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华中军区第二军分区的部队,在以邵伯为重点的运河线展开的英勇防御战。

风云变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然而,国民党责令日伪继续武装驻扎原防,不得向中共投降,并迫令日寇重占被解放的海门等城镇,派兵增援敌伪,侵占扬泰地区城镇多处。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同日下午下达停战令。但是,国民党不顾信誉,继续大肆进犯解放区。

1946年6月,中共中央指示华东局:“目前我们的方针是力争和平,但你们的工作必须是一切都准备打。”随后,根据指示,各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自卫战争准备。

6月下旬,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华中解放区位于富庶之地,毗邻国民党政权首府南京,对国民党政权来说如芒刺在背。因而华中是国民党军进攻的主要战略方向之一。国民党军采取“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步压缩”的方针,以淮北为重点,以淮阴、淮安为主要目标,向苏皖解放区发起进攻。

为应对全局破裂,中共中央曾制定战略计划,山东、太行两区主力实行外线出击,向南作战,华中主力予以配合,对付江北之敌。6月26日,中央要求华中分局在苏中吸引并牵制通扬线上之敌,兵出淮南。

华中分局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首先在苏中解放区内线打几仗的建议。他们认为:第一,如在淮南作战,每天所需粮草、支前民工皆要苏中补给,军需供应负担相当繁重;第二,苏中地富人稠,粮食占华中总产量的五分之二,税收占华中的一半,一旦落入敌手,将为敌人所用,且苏中临近京沪,如不战而弃,政治影响不利;第三,淮南之敌兵力较强,苏中之敌相对较弱。因此,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领导人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联名向中共中央建议,第一阶段第一师、第六师仍在苏中作战,第二阶段再加入淮南配合山东野战军。随着形势变化,7月4日,中共中央指示:“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正是在中共中央调整战略计划的情况下,苏中战役打响了。


战前准备

7月初,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陪同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参谋长滕代远,在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政治部主任孙克骥带领下,到邵伯视察防务。

从扬州北犯的敌人要打通运河线,首先必须攻占邵伯。邵伯是华中解放区首府淮阴南部的门户,河网密布,是运河线南端的重镇。能否守住邵伯,关系到两淮(淮阴、淮安)的安全,影响着两泰(泰州、泰兴)、如皋地区主力的作战行动。

第十纵队原建于1946年3月间,下辖第八十二、八十四、八十六、八十七、八十九团5个团。当时,除了第八十六团,其余4个团奉命到苏中守备,其中,第八十九团接替邵伯的防务。邵伯镇以东的乔墅一线防务由华中第二军分区的第四、第五团两个团负责。邵伯镇阵地的设防主要有南运河大堤、运河东侧邵伯镇入口处、北运河船闸的大王庙、西寺及其滩头阵地。

粟裕着重指出乔墅的重要性,鉴于第十纵队和第二军分区只有6个团兵力,其中还有火器配备待加强的队伍,而进攻邵伯的是国民党黄百韬的整编第二十五师,实力强大,他作出如下指示:“应采取各团轮番守备的方式,依靠阵地,作短促的反突击以击退敌人。”

根据粟裕的指示,调整了部署:第四团守邵伯,其第一营坚守南圈门至仙邵公路,洋桥以西地域,第二营坚守运河大堤及西寺地域,第三营在洋桥以北、邵伯正北及东北地域,并派出一部在昭关坝对湖面警戒;第五团和第八十四团守乔墅一线,第五团第一营守乔墅地域,第二营守窦家桥、崔家窑、戴家渡地域;第八十二团作为第四团的纵深,担任对邵伯湖东侧的警戒,第八十七团位于乔墅以北之扬庄一线,第八十九团位于乔墅以东之丁沟一线,3个团相机增援邵伯。纵队司令部设在真武庙,由谢祥军、刘培善指挥,在邵伯设分指挥所,副司令常玉清指挥。第二军分区指挥所设在邵伯,由分区副司令杨洪才指挥。

为完成防御任务,第十纵队和军分区及邵伯市委市政府进行了紧张的备战工作。召开干部会议,明确任务;班长以上干部反复研究地形,研究水网稻田地坚守方法,开展防御部署;部队不顾疲劳,夜以继日,加修工事,组织弹药供应、战场救护;地方党和政府动员民工担架,做好支前工作;针对部队情绪松弛,开展反复宣传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血战四日

7月中旬,宣家堡、泰兴战斗打响,不久又连续进行了如南战斗,海安战斗,李堡战斗,丁堰、林梓战斗。正当华中野战军在丁堰、林梓与国民党军激战时,由宿县地区东进的国民党军占领睢宁,准备向淮阴进犯。拥有日、美式装备的国民党整编第二十五师一〇八旅和四十旅为配合以上行动,于8月23日沿运河北上,分3路向邵伯、乔墅、丁沟发起进攻。师长黄百韬夸口称:“拿下邵伯少则数小时,多则几天”。

战斗最先在乔墅打响。23日上午5时许,国民党军四十旅1个团首先进攻乔墅西南方的窦家桥,企图威胁邵伯侧后。华中第二军分区五团二营击退国民党军9次冲击,因通讯线路被国民党炮火摧毁,联络中断,被迫撤至乔墅河北守卫,河南街道被国民党军占领。子夜时分,因五团伤亡严重,由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八十七团接替,与国民党军隔河对峙。

在邵伯,战斗在运河大堤、洋桥和西寺大王庙三块主阵地同时展开。国民党军一〇八旅2个团向运河大堤和洋桥一线进攻。华中第二军分区四团一、二营指战员英勇抵抗,击退敌人进攻。洋桥被敌攻破,八十二团增援,反扑夺回阵地。

24日,国民党军继续猛攻邵伯。乔墅被敌占领。除正面强攻,国民党军还沿运河堤两侧推进。国民党军两次冲锋不成,便运用古老的战法——火牛阵,用十几头水牛作前锋,牛尾巴绑上饱蘸煤油的棉花,点燃以后驱牛猛冲,“敢死队”紧随其后,但同样被第四团、八十二团击退。在洋桥,战士们打垮了国民党军四次强渡,守住了阵地。在西寺大王庙,六连工事大部被毁,但战士们打退敌人多次攻击,并击毁其两艘炮艇。

25日,国民党军集中优势兵力,主要进攻地段改为运河大堤的邵伯南圈门。据此,华中第二军分区四团将六、七连机动调至南圈门地区。下午,第十纵队八十二团、八十九团相继赶来增援。在西寺大王庙,敌人挑选和收买了2个排的“敢死队”,乘坐6只小木船,以炮艇开路,向西寺滩头猛攻。一连和四连1个排驰援西寺,迅速投入战斗。守卫部队勇猛拼搏,投掷手榴弹,敌人的3只船被击中,1只被炸沉,1只在湖边燃烧,还有1只拼命后逃。四团伤亡过半,欢迎关注公众号“丁中广祥听文化”特别是二营每连只剩30余人,各编成一个排,3个营级干部负伤。深夜,八十九团接防四团,坚守一营二营阵地。洋桥线由八十二团三连接防。

26日,国民党军抽调四十旅1个团到运河大堤,师长黄百韬亲自督战,在飞机掩护下,沿运河堤正面再次向邵伯猛攻。八十九团奋力搏杀,二营五连一排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经过殊死战斗,伤亡惨重的国民党军几次冲击,都被击退。

23日邵伯遭国民党军进攻后,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着眼于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决定主力部队采取“攻黄(桥)救邵(伯)”的战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并解除邵伯之围。他命令第一师、第六师、第五旅、特务团继续机动作战,沿如(皋)黄(桥)路西进,向敌人封锁圈中心挺进。国民党军则判断丁林战斗结束后,共产党部队将进攻如皋,于是急调黄桥守敌第九十九旅沿如黄公路增援如皋。24日,华中野战军截获这一情报,令部队准备在如黄路与九十九旅打一场遭遇战。26日,九十九旅在如黄路大败,其增援部队也遭重挫,国民党军侧后受到威胁。

如黄路惨败的消息传来,国民党军被迫全线撤退,仓皇逃往扬州。邵伯保卫战顺利结束。邵伯战斗的胜利,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华中战场阵地防御战斗的范例。此次战斗,毙伤国民党军2000余人,华中野战军和华中第二军分区参战部队伤亡1000余人,缴获汽艇2只,轻机枪1挺,步枪1部,击沉汽船10余只。战斗结束后,粟裕、谭震林“对守备邵伯、乔墅各部以予奖励,并每人慰劳猪肉两斤,同时此间正设法抽调枪弹及俘虏补充该部,以资鼓励。”


烽火剪影

战斗中,有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24日,在洋桥阵地,七连长孙春度一边在战壕中指挥战斗,一边端着机枪扫射,给登船强渡的国民党军以重创。三排长李六宝站起来一举打死6个敌人。

一连指导员戴祖彭两次负伤仍坚持指挥,高呼:“同志们!坚决守住,拼刺刀!”

为歼灭冲到工事前来的国民党军,吴应金一连扔出50多枚手榴弹,刘庆明、张正庆抱住敌人拉响手榴弹,用血肉之躯阻止了敌人的进攻。

六连二班长朱义兴用轻机枪猛射敌船。副连长王锡宝端着机枪跳出战壕,向敌人射击,战士们也跳出战壕,以密集的手榴弹投向国民党军的机动木船。

25日,在南圈门,团部通信参谋朱坚被炸牺牲,二营教导员徐后发头部负伤,到后方医院后伤重身亡,副营长耿志庭也负伤了。五连连长吴增富头部负伤,血流不止,仍坚持指挥作战,终因失血过多倒在战场上。

高玉新、沈富金、陈耀华等人组成敢死组,分别坚守东西两侧的小地堡,与国民党军展开激战。他们倒下了,印福春等人赶紧上去替补。印福春拿了一包手榴弹,炸死数名敌军。

在西寺,当敌军乘着木船冲上岸时,六连副连长王锡宝第一个冲到河边投手榴弹,严光华、毛小龙、梁明保等也紧跟其后,欢迎关注公众号“丁中广祥听文化”向敌人投掷手榴弹。六连长王志明光荣牺牲。

26日,在运河大堤,五连阵地被突破后,四连政治指导员蒋井深挺身而出,率领四连二排冒着猛烈的炮火,出现在五连阵地上与国民党军肉搏,不幸中弹牺牲。他临死前高呼:“同志们!我们一定要夺回阵地。”

六连政治指导员陈德清率领一排反击,一排在反击中全部牺牲。

四连班长胡青云两腿已被敌人炸成重伤,但仍死抱着机枪对敌人射击,直到牺牲。

在战斗中,除了有姓名的,更多的是无数不知姓名的战士。无论是有名的,还是无名的,他们用年轻的生命,用一腔热血,堵住了国民党军的枪林弹雨,保卫了人民家园。


群众支前

在邵伯保卫战中,江都各地特别是邵伯市干部和群众,全力以赴地支持前线的各项工作,做到“要人有人,要物有物”,为战斗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战役前,华中党政军领导就加紧备战。6月10日,中共华中分局紧急指示各地“改造地形,准备粮草,做好自卫战争的各项准备”。15日,华中军区张鼎丞司令员发表讲话,号召“一切服从战争,一切为了胜利,动员一切力量支援前线”。当时,华中二分区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翻身农民“一面分田,一面支前”,踊跃缴纳公粮、舂米磨面供应部队,积极参加担架运输支援前线,革命激情高涨。遵照华中分局指示,8月5日,华中二分区成立后勤司令部,并陆续建立各级后勤组织,邵伯成立了后勤联络站,邵伯人民成立了担架队、运输队、土工队。邵伯人民献出大批木材、杂树、门板、蒲包等材料,和部队一起抢筑工事。为备战,数万民工加入到加固堤坝的浩大工程。国民党飞机白天骚扰影响进度,民工们便夜以继日地苦干,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邵伯保卫战中,华中二分区群众供应部队二十万斤粮食。战斗期间,江都全县上下,纷纷行动起来,组织了上万民工将上千副担架、粮草等送往前线,并承担起转运伤员的任务,仅小纪就来了2000多名民工。运输队冒着枪林弹雨,将弹药等物资源源不断地供应阵地,担架队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将负伤的战士撤下来。伤亡缺员时,邵伯市委书记顾维衡亲自向四乡调集人员补充担架队,市长杨祖彤(女)带一个警卫员挨家挨户敲门,动员了四五十人将重伤员抬下战场。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第十纵队前线指挥所里没了粮食,华中第二军分区政委惠浴宇知道后,立即命令邵伯市市长将粮食送到前线指挥所。

邵伯铁业工会组长周长春带领姜宝昌、姬绍仪等10多人组成支前小组,冒着炮火,到前线阵地抬担架,在四天的战斗中,他们始终紧紧跟着部队。

战士们挖的战壕需要木板,农民刘鹤才知道后,立即卸下家里的大门和房门,扛到前线去。在他的带动下,周围群众也纷纷献门板或木料。

各地群众发挥熟悉人情、地情的优势,承担起侦查、带路、警戒、骚扰和搜捕逃敌的任务。民兵们组织了30人,分3个小组,组成破路小分队,分别负责锯电话线杆、割电话线、挖公路的工作,在仙邵公路上不断骚扰国民党军。

抗日战争以来,人民饱经战争磨难,受到日伪抢劫,本身难以糊口,但他们自我牺牲,在朝不保夕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节省粮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倾其所有,支援军队。对人民群众在包括邵伯保卫战的苏中战役中的作用,粟裕同志称,“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地方党政军的帮助,广大人民的支援和前线指战员的英勇善战,以及后方机关人员的艰苦工作,才取得这些伟大胜利的。”

注:本文来自网络,作者不明。

丁中广祥听文化
以声音之美,传文化之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