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平 | 又见炊烟升起

文摘   2024-10-15 09:40   江苏  

又见炊烟升起
如皋  刘志平

作者刘志平先生:1955年3月生,江都小纪人,现居如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有小说、散文作品二百余篇散见于《北京文学》《散文选刊》《散文百家》《雨花》《青春》等刊物。部分作品获全国、省、市级文学创作奖。

离开乡村,走进城市,蜗居在水泥构筑间,悬在半空中,不接地气时,总是深深思念起家乡那一缕缕袅袅炊烟,会情不自禁地唱起:又见炊烟升起,勾起我回忆,想起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

乡村拂晓,晨间的炊烟是一缕缕飘飘袅袅,聚散不定的云烟,是村姑飘逸的秀发,是顽皮小儿上学时撒欢的身影。西山落日,傍晚的炊烟是萨克斯吹响的回家旋律,牧童的田园牧歌。暮霭中,太阳落山,和炊烟一起回家,走进蓝色的夜,做着和炊烟有关的梦。

炊烟是一棵植根于心底枝茂叶繁的老树,是一腔载不动的情,是挥之不去、缠绵悱恻的乡愁。稍有空闲,按捺不住那思乡之情,来到郊外,寻觅那让我思念的炊烟,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乡村。

迷恋那缕缕炊烟,只为思念故乡。那朝朝暮暮缠缠绵绵的炊烟里,有我童年几多情趣,更多的是我的贪馋、我的渴望。炊烟里有母亲伺弄在灶塘前的殷勤,炉火映照着母亲慈祥的面容,映照在土墙上母亲的身影,在我眼里是世上最美的图像,炉火中闪耀着母亲的拳拳爱心。

遥看炊烟升起,回家情深意切,嗅一嗅,闻一闻,咋咋舌,无一不让人乡情顿生,饥肠咕咕,口舌生津,炉膛里烘烤的是喷香的红薯,铁锅里沸腾的是清甜的玉米,饭桌上摆的是刚从土里刨出、树上采摘的瓜果,真正的农家土产,农家的乡村乡味。

还记得儿时,清晨尚在梦中,母亲出早工回来,手里总会采一把碗豆荚或是几棒玉米,嫩嫩的,还沾着晶莹的露珠。厨房响起风箱的歌唱,炉灶内柴火旺旺,母亲忙前忙后,直至厚厚的锅盖遮不住满锅的清香往外透时,这才把我叫醒,急忙忙灌上一大碗香喷喷滑溜溜的玉米糁子粥,揣上二穗滚热的嫩玉米上学堂。一路上随处可见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升腾,亦是丰年农家生活兴旺的写照。

童年的记忆,炊烟也不尽是诗情画意,明媚多彩。在那田荷欠收的灾年,也不是家家每天有炊烟。如哪户人家好几天不见烟囱冒烟,就知道他家已缺了粮断了炊,好心善良的乡亲会送上几斤杂粮或是一盆粥,这能照见人影清汤寡水的薄粥,点燃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燎起了对秋天向往,让人们共同度过了春荒,或断或续的炊烟连成了天边的一道彩虹,让乡亲们从春荒走向了有所收获的秋季。

炊烟里弥漫的是五谷杂粮,泥土芬芳,炊烟里渗透的是乡村的血脉亲情,炊烟里流淌的是乡亲们的互帮互让,淡淡的炊烟里饱含着那浓浓的乡村人情味,乡村的祥和。

秋天的早晨傍晚,家家户户炊烟四起,仿佛在向上天报告丰收的喜讯。家家户户脸上都绽开了眉头,一如秋菊样的绽放。乡亲们捧上刚采下的新鲜果蔬,给四周邻居尝尝鲜,更有的忙着去城里走一走亲戚,让城里人品尝品尝农家的乡村土味。

炊烟是农家生活的晴雨表,寄寓着农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缕缕炊烟,再现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风光,亦有着“柴门寂寂黍饭香,山村烟火看日晴”的意境。这是一首无字的歌,一段无弦的琴,一声萦绕碧空悠长的雁鸣,衬托着蓝天更加高远,河流更加清澈,田畴更加辽阔。

身居城市的我割舍不下那缕缕炊烟,炊烟总是在游子的记忆里飘荡,让我柔肠百结,思念不已。乡村是炊烟的根,定格为一种久违的亲情,是终生不能忘却的母爱。

炊烟是我童年的念想,是天性率真的少年和小伙伴在田间一起烧烤,那缠绕一生挥之不去的烟火味,让我总是盼望着:又见炊烟升起。

丁中广祥听文化
以声音之美,传文化之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