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文化巡礼——甘肃篇|他来了 事情就好办了

政务   2024-12-14 10:51   甘肃  

编者按



马锡五审判方式开创了将党的群众路线运用于司法审判实践的先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法律精神和治理智慧。近年来,甘肃法院大力传承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创作了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文艺作品,让马锡五审判方式可感可触!《他来了 事情就好办了》简要梳理相关作品,反映了甘肃法院立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深入挖掘“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民便民司法的创新举措,被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官文学艺术联合会公众号转发。



微动漫《马锡五审判》






“马青天”一案成名




“布谷鸟叫来个阳春天,陇东来了个马专员,草鞋布衣塬上转,走村串户把案办……”这是南梁说唱《马专员是青天》里的唱词,马专员就是延安时期兼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的马锡五。





《解放日报》1944年10月9日刊登的古元木刻画《马锡五同志调解诉讼》。资料图片


马锡五审过很多案件,其中最著名的是后来改编成评剧《刘巧儿》的陇东“封之琴婚姻上诉案”。他亲赴村里深入调查,了解到群众对此前的判决不满,弄清全部真相后,在当地进行公开审理,让大家发表意见,摸清群众意见后进行了最终判决,“刘巧儿”由此成为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实现妇女解放的典型代表,载入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册。                                            



二十世纪中国八大名案之一“封之琴婚姻上诉案”

1943年4月,马锡五遇到一位拦路喊冤的姑娘,姑娘叫封之琴,状告华池县司法处判毁了她的婚姻大事……





怎么方便群众怎么来办案

马锡五曾说过:“作为法官,当你下乡找老百姓了解情况,恰好遇到他下地归来,这时候,你应该把他手中的牛绳接过来,让他在一旁喝口水,抽抽烟,好生休息后,才跟他了解情况。”


“一刻也不离开群众”,这是1943年2月3日毛主席在延安为马锡五的亲笔题词。


一提到马锡五,就要谈到他“携卷下乡、深入群众、调判结合、就地办案”,这种审判方式被称为“马锡五审判方式”,“马锡五审判方式”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紧紧依靠群众,它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审判工作中的体现。走访时,他随身带把镰刀,有时为农民割把草,有时只是对一对旱烟的火,便自然而然地与人“拉呱儿”,收集起他要的证据。


大树下的调解


如今,“马锡五审判方式”仍在陇原大地上推行沿用。从前些年的马背法庭、炕头法庭,到后来的车载法庭、巡回法庭,再到现在的种子法庭、苹果法庭、生态环保法庭、红色旅游法庭,甘肃各级法院对“马锡五审判方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努力,“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举措遍地开花,红色司法基因生生不息。


马背法庭
炕头法庭


种子法庭
苹果法庭







百公里之外的矛盾线上化解



道情皮影剧《彩礼风波》片段


一间办公室、一台计算机、一个小程序、一名调解员,百公里之外的矛盾通过线上调解的方式便可得到快速化解,这是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法院“三进工作室”的缩影。为了让人民群众更直观了解、知晓这一司法服务,环县人民法院自编自导了道情皮影剧《彩礼风波》。以道情皮影非遗艺术手法,讲述法官以远程视频形式,便捷高效化解纠纷。


近年来,甘肃法院顺应数质化、科技化、智能化发展潮流,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不断实践、创新和发展“马锡五审判方式”,将“马锡五审判方式”嵌入智慧法院,用科技赋能创建智慧法庭,通过线上开庭、线上调解、网上缴费退费、电子送达等便捷通道,让更多群众在异地他乡也享受到了司法服务,“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智慧法院建设和网上办案中大放异彩。





在“马锡五审判方式”发源地,依托马锡五审判方式陈列馆等优质红色资源,打造“沉浸式”课堂;拍摄专题片《马锡五审判方式永放光芒》和纪录片《回望马锡五》;录制的道情皮影剧和南梁说唱等法治宣传文艺作品,真正达到了让“马锡五审判方式”可感知、可触摸、可亲近的效果。


如今,接地气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已焕发出新的活力,“处处可见马锡五”已成为甘肃法院系统化解矛盾纠纷、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一张亮丽名片。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 中国法官文联微信公众号 省法院宣传处
文字:李卓敏 陈杨
编辑:乔莉莉 何雨欣
编审:李卓敏 史素雅
推荐阅读:





高端访谈丨王中明:打造新时代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甘肃样本”


省法院传达学习贯彻邓修明在甘肃法院调研座谈时的讲话精神


第十一届“金法槌奖”投票已开始!“网络人气奖”由你来定!




甘肃高院
权威发布甘肃法院司法动态、审判信息,提供诉讼服务,普及法律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