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说 | 杜静遥:司法为民 守护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

政务   2024-12-20 20:28   甘肃  


编者按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在甘肃法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持法槌、掌法典,是公平正义的坚守者;他们不持法槌、不掌法典,却是审判台后最忠诚的守望者和助力者;他们如同明灯,照亮法治的天空。为激励全省法院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甘肃高院开设“榜样说”栏目,让我们将目光对准我们的同事、战友,了解身边默默付出的普通干警,他们用一个个平凡的瞬间抒写着使命的光荣和责任的担当。

本期“榜样说”为大家讲述的是甘肃省“记一等功公务员”、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第三届“甘肃省审判业务专家”获得者,庆阳市环县人民法院木钵人民法庭副庭长、一级法官杜静遥的故事,其事迹被央广网刊发。
“一刻也不离开群众”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神内核,也是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作为“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发源地,甘肃庆阳两级法院赓续红色司法基因,继承发扬深入基层、巡回审理、就地办案、调判结合的审判方式,涌现出了一批“俯下身子、善听民意、解民之困”的基层优秀法官。

杜静遥

“司法只有真正贴近基层,才能让群众明白法条不是‘冷冰冰’,而是可感可触可见的公平正义。”穿透繁复的法律条文,环县人民法院木钵人民法庭副庭长、一级法官杜静遥用脚步丈量司法为民的距离。12年间,他几乎走遍了环县251个行政村,年均办理案件385件,调解矛盾200多起,辖区内无一涉诉上访、缠访事件发生。
国徽在上,法袍在身,天平在心。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践行司法为民的道路上,杜静遥主动肩负起惩恶扬善、普法释法的崇高职责,以“如我在诉”理念办好每一起案件,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凭借对法治事业的忠诚与热爱,杜静遥先后获得甘肃省“记一等功公务员”、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第三届“甘肃省审判业务专家”等荣誉称号。
开展“巡回审判” 擦亮司法为民的“底色”
在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上,甘肃环县36万群众散布于9236平方公里的沟壑纵横、峰峦相望之地,部分偏远地区群众面临“法律服务难找、诉讼官司难打”等困境。“无论天气怎样恶劣,无论道路多么难走,我们每周要抽出至少一天的时间外出办案。”为将司法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最末梢”,杜静遥和同事们无惧寒冬酷暑,他们手执案卷,深入村民田间地头、村社院落、窑洞炕头等地现场开庭,面对面地为群众化解矛盾、定分止争。

“巡回审判”现场

今年11月,七旬老人郭某以其两个儿子拒不赡养为由诉至法院。案件接收当日寒风凛冽、雪花纷飞,杜静遥担心郭某挨饿受冻,于是决定亲自前往郭某家中实地查看,了解案情。然而,雨雪天气导致原本陡峭的山路异常泥泞,行进过程中,杜静遥一行人不得不频繁推车、小心探路,历经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满脚是泥、头顶白雪抵达当事人家中。
在详细询问并仔细观察老人的生活状况后,杜静遥就地开庭,并从法律规定、道德人情、传统美德、良好家风等多个角度,耐心细致地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最终郭某主动承认自己在处理家庭关系上的不足,郭某的儿子也表示认可法官的调解意见,双方均保证将共同努力,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随后,细心地杜静遥亲自敦促郭某儿子为老人生起炉火,并让其为老人备足生活用品。看到这一幕,郭某感激地说:“外面下这么大的雪,杜法官还能到家中了解实情,公平公正地判处,您真是心系百姓的好法官!”
“为民办事关怀备至,为民排忧情深似海。”这十六个字是郭某所赠锦旗的内容,也是杜静遥践行司法为民的真实写照。为方便群众诉讼,让当事人在诉讼中少费时、少费力、少费钱,杜静遥采取“巡回审理+现场调解+现场执行”的办案模式,将法庭设在田间地头、窑洞炕头、村委会等,并依据纠纷情况,采取就地受理、就地开庭、就地质证认证、就地调解审判、就地解决纠纷的办案方式,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便能化解纠纷。
把司法服务下沉到群众身边,是庆阳市两级法院传承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和“枫桥经验”的生动诠释与有力拓展。“矛盾发生到哪里,法庭就设在哪里,国徽就悬挂在哪里。”杜静遥告诉记者,巡回法庭能够搭建起法庭与人民群众交流的桥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深化诉源治理 恪守小案不“小办”的“本色”
法官不仅仅是纠纷的裁决者,更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把群众的每件‘小事’都当作自己的‘大事’来看待。”杜静遥说,基层案件往往与亲属、近邻息息相关,看似简单的纠纷却关乎着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有可能影响当事人的一生。因此,只有俯下身、沉下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妥善化解纠纷,才能做到服判、息诉、人和。

杜静遥调解矛盾纠纷现场

今年5月,一对同胞兄弟因为家门前的羊圈闹得不可开交,原告曾因此事想不开而喝下“百草枯”农药,后经抢救及时才得以生还。为避免矛盾升级,杜静遥第一时间深入事发现场展开调查,得知宅基地权属不明确,再加上双方当事人情绪激动、互不让步,增加了案件审理的难度。
“不能机械办案,要从有利于矛盾化解和亲情修复的角度解决问题,促使双方达成和解才是最根本的办法。”为此,杜静遥多次前往双方当事人家中,耐心地从法理、情理等多个角度疏导调和,逐渐融化了当事人心中凝结的坚冰。与此同时,杜静遥还深入现场,分析羊圈地形地貌以及土地的权属等问题,敲定调解方案。
考虑到当前正值农忙时节,杜静遥便与同事自费购买铁丝网,顶着炎炎烈日,协助双方当事人按照调解协议妥善且公平地分割了羊圈。分隔的是土地,弥合的却是亲情。双方当事人感激地说道:“杜法官把我们平民百姓的事当自己家的事办,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化解了我们兄弟的心结。”
“办理案件不应以简单结案为目标,而应着眼于调解、审判、执行过程的有机衔接,推进矛盾纠纷全流程化解,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正如杜静遥所说,多年来,在木钵法庭只有他一个入额法官、年均收案近四百余件的巨大压力下,他依旧坚守初心,不断深化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个案件。据统计,木钵法庭每年的结案数量位居全院前列,各项审判指标均名列前茅。
延伸审判职能 提高普法宣传的“成色”
一辆巡回审判车,几把木条椅,几张办公桌……2022年5月,一个简易法庭搬进了樊家川镇马骏滩村委会的院子里,车上悬挂的国徽与村委会院落的国旗遥相辉映,格外醒目。随着清脆的法槌声响起,一场关于用益物权的纠纷案正式开庭审理。

庭审现场

“村上做得不对,既然签了协议了就要遵守。”“这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应当由村上和易地搬迁点农户共同想办法向原告补偿。” 庭审现场,当地村组干部及村民共30余人参与旁听,不少农民大伯热烈地讨论起了案情,并向法庭提供他们的意见和看法。
庭审过程中,杜静遥认真倾听各方意见,并对案件涉及的法律规定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和说明。法官说法、村干部说理、村民说情……你一言我一语,不仅就地解决了矛盾纠纷,还在一问一答、一审一判中,让相应的法律知识、公序良俗、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此外,开庭之余,杜静遥也会耐心解答周围群众提出的关于借贷、相邻纠纷等疑惑问题,积极引导人民群众采用合法途径解决纠纷,维护自身权益。
巡回审理既是便民利民的重要举措,也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调解各种矛盾纠纷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农民法治意识淡薄,这往往导致治安案件、非法上访等问题的频发,严重制约乡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积极邀请当地村干部、村民参与庭审,通过现场‘以案释法’,最终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杜静遥说。
法官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和谐与民心。常年伴随杜静遥法官外出办案的书记员薛菲是土生土长的环县人,他亲眼见证了乡风民俗的积极转变。“以往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时有发生,成为困扰乡村治理的难题。但这些年,我们在巡回审判的过程中,一次次深入田间地头、村舍院落进行普法宣传,村民的法治意识大幅提升,大家更愿意通过‘坐下来’的方式,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薛菲感慨道。
“杜法官你又来了啊!”这是杜静遥外出办案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最好佐证。对于未来,杜静遥表示,将继续行走在维护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来源:央广网

记者:李红军 关慧敏 孙   

编辑:梁湘莲 何雨欣

编审:李卓敏 骆   斌

推荐阅读:





高端访谈丨王中明:打造新时代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甘肃样本”


省法院传达学习贯彻邓修明在甘肃法院调研座谈时的讲话精神


“拒执罪”新规12月1日起施行,如何启动刑事追责程序?

甘肃高院
权威发布甘肃法院司法动态、审判信息,提供诉讼服务,普及法律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