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米的诞生
一粒米的诞生
西江小学三(3)班向日葵小队
一颗神奇的种子,萌芽于东方,滋养了大半个星球。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水稻可在春夏两季种植,水稻可以分成早稻、中稻和晚稻。
从一个个小小的种子到餐桌上的一粒粒米饭,为了更好地去了解这一过程,我们决定走进田野,从播种开始,再到育苗、插秧、成熟、割稻、烘干、打谷,参与了早稻生长的各个环节,通过实地感受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深刻体会耕种的不易,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同时提升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致敬袁隆平
说到水稻,不得不提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禾下乘凉梦,十里稻花香。遥望中华大地,多达一千三百万公顷的土地上,金黄的杂交水稻正听着秋风蓬勃生长。稻谷摇曳的背后,是一个慈祥的老人,袁隆平。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他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不断追求创新,为人类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爷爷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做一粒好种子,守护同一个“禾下乘凉梦”。从现在开始,脚踏实地地努力,在祖国大地上耕耘出更夺目的色彩!
我们来到黄岩区茅畲乡浦洋村的双季杂交水稻钵苗机抛高产示范地,体验早稻的生产过程。大面积现代化科技生产,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2024年,我国夏粮实现增产、早稻保持稳定,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播种和育苗
阳春三月,农民伯伯们就开始浸种育苗了。浸种育苗,是农耕的起点,也是希望的开始。看,这一盆盆装满种子的土盆,再过一段时间,就会长出一株株绿色的秧苗。
我们也加入进来,把一颗颗小种子倒进机器里,看着种子均匀地排在一盆盆土里,可真有成就感。
插秧
四月,已有一尺高的秧苗即将移栽到水田,他们被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田埂上。我们几个人,抬起一盆秧苗,就往田里走,真是迫不及待呢!
读一万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都不如亲自下田去插下一株秧苗,弯腰、握稻谷,感受劳动的辛苦。
插秧吧!一起种下希望,收获喜悦。
我们将秧苗仔细插于田中,间隔有序,还时不时摔一下,满身是泥,原来插秧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传统的插秧方法费时费力,但是现代化插秧,有了插秧机的帮助,可以进行大面积插秧,帮农民伯伯省了很多力气。
体验完手动插秧,我们也坐上了插秧机,只见插秧机轰隆隆地开始运作,我们在机器上上下颠簸,笑得可欢乐了!没过多久,一块田就插完秧了,效率真的很高哦!
成熟、收割、烘干、脱壳
七月,夏未央,稻香浓。
风起时,稻浪翻滚,稻谷随风起舞,饱满的谷粒挂在稻穗之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勤付出终会满载而归。每一粒稻谷,从一粒种子到一粒米,都是一天一天生长起来的。
稻子黄了!我们一起去割稻子吧!我们拿起镰刀,来回钜动着,每一次的钜动都是收获的欢呼。只见收割机欢快地穿梭在田间,奏响了收获的乐章,没几个来回,就收割了一整片稻子呢!
收割完了稻子,那么穿着衣服的稻谷是怎么变成白花花的大米的呢?
快看我们身后,我们也很好奇这是什机器呢?原来这是烘干机!收割完的稻子,倒进这高高的烘干机里,省去了晒的步骤。烘干完了,再进行脱壳,一粒粒白花花的大米就生产出来了。
吃饭咯
一粒米的诞生
从稻田里长出来的一粒粒米,最快要三千多个小时,经历几十道工序,才能来到我们的餐桌,完成它的旅行。
大米被我们煮成了香喷喷的米饭,我们等不及要去品味一口米饭的美好了。
交流心得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背了这么多次古诗,我们利用假期,走进乡村田野,想要去感受一下粮食的来之不易。
我们参与的早稻种植,是在三月份开始浸种育苗的,再过一个月,在清明节左右进行插秧。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环节了,我们拿起秧苗,走在湿哒哒的稻田里,就开始干起活来。一个不下心,还会摔得满身是泥,虽然辛苦,但我们却很快乐。
我想起之前在班级里的好书推荐中,分享过《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这本书,我们水稻能有现在的好收成,都离不开袁爷爷的功劳,他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我会牢记这句话,珍惜粮食,也要学习袁爷爷的精神,坚持钻研,不断创新。
很高兴我能亲身体验种植水稻的过程,我非常崇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他让原本挨饿的人们能够吃饱饭,所以我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从种子到发芽再到插秧然后到成熟最后变成米饭,历时五个月,我看到了种子破士而出,看到了禾苗在风中摇曳,看到了稻穗压弯了腰,看到了一粒米的诞生,更看到了农民伯伯的辛勤汗水。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要做一位珍惜粮食的好少年!
米饭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带着疑问,我们向日葵小队来到茅畲乡水稻示范田寻找答案。
三月份的时候我们把种子洒在育苗盒里,然后洒上水,在大棚里面等待发芽。经历一个月左右,种子发芽后长到一定的高度就可以插秧了。我们把绿油油的秧苗移栽到田里面,插下了一排排整齐的秧苗。
经过三个月的生长,绿油油的秧苗已经长成了金灿灿的稻谷。微风吹来,稻谷好像向我们招手,告诉我们,收获的时候到了。看着眼前大片的稻田,我想到了袁爷爷的“稻田梦”,他为了让中国百姓吃饱饭,研究了一辈子的水稻。我们拿起镰刀,弯下腰收割水稻。收割的稻谷经过烘干,脱壳,就是一粒粒大米。
经过这次实践,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稻谷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一粒米的生长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种子到餐桌上的大米,它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承载着生命的奇迹和农耕文明的传承。
这次社会的课外实践,我们小队从播种到收获,全程参与了水稻的生长过程。早稻的收割时间是七月,我们起了个大早,顶着烈日,拿起小镰刀,在稻田里割稻子,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亲身体验整个过程之后,我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也体会到一粒米的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粮食,提倡光盘,拒绝浪费。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次我们参与了水稻的发芽、生长,然后到水稻的成熟、收割,让我深受启发。
首先,我们把种子撒下去,再拿起营养土覆盖起来.我们往营养土里洒水,静静地等待种子发芽. 到了四月份,种子已经发芽了,我们五个小朋友抬着一块小秧苗,往田里走去.我们来到了一片泥潭地里,每人拿一小束秧苗开始插秧比赛,插完秧后身上、脸上、脚上都脏兮兮的。好像刚从泥里出来的泥鳅.我们你看我,我看你,各个都笑了起来。
到了七月份,我们来到了田里,发现我们种的水稻远看像一片金黄的地毯,近看稻子在向农民伯伯鞠躬呢!于是割稻机进场了,一眨眼的功夫就被收割机割完了,割好的稻子放到机器的储存箱输送到粮食仓里。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了解到水稻的种植过程还让我知道经过劳动才能得到丰收。
我们从这次实践中,不仅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传承了农耕文化,还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和付出,懂得了感恩,也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同时也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