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需要什么样的经济空间格局|运河首期成都站陆铭演讲回顾

文摘   2024-11-27 17:30   北京  


中国经济如今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阶段,在此阶段


制造业的红利还能持续多久?

服务业如何成为经济新引擎?

城镇化又将为未来创造什么机会?


在11月运河私董会成都站的课程中,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教授陆铭为中国企业家详细解析了未来城市的经济空间格局。 


制造业红利的“天花板”


中国未来仍将坚持制造业强国的发展方向,但制造业的占比势必会降低,因为制造业强国的目标并不等同于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越高越好。 


以德国和日本为例,即便是全球顶尖的制造业强国,其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也仅为18%-20%。随着制造业的升级,更多的附加值将集中在研发、设计和品牌服务等环节,而非简单的生产制造。因此,中国的制造业将从“数量取胜”转向“质量制胜”。 



至于制造业中常提到的“内卷竞争”“外部关税压力”“市场需求减弱”等问题,其实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目前,中国制造业已占全球30%的市场份额,经济体量达全球的18%,已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然而,再通过过去的老办法——如依赖刺激出口来实现增长——已非常困难。因此,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要主动对接国际最高经贸标准,在环境保护、产权保护、劳工权益等方面主动升级。 



服务业的黄金时代


当提到中国经济分化时,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房地产市场冷热不均,但实际上,消费领域中的服务业与制造业分化更显著,且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一方面,制造业商品的价格持续下降,供过于求,基本上“有钱就可以买到”。另一方面,服务业的需求却在快速增长。以生活服务为例,2023年10月数据显示,餐饮、酒店和文化娱乐消费分别增长了7%-27%。服务业不仅弥补了制造业就业减少的空白,更带动了经济质量的提升。

但也需要注意,目前国内服务业的供给质量仍无法完全满足消费者需求——“有钱也买不到”,比如在影视、娱乐、教育、医疗、养老、旅游等方面,许多消费者依然选择不消费或通过国外服务进行替代。


为此,中央不久前出台了《关于加快高质量发展生活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教育、医疗、康养、家政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不仅能促进就业,还能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随着消费结构的调整和代际变化,服务消费的占比还会进一步提升。未来,产品的定价不应仅仅考虑“成本+利润”的简单模型,而要关注服务的附加值,特别是研发和用户体验。 


人口规模的现代化


尽管近年来我国人口总量已进入负增长,但早在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便开始下降。尽管如此,从2010年到2022年,城镇人口从6.7亿增加到9.2亿,增长37.5%;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15.6%。这表明,现阶段我们并不用过度担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


当前,“人往高处走”的人口流动趋势依旧明显。数据显示,人口正从小城市向大城市、从边远地区向沿海地区集中。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的城市群吸引了最多的人口流入,即便在东北地区,人口增长也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和长春等核心城市。 


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的城镇化率目前为66%,与发达国家85%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假设每年城镇化率提升1个百分点,这将意味着每年有约1000万人进入城市。这不仅创造了巨大的服务需求,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消费中心城市的崛起


许多人担心人口聚集的大城市会因为“城市病”而陷入发展瓶颈,但事实上,大城市作为消费中心的作用在未来只会更加重要。消费中心城市是服务消费主导时代的产物。这类城市集聚人口,同时吸引外来消费流。


例如,上海近期举办的埃及文物大展中,超过一半的观众来自外地。而类似的文化和娱乐消费几乎只能在大城市实现。再比如,周杰伦演唱会直接带动了30亿元消费,其中天津场观众60%来自外地。成都也在逐步崛起为西南地区的消费中心。动漫、电竞和音乐产业发展迅猛,这种“后工业化”现象让大城市在研发、设计和品牌销售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 


人们天性喜新厌旧,今天可能想吃兰州拉面,明天改吃西点,后天又去尝试韩餐。服务业多样化、品质化的供应,离不开人口规模和流量的支持。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从农村向城市、小城向大城、外围向中心城区集聚——因为服务消费正主导经济,而大城市的品质与多样性,恰好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市的未来:高密度与多样化


在陆铭教授看来,大城市的未来发展需要高密度和多样性。以往人们热衷于追求低密度的郊区生活,但事实证明,低密度虽然适合居住,却难以支持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像上海、成都这样的城市正在通过城市更新和轨道交通建设等方式,打造高效、便利、充满活力的都市圈。 


未来的城市规划也需要更注重多样性和包容性,比如建设更多“口袋公园”代替大面积绿地,为居民提供适合步行、骑行的公共空间。这不仅能提升城市的宜居性,还能进一步为服务业创造增长的机会

运河CEO
王石老师、冯仑导师联合燕园创新平台共同发起“运河私董会”,关注中国企业家成长,一起穿越人生的顺流和逆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