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从设立至今已历经40年,举办了20届。从最初的每届表彰人数不超过6人,到现今每届不超过20人,参评候选人数在不断增加,且其成果越来越丰富。获奖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为科技创新做出贡献,很多已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和各单位的中坚。侯德封奖以成果的创新性为第一原则,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做出的努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赏和肯定,其关注度和认可度与日俱增。2023年2月17日,学会侯德封奖评选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第19届评审会,经预审、综合评议和无记名投票,最后评选出20名获奖人。为了宣传获奖人的成果,本刊特辟“侯德封奖获奖者论文”栏目刊载获奖人的学术论文,感谢广大会员、读者的关注。本期刊发第19届侯德封奖获奖人翟德高教授的论文。
我国东北部地区大规模低温银成矿特征与机制
翟德高1,2*,赵青青1,2,豆明新1,2,许康宁1,2,江玲1,2,吴晋超1,2,吕焕科1,2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引用此文:翟德高,赵青青,豆明新,许康宁,江玲,吴晋超,吕焕科. 2024. 我国东北部地区大规模低温银成矿特征与机制.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43(4):755–766.doi:10.3724/j.issn.1007-2802.20240037
Zhai D G,Zhao Q Q,Dou M X,Xu K N,Jiang L,Wu J C,Lyu H K. 2024.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large-scale low-temperature silver mineralization in northeastern China. Bulletin of Mineralogy,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43(4):755–766. doi: 10.3724/j.issn.1007-2802.20240037
5 银成矿研究展望
图7 我国东北部地区脉状银铅锌矿床成矿模式(修改自Zhai et al.,2018b)
已有研究表明,我国东北部地区的脉状银铅锌矿床与斑岩系统共同构成了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成矿物质与流体均来自岩浆热液体系,银主要以硫氢络合物形式迁移,水-岩反应导致的流体还原和降温是银沉淀的关键因素。然而,对于该区大规模银铅锌矿化的成矿机理及关键控制因素,还有很多关键问题尚未理清。例如,与国外典型银铅锌矿床主要赋存在火山岩中不同,我国东北部地区的脉状银铅锌矿床主要赋存在粉砂岩或碳质板岩中,除了水-岩反应有差异之外,其他的控制因素也不清楚。另外,作为世界上最典型脉状银铅锌矿集区,美洲Cordilleran地区发育大量与俯冲作用相关的斑岩型铜矿且脉状银铅锌矿床叠加在斑岩铜矿之上或外围,而我国东北部地区的脉状银铅锌矿床除部分研究实例外,多数矿区均未出露与成矿作用同期的岩浆岩,且已有实例矿床(如双尖子山和边家大院)均发育为斑岩型钼矿化而非铜矿,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也不清楚。再有,在其他银矿床的深部是否存在隐伏的成矿岩体呢? 多数矿床普遍不出露成矿同期岩体是否受剥蚀程度差异性控制以及是否有可能在银铅锌矿床深部寻找斑岩型矿床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更多内容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作者简介
翟德高,1985年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热液金、银、锑成矿系统与矿床成因研究。现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地质学术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微束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为Mineralium Deposita副主编,Minerals、Journal of Earth Science、《矿床地质》 、《地球科学》和《地学前缘》编委,《黄金科学技术》 、《地球化学》和China Geology青年编委。获第19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SEG Fellow、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年五四奖章”、朱训青年教师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要发表在Economic Geology、Mineralium Deposita、American Mineralogist、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GSA Bulletin等地球科学领域重要期刊上,论文累计引用2200余次(谷歌学术)。
END
战略性关键金属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