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推动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时事   2024-11-17 06:30   北京  

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需要全力回答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中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希望你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为全国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殷切期望和谆谆嘱托,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赋予了重要的使命任务,为新闻传播教育服务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做好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

做好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关键在人。新闻传播人才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一直以来,相关高校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学科和人才培养上的鲜明特色,聚焦党和国家对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时代要求,培养了大批卓越的新闻工作者,他们成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新型主流媒体的中流砥柱。

当前,媒介技术快速变革、传播生态深刻变化,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新形势、新挑战。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应当守正创新,着力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五种基本素质。一是政治素质。新闻传播人才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坚守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二是道德素质。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闻传播人才应当涵养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大德,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锤炼个人品德,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三是理论素质。新闻传播人才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熟练掌握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主动吸收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养分。四是专业素质。高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一定是全媒型、专家型的综合人才,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锤炼适应全媒体发展的专业能力,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需要,全面加强运用和驾驭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五是国际传播素质。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核心在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新时代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要具有全球意识、国际视野、跨文化思维,具备国际传播的知识、技能、方法等素养。

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是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的基础

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将其贯穿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是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之一,既承担了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使命任务,是学术创新和知识创造的发源地,又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是运用自主知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也是在教学科研过程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知识体系的“试验场”。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具有鲜明实践导向和人文色彩的社会科学,实践是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源头活水;将原创性、时代性的理论成果反哺实践,在实践中完成理论的螺旋式上升,则是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必由之路。

在新闻传播高等教育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之间形成有机统一的关系,都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目标。首先,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是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只有建构起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才能够更好地反映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鲜活经验,阐明新闻舆论工作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立足中国新闻传播实践推出具有学理阐释性、系统完整的理论知识,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奠定基础。其次,以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成果推动教材体系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高水平的教材体系建设,教材是自主知识的载体,是教书育人的工具,也是培养学生五种基本素质的重要抓手。当前,教育部正在推进第一批新时代马工程教材建设,组织全国高校二十多个团队共同编写新闻传播学科的九本教材,致力于打造自主性、原创性、时代性、专业性的新闻传播学教材体系,就是要将学科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独创性范式、体系化知识全面贯穿、有机融入原创性教材建设中,为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自主培养体系是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辈出的关键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深度运用,给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媒体融合发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面向党之所需、国之所需,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够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队伍。

一是要构建自主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高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是在祖国大地上培养出来的,对中国实践、中国文化、中国制度、中国道路有着深刻的认同和体悟,既能够扎根中国,又具有全球视野。因此,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等都要围绕实现这一目标加以创新,系统布局、统筹协调、一体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应将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最新成果运用其中,引导学生全面系统认识中国和世界;在实践教育上,应主动对接新闻传播实践的一线需求,大力改革创新,以实践赋能新闻传播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在人才评价标准上,要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聚焦新闻舆论工作需要,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配性。

二是紧密结合新时代新闻传播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论,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新时代新闻传播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在育人模式上也要体现出自主性、创新性。由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国记协指导开展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已连续五年用案例教学、视频金课、数字传播的方式,将新闻一线最生动的实践融入教学,推广至全国719所设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校,推动新闻传播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三是着眼提高新闻传播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媒型、专家型的新闻传播人才,关键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随着人工智能不断赋能媒介技术,传播工具、手段、形态、方法都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坚定的价值立场、深厚的理论素养、卓越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提高学生驾驭和应对媒介技术发展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4年11月15日第6版

本期编辑:王    雪

学习时报
《学习时报》1999年9月创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主办,面向全国,服务全党,以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党唯一专门讲学习的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