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8期 目录
“双碳”动态
全球核电政策法规调整趋势分析及我国应对策略
研究与探讨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下北京市数据中心绿色发展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全球核电政策法规调整趋势分析及我国应对策略
摘要:乌克兰危机深刻影响着欧洲和国际能源市场,引发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核电政策法规调整的连锁反应,主要核电大国调整核电技术安全政策法规,新兴核电国家推出核电激励政策,探索多领域应用。随着全球各国核电政策法规的调整,多元法律主体、数字技术等新型法律要素融入相关国家核电政策体系和法律条文,核电项目法律关系更为多样,我国核电“走出去”法律风险要素更趋复杂,对我国核电内外政策联动、制度供给与法律保障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为应对全球核电政策法规调整后的新机遇与挑战,我国应从制度设计、配套政策支持及法律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入手,为高质量参与全球核电合作提供政策法规保障,助力打造核电“走出去”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样板。
关键词:全球核电政策法规;趋势分析;核电“走出去”策略
作者简介:岳树梅,西南政法大学核安全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能源法与国际法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我国核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编号:20&ZD162)阶段性研究成果
全球新能源产业竞争发展态势及应对建议
摘要:本文分析了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竞争态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提出应对建议。当前全球新能源产业正在快速发展,绿色技术突破正重塑能源生产模式,新兴市场国家在该领域快速崛起;全球新能源产业竞争主要体现在供应链本土化、关键矿物资源安全、规则标准制定和技术封锁等方面。为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中国应持续改革创新,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积极参与全球新能源产业标准制定,提升话语权;立足不同经济体的政策差异,突破局部市场壁垒;发展安全、有韧性的新能源供应链,拓展多元化市场以降低风险。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全球竞争;贸易壁垒;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连欣,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在读,主要从事城乡发展、对外开放等政策研究
通讯作者:徐沁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全球气候治理与非传统安全研究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下北京市数据中心绿色发展研究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AI)产业加快发展,算力是技术实现的保障,数据中心是重要基础支撑,数据中心用电量主要受算力增长、芯片功耗及数据中心用能效率等三方面的影响。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机构对AI引发用电量增长的预判以及主要应对措施,介绍了北京市数据中心布局、用能情况及节能审查典型案例,展望北京市人工智能与算力基础设施发展前景,预判未来AI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作为支撑AI产业发展的北京数据中心能耗也将呈现增长趋势;分析在AI发展下数据中心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提出北京市数据中心绿色发展的具体举措,包括跨区协同开源挖潜、提高电力管控能力、强化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等,以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算力;电力;绿色低碳
作者简介:张莉,北京节能环保中心电力需求侧管理部副部长,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电力需求侧管理、能源发展、产业经济等研究
核电厂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思考与探索
摘要:针对核电厂科技创新管理普遍存在的认识不足、定位不清、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机制不合理、科技创新成果管理相对粗放与应用转化投入不足等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核电厂科技创新的具体特点,提出科技创新工作的改进理念和措施,构建以科技创新项目全流程分级管控、科技成果管理与转化应用管理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并经某核电企业应用验证取得了科技创新业务出项目、出人才和出成果的预期成效,解决了核电厂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核电厂;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思考与探索
作者简介:汪安平,江苏核电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处处长,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核电厂科技创新管理等领域研究
构建超大特大城市新型能源体系的探索实践
——以广州市为例
摘要: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聚合中心,城市中心地区也是中国人均能耗较高的地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顺应全球能源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下,超大城市新型能源体系的规划和建设要着眼长远。本文以广州市为例,从能源结构、系统形态、产业体系、治理基础、供应链韧性等角度,分析了超大特大城市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与实施路径,并采用LEAP模型定量评估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经济环境影响。研究发现,加快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能源数智化技术推广应用,是超大特大城市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共性选择,有必要在产业规划、科技研发、业态创新方面提前谋划,以确保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行稳致远。
关键词:超大城市;新型能源体系;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能源数智化
作者简介:林紫菡,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电力系统相关研究
通讯作者:刘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能源系统分析、能源市场等研究
云南玉溪市生态系统固碳核算实证分析
摘要:采用统一、便捷、准确的方法,在地方、县级开展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测度,更好地服务政府决策是地方政府急需破解的难题,但目前缺少系统性研究。本文针对该选题开展研究,利用遥感技术和基于CASA模型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法和固碳速率法,计算云南省玉溪市各县区森林、草地、农田和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量,结果显示该地区森林固碳量占比达95.4%,是固碳的主力军。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认为:采用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测算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是科学的,采用固碳速率法研究草地、农田和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量是便捷的;森林对玉溪市固碳能力具有极大的贡献;峨山、新平、元江三县剩余的固碳量可吸收其他地区碳排放;单位GDP二氧化碳净排放量更适合用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结论特别是云南省完善生态统计监测调查制度,探索“碳中和”评价指标,为全国各地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思路。
关键词:固碳能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法;固碳速率法;碳抵消;空间统计
作者简介:曲卓,云南省统计局,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分析、国民经济核算
通讯作者:周峻松,云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全要素碳汇核算、遥感影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和地理空间数据分析等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2061074)和云南省科技人才与平台计划(编号:202405AD350057)
推动“共建中国-中亚能源命运共同体”机制研究
摘要:十余年丝路辉煌共建能源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中亚共谱能源合作新篇章。一系列协议构建合作法律基石,同时,共建合作机制促进了区域能源政策协调的深化。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中亚国家内外部条件的挑战、能源争端解决机制未完善等问题。对此,应进一步强化多边合作机制,构建多层次的能源政策协调机制,探索成立区域性能源合作组织和区域能源争端解决协调中心。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改革,中国应发挥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优势,加强能源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同管理,以实现更加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的能源安全新战略。
关键词:中国-中亚合作机制;能源合作;区域高质量发展;碳中和;能源转型
作者简介:张光耀,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西北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讲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能源法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陕西城市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法治保障研究”(编号:2020E014);西北政法大学义乌研究院横向课题“义乌市海外利益安全风险防范研究”(编号:YW2024-8-03);西北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委托一般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融入法学专业核心课路径研究”(编号:XJPFZSX20240113A01);西北政法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JZX2024002);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编号:230907270214827)
日本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日本是全球氢能产业发展的先行者,燃料电池、液氢储运等技术领先,产业政策体系构建完善,应用推广市场已具规模。但由于日本属于资源、能源进口型国家,受本土氢源供给不足、需海外进口氢能等限制,其氢气终端价格同样居高,经济性尚未实现与燃油、电力竞争的态势,终端应用大规模推广受限。本文通过梳理文献资料,概括日本氢能的产业政策、核心技术、着力供应配套、找准推广领域等四大现状和特征,总结其主要经验做法,并结合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加强政策支持、协同政企发力、构建供应体系、加大宣传推广等建议。
关键词:日本氢能;产业现状;主要做法;模式经验;建议启示
作者简介:张仲军,佛山环境与能源研究院技术开发与推广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氢能产业政策研究与咨询工作
浅析秘鲁卡米塞阿天然气项目产业链的构建及启发
摘要:天然气项目产业链长,环节多,工艺复杂,完整构建整条产业链的投资大、风险高。通常情况下,天然气项目的所有投资者共同持有全产业链,通过共担投资和风险、共享收益的模式,实现天然气资源的价值变现。本文围绕拉美极具特色的秘鲁雨林地区卡米塞阿天然气项目,梳理其产业链各环节的相关设施及所有者,分析投资者如何通过与其他参与方签署商务协议串联各环节,打通整条产业链,低投资低风险实现项目商业开发与合作共赢,总结卡米塞阿项目形成的原因及产业链投资者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天然气项目;产业链;卡米塞阿;商务协议;合作共赢;策略选择
作者简介:朱斌,中国石油秘鲁公司工程师、硕士,先后在苏丹、秘鲁等国从事海外油气项目开发、战略规划和投资计划管理工作
《中国能源》杂志
《中国能源》杂志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主办,是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刊物。
《中国能源》杂志创刊于1978年,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3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收录期刊与《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能源》由高层智库专家解读中国能源宏观政策,客观分析能源发展新经验、新模式,聚焦全球重大能源战略和中国能源发展问题,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探讨。
社 长:原松华
总编辑:原松华
副总编辑:李春梅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B座1910室
网址:http://www.zhgny.org.cn/
公众号:中国能源杂志社
投稿邮箱:
zgny1718@zhgny.org.cn
联系电话:63908453 / 63908477 / 63908460
《中国能源》杂志订阅办法:
1.与全国各地邮政局(所、零售亭)联系订阅,邮发代号:18-48;
2.直接与杂志社联系订阅,通过邮局或银行汇款至《中国能源》杂志社(如需开发票请注明),汇款后告知杂志社您的地址、邮编,我们将按期邮寄杂志。
银行账号:11001069200056019954
户 名:《中国能源》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开户银行:中国建行北京木樨地支行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能源资讯
本文为《中国能源》杂志社原创,未经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中国能源》杂志社的内容,转载时要包含本微信号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在文首注明《中国能源》杂志社原创。公众号内容版权归属《中国能源》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