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好热闹啊。走,我们去看一看吧!
咦,是一个拳师正准备和一个卖蒜的老爷爷进行切磋?
啊这……真为老爷爷担心呀。
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精于拳勇,能以两肩负粮船而起,旗丁数百,以篙刺之,篙所触处,寸寸折裂,以此名重一时。率其徒行教常州。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①。
忽一日,有卖蒜叟②龙钟伛偻,咳嗽不绝声,旁睨③而揶揄④之。众大骇,走告杨。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愈怒,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老人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乃广约众人,写立誓券,令杨养息三日。
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⑤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了!”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⑥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⑦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选自[清]袁枚《子不语》)
注释:
①〔堵〕墙。
②〔叟〕古代对老人的称呼。
③〔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④〔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⑤〔奋〕举;举起。
⑥〔纵〕放。
⑦〔徐徐〕慢慢地;迟缓;缓慢。
袁枚(1716年-1798年),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袁枚于乾隆三年中举,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官溧水、沐阳、江宁等县县令,年四十即告归,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
袁枚的文笔与大学士纪昀的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他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展示诗人的个性,表达真情实感。袁枚的主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袁枚辞官后,花300两银子买下了随园,据说这园子是曹雪芹笔下大观园的旧址,但之后因为种种原因被荒废。袁枚觉得很可惜,于是对随园进行了改建。他因地制宜,顺应自然,最终将随园建成了一个集山水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私家园林。不过,改建随园已经耗费了大量的财力,袁枚又辞了官,他今后的生活开销从何而来呢?
别看袁枚是一个诗人,但同时他还是一个商业奇才,他有一套自己的“生意经”。首先,袁枚拆除了随园的围墙,让百姓在园里随意游玩。百姓可高兴了,这么漂亮的园子居然免费进,谁都想去逛逛,随园因此打响了名气,从此成为城中一景。
然后袁枚开办了“私厨”。当随园变成南京的旅游胜地后,各级官员无论是出差还是路过,到了南京都要去逛一逛随园,当地的地方官还会在随园设宴款待。袁枚从中嗅到了商机。每当有客人光顾,他都喊人将餐桌摆在一些景致极美的亭榭旁,还安排美女唱歌跳舞,随园的饮食生意因此非常火爆。
有吃有玩还不够,袁枚还撰写了《随园食单》《随园诗话》等书,供客人购买留念。因为那时袁枚的名气已经非常大了,他的书一出就供不应求。据说仅卖书一项,袁枚一年就可以收入三四千两白银。除此之外,他还把随园的田地、山林、池塘租给百姓,坐地收租;帮各方人士写应贺文、墓志铭等文章。就这样,袁枚成功修炼成了富豪。
南阳县有一个叫杨二的人,他精通拳术,能够用两个肩膀扛起粮船。几百名运粮船工用竹篙戳他,结果竹篙一碰到他就一寸一寸地断裂。杨二因此名重一时。他带着徒弟到常州教人武术,每逢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武艺的时候,观看的人都非常多,围得像一堵墙。
有一天,观众中多了一个卖蒜的老人,他弯着腰、驼着背,不停地咳嗽,看起来老态龙钟。老人斜着眼,很不以为意地嘲笑杨二。围观的群众听后很惊慌,赶紧跑去告诉杨二。杨二听后非常生气。
杨二把老人叫到跟前,然后伸出拳头,一拳打在旁边的砖墙上。只见拳头陷进去有一尺深。杨二傲慢地质问老人可以做到吗,老人却认为他只能打墙,不能打人。
杨二听后,更恼怒了,他质问老人能不能经得住他一拳,如果不幸被打死了可千万不要怪他。没想到,老人听后只是笑着回答杨二,他已快到命中之年,如果能以一死成全杨二的名声,也没什么可埋怨的。于是,他们当着众人的面立下誓约。老人还让杨二先休养三天。
三天后,杨二和老人按约定来到演武场。老人走向一棵大树,把自己绑在树上,然后脱下外衣,露出干瘪的肚皮。杨二在十步之外摆好了姿势,然后猛冲过去,对准老人的肚子来了一拳。结果老人一声不吭,杨二却双膝跪在地上,向老人磕头认错。围观者纷纷窃窃私语,感到很奇怪。
原来,杨二的拳头被夹进老人的肚子里,拔不出来了。杨二哀求了很久,老人才鼓起肚子松开杨二的拳头,杨二一下子被远远地弹到一座石桥之外。老人慢慢地挑起蒜筐走了,始终不肯告诉人们他的姓名。
END
往期回顾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