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山遗韵丨璀璨锡剧:华丽绽放的“太湖一枝梅”

政务   2025-01-01 09:30   江苏  

锡山遗韵

璀璨锡剧

-市级非遗项目-



锡剧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剧种,与越剧、黄梅戏并称华东地区三大剧种,被誉为“太湖一枝梅”

2014年8月,锡剧被列入第二批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


锡剧的起源

羊尖镇锡剧发源地展示馆

锡剧萌芽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锡山区羊尖镇是锡剧发源地之一,走出了剧作家严廷初、一代宗师袁仁仪、滩簧女艺人青宝姑娘等传承人。这里历史上较少战乱,社会相对安定,百姓安于农耕蚕桑,农人劳动之余常以山歌、小调自娱,先是独唱、坐唱,后发展成对口唱、多口唱等。因该地位于无锡东乡,故称“东乡小调”,也被称作“滩簧”,并流行于苏南农村。

“滩簧”在初始阶段,没有正式剧本,以吴歌为唱词内容,以“东乡小调”为音乐基础,后又陆续吸收了江南民间“采茶灯”的舞蹈动作,辛亥革命前后搬上舞台

1920年申报刊登的无锡滩簧广告

无锡滩簧先进入上海,后来常州滩簧也进入上海,在上海逐渐合流而同台演出,所以一度称为“常锡文戏”。这一时期锡剧有了较稳定的演出场所,可以使用机关布景和灯光彩台并开始上演连台本戏和公案戏,由乡村小戏逐渐发展成为正规的戏曲剧种。1952年定名为锡剧。

锡剧艺术的沿革




锡剧的艺术特点

锡剧经典选段

锡剧现广泛流传于江浙沪,是我国江南戏曲文化艺术的瑰宝。著名剧目有传统戏《珍珠塔》《孟丽君》及现代戏《白丹山》等。

锡剧表演以小生、花旦为主,长于抒情,是一个有着江南“小桥流水稻谷香”韵味的剧种。簧调是锡剧的基本曲调,以后又创作和改编引进了大陆调(大陆板)、铃铃调、三角板、迷魂调、高拨子、南方调等数十种曲调,每调都有起板、清板、落板组成,称为“起平落”曲式结构,具有曲牌联结和板式变化的综合性体系优势。

锡剧经典选段

锡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而著名,有男女“同宫异腔”的显著特点。具体做法是在以女声唱腔为基础时,逢男声演唱时也为同一宫调,但旋律向上调高四度,形成同一种曲调、同一高音,男女声不同的唱腔。这能发挥男女演员演唱时的最佳音区,又能使演唱的旋律保持一致的旋法和调式特点

锡剧音乐旋律柔和、流畅、轻快,主要伴奏以拉弦乐器为主,如正、副二胡,弹拨乐器为辅,如琵琶、三弦等。后来为丰富唱腔的可塑性,又加入了吹管打击乐器,如碰铃、竹笛等。






锡剧的传承与发展


袁仁仪

真正形成无锡滩簧并有所建树的是南丰村舍上的袁仁仪(1880-1938),他早年师从王文香学唱18出“滩簧对子,且拉得一手好胡琴。1908年,袁仁仪怀抱一把胡琴,独自闯入了大上海,成为锡剧入沪第一人”

他在露天设摊卖唱,嗣后收徒传艺,组织班子,使用化妆,穿戴服饰,先后在“天外天”“大世界”演唱,轰动申市,把滩簧艺术搬上上海的大舞台,联合上海艺界同仁,对锡剧艺术作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完善和提高,从而确立锡剧在我国地方戏中的地位。袁仁仪是锡剧界公认的锡剧艺术奠基人,是把无锡滩簧带进上海大都市的第一人。后来回无锡选聘角色,扩大演员阵容,邀请罗禹卿编排《珍珠塔》戏,出现锡剧艺坛上第一副滩簧。锡剧艺术能有今天的辉煌,是与袁仁仪的才华和毕生的奋斗分不开的。

锡剧《袁仁仪》剧照

近年来,锡山区积极保护和挖掘锡剧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保持锡剧原有艺术特色的基础上,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了更多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新剧目。2001年,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依据这一独特的乡土资源,组建红领巾锡剧研究院,将锡剧引进校园,带领师生亲近乡音,传承和弘扬锡剧文化。

“锡韵流芳二十载 向艺向美向未来”

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第12届校园锡剧节





锡剧作为锡山的一张文化名片

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与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成为了连接锡山与外界的文化桥梁

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锡剧的魅力

锡山的魅力

❤❤❤



来源:悦动锡山



锡山区图书馆

一直在您身边

无锡市锡山区图书馆
锡山区图书馆设综合借阅室、少儿借阅室、综合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化共享工程播放室、盲人阅览室、自习室、报告厅等多个活动场所。为读者提供图书借阅、续借、业务咨询及讲座、展览、培训等各种读者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