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的烟雨朦胧中
有一种声音
它穿越时空
承载着锡山人民的情感与智慧
这就是锡山非遗——吴歌
下面就跟随小编
一起走进吴歌的世界
感受这份来自古老水乡的独特魅力
吴歌,古名“吴歈”,也称“吴吟”,与“越吟”“楚声”一样,它是我国古代长江下游与太湖流域的民间歌谣,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呈现着鲜明的地方色彩与水乡特点,为民间文学之一。
吴歌发源于古吴国,包含了今天的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锡山属古梅里区域,是古吴国的发祥地,也是吴歌产生和发展的中心地区。吴歌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吴歌流传至今已有3200多年历史。2008年6月,吴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名录。
吴歌从文学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短歌,一类是长篇叙事诗。吴歌短歌包括山歌、时调小曲和劳动号子。短歌多咏爱情生活,叙描结合、谐语双关,情景交融。长篇叙事吴歌是在短歌的基础上,经过人们的口头再创作逐步发展起来的。现在锡山地区搜集整理出版的长篇作品就有《沈七哥》《小青青》《金不换》《华抱山》等7部。
从音乐上分为徒歌和弦歌。“徒歌”是指无伴奏的乡间清唱歌曲,“弦歌”是指有乐器伴奏的小调。吴歌的旋律流畅,并有优美的拖腔,有独唱、领合唱和对唱等徒歌形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作为江南吴地人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劳动环境的不同和吴地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吴歌和其他地区山歌的迥然不同,如田山歌、船歌、渔歌等,形成了独特的口头文学艺术形态。
在吴地漫长的发展史上,吴歌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成果,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在历史上产生较大影响。
同时,吴歌对锡剧、评弹、昆曲等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羊尖镇严家桥歌头袁老二,把长歌《拔兰花》《沈七哥》等配乐演唱,从“滩簧”发展成为锡剧,袁老二也由此成为锡剧的鼻祖。
自泰伯南奔荆蛮“以歌教民”以来,吴歌已在吴地民间传承传唱了三千多年,在历史上经历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整理和记录,编集了一大批民间流传的吴歌作品。吴歌的发源地锡山,其东亭镇、查桥镇历来是吴歌的中心地,汇集了一大批吴歌的传承人和演唱者。
“吴歌王”钱阿福唱吴歌80个春秋,他一生传唱的歌谣在万首以上,其中有22部中长篇叙事吴歌,6860首短歌,被誉为“吴歌王”。
民间文学家朱海容从事吴歌搜集整理工作60年,挖掘整理出长篇吴歌20多部,短歌万首,被誉为“吴歌搜集大王”,其中整理出版的长篇叙事英雄史诗《华抱山》,被认为打破了我国古代继《孔雀东南飞》后汉语无叙事长诗的定论。
“吴歌刘三姐”唐建琴从小跟本地白丹山的老吴歌手“山歌公公”学唱吴歌,1979年正式拜吴歌大王钱阿福为师,多年来一直在传承传唱吴歌,是吴歌项目的省级传承人。
查桥实验小学是锡山区的吴歌传承学校,多年来开展吴歌传承传唱活动,学校整理出版了校本教材《吴歌声声》和《吴歌雅韵》,创作多个吴歌节目参加各级比赛和展演。
作为锡山的一张文化名片
吴歌正以它独特的魅力与生命力
跨越千年的时光
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让越来越多的人
了解锡山,爱上锡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