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战役前朱可夫想后撤几公里,斯大林:你要敢撤,我就补上去

文摘   2025-01-04 21:00   福建  

莫斯科战役,即莫斯科保卫战,这是二战中苏联和德国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总称。我们回头来看,莫斯科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伟大胜利而告终,苏联人民成功“反败为胜”,保卫了自己的首都、自己的国家,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抗击侵略的决心。

但其实在当时,哪怕是斯大林本人都曾一度动摇过。只不过,最终斯大林还是坚定地留在了莫斯科,并且,他斯大林曾表示,如果朱可夫后撤,那他就会自己补上去。


德军的台风行动,危在旦夕的莫斯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希特勒一度是“所向披靡”,这也给了纳粹德国极大的信心,希特勒认为自己已经战无不胜了,于是,他决定“拿下”苏联。


众所周知,德国和苏联是签订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的,那为什么希特勒“突然”想要拿下苏联呢?一方面,是因为德国在对英国久攻不下之后,资源匮乏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为了取得更多资源,“隔壁”能源丰富的苏联就成为了希特勒的目标。

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德国一直认为苏联对欧洲和自己都是一个威胁,而且苏联还趁着德国无心注意东部时,出兵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比拉亚。

罗马尼亚是欧洲著名的产油国,在二战期间至少为德国提供了其消耗的石油的三分之一,因而这是一个对德国来说十分重要的国家。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之下,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1941年6月22日,德军开始突袭苏联,由于“闪电战”效果卓著,加上苏军没有防备,在战争的最初阶段,苏联可谓是节节败退,几个月之内,苏联就丧失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无数红军战士和武器装备。

1941年秋,德军已经推进到了莫斯科郊外,9月6日,希特勒发布第35号训令,发起代号为“台风”的行动计划,同时从三个方向对苏军进行打击并歼灭苏军,然后顺势攻占莫斯科。

此时的莫斯科可以说是危在旦夕。因为希特勒集结了180万大军,共75个师,还有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和1400架飞机,大有不拿下莫斯科绝不回头的气势。


相对而言,前前后后算起来,苏联西方方面军总共也不过有军队125万人、坦克990辆、火炮和迫击炮7600门、飞机不过677架。

苏军不仅人数少,武器质量也不如德军精锐。当时苏军的坦克、飞机一半以上都是旧式的,这令希特勒怎么看都觉得自己会赢。

“台风”行动一开始的时候,战况也确如希特勒所想,德军突破了苏军的顽强防御,一路夺取了布良斯克、奥廖尔等地,苏联红军大布良斯克集团大部分被歼,德军仅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就俘虏了58万苏联红军。


当时,拱卫莫斯科的最后一道屏障莫扎伊斯科防线已经荡然无存,百姓们惶惶不可终日,国家机关也忙着转移,就连斯大林也打算离开莫斯科。

据说,当时斯大林连“第二首都”都已经准备好了,人也已经到了莫斯科火车站,准备乘坐专列前往第二首都萨马拉,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待出发。

可斯大林在站台上思考了两个小时之后,还是让司机将他送回克林姆林宫,他决心留在莫斯科与莫斯科人民、与苏联军民共存亡。

为什么斯大林在最后关头选择留下?难道他不知道假如苏联城破、自己被俘对于整个苏联意味着什么吗?毫无疑问,斯大林当然是知道的,可他更明白,放弃莫斯科所造成的的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


为什么斯大林最终坚定了决心?

为什么最终斯大林仍旧决定坚守莫斯科?首先是因为莫斯科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作为苏联的首都,莫斯科的地位不言而喻,一旦首都陷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意味着国家已经“灭亡”,加上从苏德开战以来,苏军一直处于溃败的状态。

如果首都还被攻占,那么苏联军民的士气无疑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但假如莫斯科战役取得了胜利,那么苏联军民的士气就会得到极大地鼓舞,甚至完全有可能逆转整个战局。


而对于德军来说,占领莫斯科,意味着军事上、政治上的决定性胜利,如果德国再扶持一个傀儡政府,那么苏联可能就会受到分化和削弱,更有可能苏联也会步法国的后尘。

因此,斯大林明白,他留在莫斯科,就意味着苏联的红旗仍然留在莫斯科,不仅可以稳定军心、民心,鼓舞士气,还可以避免退却带来的“一溃千里”的败局。

其次,苏联剩下不多的工业基地和石油产区其实也在莫斯科,如果失去莫斯科,意味着苏联将失去石油和工业的基础,这样武器弹药和能源的供应都将成问题,这也就意味着苏联可能真的会“亡国”。


毕竟,以德军的工业水平,只要能够占领莫斯科,那么补给线过长的问题就会立刻解决,石油短缺问题也不复存在,到时候德军的战斗力只会更强。

斯大林决定留下当然也与苏联人民不肯轻易放弃的“战斗基因”和意志有关系。德国在二战前期的成功,与自身实力虽然有着很大的关系,但与对手“太弱”也分不开。

像是法国、丹麦、挪威这些欧洲国家,发现自己打不过德国,就“快速投降”,绝不硬拼,希特勒只在攻克英国时遇到了一定的阻力。

发现英国难以攻克之后,希特勒才调转枪头开始攻击苏联,可苏联的战斗意志远比英国更加坚定。


从伊凡三世带领沙俄崛起以来,俄国虽然曾经战败,但最终总能取得胜利,十九世纪初,拿破仑曾经一度拿下莫斯科,可最终在俄国亚历山大一世的顽强阻击和不断坚持下,拿破仑在回到法国时,57万大军只剩下了3万人。

这让俄国人明白,只要坚持,他们没有这么容易输,因此,坚持战斗大概本来就是刻在苏联人基因里的意志。

最后,斯大林的坚守当然也并不是完全因为意志、为了鼓舞士气,实际上,莫斯科在此刻也算是一个严密布防的城市。


利用德军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停留的2个多月时间里,苏军在莫斯科以西300多公里的纵深范围内,构筑起了宽达750公里的3道防线和9道防御地带,形成了一个大纵深、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另外,斯大林在当时尚无“后顾之忧”,他们在1941年与日本人秘密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而且苏联确定日本当时在远东地区的主要敌人是美国而非苏联,因此,苏联暂时没有来自东部的威胁,可以将远东地区的军队抽调到西线与德军作战。

并且他已经把朱可夫从列宁格勒召回,任命他为西方方面军的司令,并把守卫莫斯科的任务交给了他。

对于朱可夫的战斗能力,斯大林是信任的,于是,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之下,斯大林决定留在莫斯科,与莫斯科“共存亡”。


从红场开赴战场

莫斯科保卫战,其实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其中有一个细节,也许大家并不知道,这也可以体现出斯大林保卫莫斯科的决心。

那就是在朱可夫刚刚被调回来守卫莫斯科、制定防御计划时,他曾提出要将自己的指挥部后撤几公里。


对于朱可夫而言,这是一个有着诸多好处的安排。一方面,如果指挥部太靠近前线,可能很容易遭到德军的针对,而假如指挥部受损,那么本来就信心不足的苏军更容易全线崩溃;而假如后撤几公里,那么指挥部会安全很多,在战场上的胜算也会增加。

另外一方面,朱可夫也担心德军会复制在明斯克与基辅的战术,切断守军和莫斯科之间的联系,并对莫斯科守军进行“各个击破”,这同样对苏军不利。

朱可夫的战争素养众所周知,他有这样的担心也是情有可原,但当朱可夫将这一计划上报之后,斯大林却没有批准,他只回复说,如果朱可夫同志执意要后撤,那么我将去填补他的位置。


虽然历史上一直对斯大林的军事才华有所争议,但毫无疑问的是,斯大林守卫的莫斯科的决心是坚定的,为此他可以付出一切代价。

大概是斯大林的决心震撼了朱可夫,最终朱可夫听从了斯大林的命令,并没有后撤指挥部,但接下来,斯大林又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心:他要延续“十月革命节”阅兵的光荣传统。

这一次稍微有点不同的是,斯大林征询了朱可夫的意见,在得到朱可夫确认阅兵可以顺利进行的答复之后,斯大林就毫不犹豫地开始下令策划阅兵。


可见,斯大林不同意指挥部后撤只是为了体现保卫莫斯科的决心,但实际上斯大林对于朱可夫的决定还是十分认可和信任的。

对于斯大林的这一要求,实际上当时绝大多数人都是无法理解的,毕竟当时德军兵临城下,军民人心惶惶,此刻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取得胜利,而非如何进行阅兵。

可当时,纳粹德国实在非常嚣张,他们都觉得莫斯科已经唾手可得,希特勒不仅叫嚣着要在11月7日之前攻下莫斯科,还要说要在十月革命节当天让德军在红场上阅兵。

据说,希特勒连阅兵的礼服都准备好了,可见其自信。


也许斯大林想要一次阅兵,正式为了鼓舞士气,让苏联红军可以更加英勇地作战,成功保卫莫斯科。

在朱可夫的全力支持下,阅兵的准备工作还是在顺利进行。朱可夫将所有能够调用的火炮都集中到了莫斯科城外,要求所有可以起飞的苏军飞机都随时待命,命令一旦德军发起空袭,就以“冲撞”的方式拦截敌机。

最终,大家都知道,“十月革命节”的阅兵仪式顺利进行。


那场阅兵是悲壮的,却也是潦草的,因为受阅部队组织混乱,不少士兵甚至还“衣衫不整”,有些坦克甚至在刚刚经过主席台之后就掉头而去,因为他们是从前线临时抽调而来的,在检阅之后,就要立即回到前线去完成任务。

但这并不影响斯大林对着苏联军民、对着全世界发出了悲壮但却坚决的号召:全世界都将视我们为解放者,苏联人民承载着伟大的使命!

在这场阅兵之中,还有一个堪称“有趣”的“穿帮”细节,那就是在后来的录像中,人们看到斯大林站在冰天雪地里讲话,但嘴边没有哈出白气,看起来并不符合常理。


实际上,这段讲话是后来斯大林在室内演讲时“补拍”的,因为当时苏联领导人担心德军前来破坏阅兵仪式,就将阅兵仪式提前了2个小时,他们甚至都没有提前通知记者,等到记者匆匆赶到时,阅兵已经开始了,记者们根本没能来得及录下斯大林讲话的片段。

而当希特勒从广播中得知苏联正在进行阅兵时,已经为时已晚,就算他赶紧命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元帅派部队进行进攻,也没能突破苏军防线、破坏苏联的阅兵式。

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苏联红军从红场直接开赴战场,在苏军顽强的抵抗下、在异常严寒天气的“帮助”下,战局开始逆转。

1941年11月29日,朱可夫致电斯大林下达反击的命令,当晚,斯大林就下达了反突击的命令,苏联红军开始反击,迫使德军将“闪电战”改为“持久战”。

1942年4月,德军伤亡人数已经达到了50万人,而苏联也为此付出了伤亡和被俘7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后,朱可夫对于斯大林的赞誉越来越多,甚至还毫不吝啬地称呼他为“伟大领袖”,也许正是斯大林在保卫莫斯科时展现出来的极大勇气和坚定意志,以及那句“我会填补他的位置”征服了朱可夫。

老祖宗
好家庭,敬祖承德;好家风,润泽后世。 家风,不仅关系到子女的成长,也关系到家族的兴衰。 家风好,万事如意,人丁兴旺;家风差,子孙不肖,危害无穷。 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家风,虽然至今已过千年,但如今依旧适用,家中长辈必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