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峰,又称莲花峰,盖取唐代诗人李白字号命名。相传宋代名臣蔡襄少时曾读书山上,任泉州知府时重游故地, 喜见乡人崇儒向学蔚然成风, 欣题 “太白峰”并刻于石上,名闻遐迩。
古刹始建年月莫稽。面朝东南,依山势建于山巅。历经兴废,延至民国 27年(1938年),仙游贤法法师因掩护国民党十九路军士兵事发,率徒避祸,隐居山中,住持本寺。旧碑记有副寺宗道法师、监院达如、妙和法师,僧徒众多,善信云集,香火鼎盛,遂重建佛寺,规模宏大。福建省资政院议员、书法家李慕韩(惠安县城北门人)晚年寓居于寺,于民国32年(1943年)题“太白峰”以及“谪仙过化”和“忠惠留踪”匾额,撰并书冠头联“太一峰中开梵宇,白云天半护禅林”。解放初期(1949年)至 1968 年,清空法师(名林元坤,俗家今界山镇岭头下凉,曾任惠安县佛教协会会长、政协惠安县委员会常委)住持该寺,改称“青云堂”。“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宇寺产收归太白峰农业中学统一管理。1973年归属南埔中学农场。2012年于原址复建。
1988年,南埔台胞林根纺倡议并捐资于旧寺前面坡下废寺遗址上重建圣善寺。据《圣善寺捐献田园序》石碑记载,该寺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村众“献田园于寺之前后左右,统计六十丘,给予寺僧管种,为奉佛资。”
太白峰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太白峰山上,历史有1350年,它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
《泉州府志》记载:北宋端明殿学士蔡襄任泉州郡太守, “山上有石,方如碑碣,蔡忠惠书‘太白峰’三宇,刻其上。”蔡襄(字忠惠)的文才品德素为泉郡民众所敬仰,尔后人们便以题刻称呼山峰和山寺,逐渐把原有的名字淡忘了。
关于蔡襄峰石题字的缘由,民间流传着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据说太白峰山巅原有一书院,蔡襄小时候在此读书。一日寺里饲养的白鸡不见了,因蔡襄家境贫寒,寺中和尚便怀疑鸡被他偷去卖了。蔡襄含冤离开此地,往虎岩寺发愤苦学,终于功成名就。当其任泉州太守时,特地重游旧地,题“太白峰”三字勒于石峰.以表清白。题名掌故还另有一说,相传唐代诗仙李自曾赋游于此,对莲花峰的美妙景观大力赞叹,逗留于山巅书院多日,并于书院壁上题诗抒怀。蔡襄有感于斯,为纪念李太自留踪,题“太白峰”。两个传说都为太白峰抹上动人的色彩,究竟孰更真切,一时也无法考证,或许蔡襄题字时,既心怀李白,又感慨自身,百感交集,也是颇符情理。
据寺中清代光绪年间的碑刻记载:“自李唐迄今兴而复废,经数百年沿及国朝,基址尚存,佛灯犹然普照。”相传原在清代道光年间,古寺因年久失修而成废墟,高僧蓓明禅师(民间称豆干佛)发愿修复古寺,却苦于资费不足。一日山上来了一位多年经商在外的乡人,一听要建太白峰寺,立即慷慨捐献大笔银两。禅师大为感动,问其缘故,方知此乡人行商至海中遇狂风巨浪,船只将覆,心中大为惶恐,茫茫然间见浪潮中隐约有“太白峰寺”四个金字,连忙祷告,发愿若能顺利归样,将捐资修建古寺,祷告方毕,风波倏止。古寺兴建之初,为解决山中饮水难题,蓓明禅师亲自下到寺前的六角古井里清淘泥沙,竟从中捞出一尊精巧的提篮观音和一口铜钟,钟上铸有“圣善寺”三字。这两件事在周围乡民中引起了轰动,善男信女争相捐资修寺,遂在旧址之唐部兴建坐北朝南进深三间、宽五开间的殿宇。
太白峰寺自蓓明禅师住持以来,寺中僧徒20多人,皆有学识,据说远至新加坡佛教协会副主席达明禅师,近在莆田梅峰寺、仙游会元寺均有住持系出太白峰寺门下。久而久之,慕名而来的骚人墨客和地方士绅接踵而至,远近香客趋之若鹜,村中民众亦纷纷捐献田园以作供佛之资。据寺中尚存的《捐献日园序》石碑载,清光绪二十三年,村众“献日园于寺之前后左右,统计六十丘,给予寺僧管种,为奉佛资。”可见禅寺在清末影响之大及香火之盛。
在太白峰上,有新旧两座太白峰寺!。旧寺便是清朝所建、解放初又修建的殿宇,其面朝东南,依山势建于山巅,下有地下室,因山土塌倒而堵塞。沿一条蜿蜒曲折的石阶小道而上,便可达寺前的砖埕。寺门上有三块石匾,中间是“太白峰”,左右分别为“谪仙过化”和“忠惠留踪”,意指李白、蔡襄与太白峰的渊源。大门上亦刻“太白”二字的冠头联:太一峰中开梵宇,白云天半护禅林。以上石刻字迹端庄稳重,皆出于近代惠邑雅士李慕韩之手。李先生学识渊博,书法颇有造诣,曾在此设馆教学。旧寺现暂借三一教信徒作“青云堂”。在寺后纯米的空旷处,莆仙与泉港等地三一教信徒正集资兴建一幢两层石筑结构、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的夏午堂,待竣工后傈将青云堂迁去,届时可恢复旧寺佛堂面貌。
新寺亦坐北朝南,位于旧寺前面的坡下,建于1988年,也是在唐朝古寺大殿遗址上重建的。当年重建时掘出不少陶瓷碎片和唐砖残块,现仍存于寺院之中。整座寺院约占地400多平方米,红瓦飞檐,彩墙漆门,肃穆庄严。两侧都辅以走廊及护厝,把殿宇衬托得更为宏大壮观。殿堂大门上有两块匾额,最上面为瓷砖大匾,撰“圣善寺”三个颜体大字,下面为石匾,刻有“太白峰寺”四字。门联为“清泉再涌水长流,福地重兴林茂盛”,表明寺院自古有之,当代重兴。
殿堂分上下厅,中以天井隔开。下厅前供弥勒佛,左立韦驮,右坐伽蓝,皆如真人大小,神情生动,栩栩如生。下厅柱上有联日:
莲蜂拥巍峨四山拱卫桑梓
太白倡诗祥一家史传古人
对联将历史传说与山寺景色融为一体,对仗工整,立意深远。上厅为大雄宝殿,厅内雕梁画栋,色彩鲜艳。正中供2米多高的如来佛祖坐像,圣体鎏金,流光溢彩。
佛祖左右的两个佛龛中各供奉观音菩萨和地藏王,旁边还有两列高约0.8米的十八罗汉。三个佛龛上都悬有木制大匾,中央的“大雄宝殿”四字匾额长约2米,宽约1米,四周雕刻着龙凤图案,上面是“龙凤朝圣”,下面是“双龙戏珠”,两侧是“双龙朝匾”。
两边的金匾稍小,分别题撰着“护持众生”、“干佛之祖”,一样精雕细镂,表现出精湛的工艺技巧。两边护厝的走廊上,也供奉着两尊菩萨,左廊上骑象的是普贤,右廊上驾狮的是文殊,皆有真人大小,慈眉善目,传神生动。
值得一提的是那口唐朝时挖掘的六角古井,处在天井之右,经重新挖掘修砌后,深幽清澈,可供全寺用水。据说原来的古井盘上雕有清晰的图纹,还有一个状如瓶塞设计奇特的井盖,可惜在1988年殿宇重建时被民工当作杂石填为地基。
大殿门前是一个约有250平方米的大石埕。埕地以平整的条石铺设,周围栏杆上的石板皆经精心磨制,镂空着各种几何形状,石埕台阶上的石柱雕刻着精致的小石狮,其余护栏的石柱皆雕成莲花宝座形状。
石埕里面井然有序地栽种着几株青翠的塔松,栏杆外和寺院四周也长满了葱翠鲜绿的山花野草、茂密的龙眼树,使禅寺笼罩着一种安详恬静的氛围。在禅寺前面不远处有一干涸池塘,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尚贮有池水,水清见底,干旱不涸;风平无波时,寺宇峰峦洞石林木皆映入其中,水光山色,美不胜收。
在太白峰寺的东面,还有三座建筑:观音堂、感恩寺和肖公墓。感恩寺位于其它二者上方的山坡上,是一座具有现代气派的骨灰存放堂,面积约有邳为多平方米。该寺是台胞投资兴建的,近年来泉港火葬新风日盛,当地群众大多将先人骨灰存寄于此。观音堂处在下山的出口,是1998年新建的仅100多平方米的单层石筑寺堂,主殿供奉观世音大士。
肖公墓与观音堂相近,是清代举人肖国华及其子嗣的墓园,乃其在台后裔肖如建先生所建。整个墓园皆由辉绿岩构筑,布局设计讲究,各类石雕造型精美,可以说是现代泉港民间石雕艺术之荟萃。其进深30米,面积约500多平方米,里面的石塔、石亭、翁仲以及石板上各种花鸟虫鱼和人物浮雕,姿态万千,形神俱备,线条流畅清晰,显现出精深的工艺技巧。墓园前二十米处有两座八角石亭,高有7米左右,亭阁上端有两层八角拱顶,每层仅以两块巨石磨制拱砌,这在泉港亭台建筑中极为罕见。
太白峰山上林壑幽美,更以峰峦奇石著名。寺院东边有一莲花峰,叠嶂竞秀,怪石嶙峋。该峰以众多的怪石环抱而成柱峰,貌似天然莲花,主峰周旁还有小型峰石丛生,形似幼莲出水,更是妍丽多姿。在主峰的峭壁上,竖刻着“佛光普照”四个遒劲奔放的大字,乃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所书。在太白峰旧寺之后原有“凤尾石”和朱熹题字山岩。 “凤尾石”鳞次交叠,石色异彩,酷肖凤尾,令人称奇;据传南宋大儒朱熹曾慕名游太白峰,在寺后石上题刻“太白峰”三字。可惜此二景皆在文革期间被毁。
山下一条平坦的水泥路自通港路随山势直上山顶,在山顶的入口处,正在动工兴建一座高约16米的“滴水观音”雕像。太白峰祥寺历尽千年的世事轮回,兴而复废,废而复兴,如今有新旧两寺同存,风采日新。随着太白峰风景区的进一步开发,太白峰禅守这座千年古寺必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为泉港的宗教及旅游事业锦上添花。
而关于蔡襄峰石题字的缘由,
民间流传着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大概是据说吧,蔡襄小的时候在山巅书院读书(山巅书院历史上是在泉港太白峰上(以前叫莲花山)…),一日寺里饲养的白鸡不见了,因蔡襄家境贫寒,寺中和尚便怀疑鸡被他偷去卖了。蔡襄含冤离开此地,往虎岩寺发奋苦学。(虎岩寺现在位于哪?泉港?)
当其任泉州太守时,特意重游旧地,命峰为“太白”,以表清白。
这里提到了泉港的另一地虎岩寺
那就顺便一道来
详细介绍一下虎岩寺吧
1
涂岭虎岩寺,始建于北宋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相传有位高僧道养在此山中隐居。虎岩寺是群山环抱中的古刹亭台,峭岩怪石,清泉幽洞,郁木丛生,满山密林:“密林藏伏虎,山峰染晴云。秀松含瑞露,好鸟鸣高枝。”四时景色迷人,春来鸟语花香,夏天暑热尽消,秋到山明水秀,冬时翠色不褪,言不尽的诗情画意。
虎岩寺的特色是峭岩怪石天然石洞,如:仙翁洞、师姑洞、莲花洞、玄女洞、通天洞等。又多泉洞流水,洞窟相互依傍,瑰丽奇特。而岩石间古木长青,怪石奇景,可谓是闽南一带独特罕见的天然景观。
山中有屈曲幽深的虎洞,真实住过老虎。当时寺中有位常住高僧,每天朝出暮归,每次归来老虎都在山下等待,高僧每次归来都携带鲜肉一块喂等待他的老虎。时久有一次高僧带来鲜肉藏在袖里,却对老虎说;吾今无肉喂汝,老虎见无肉就生气,将口含僧亡。僧亡后袖里鲜肉丢落于地,老虎见肉落地,吼了一声,自叹误伤了主人性命,不胜悲伤,跳崖自毙。所以传说伏虎得名由此而来。
寺宇始建于宋,坐东朝西,占地面积四百多亩,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重修,嗣后每个朝代都有修修补补,至公元1981年经惠安县人民政府评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从此对寺开始重视兴修,后归辖给泉港区佛教协会管理,2002年上级拨款虎岩寺全部翻建。只有中殿加深保持原状,而寺宇北面增设一个大广场(停车场)。虎岩寺距离福厦高速公路由涂岭向东南行约五华里,坐车可直达禅寺停车场。
通往虎岩寺的路线有三条: 1.由涂岭农行对面有条水泥路通过:拱桥—西仁—梧坑岭直达寺停车场。 2.由涂岭赤头埔第六中学对面有条路通过:东湖桥—墓园—顶虎岩直达寺停车场。 3.由涂岭龟山岭下通过:高速公路下隧道—墓园—顶虎岩直达寺停车场。
到禅寺停车场行至三米左右就是禅寺斋厨,斋厨隔壁是寺宇小卖部,提供饮料和佛前礼品,小卖部对面有棵古老的大枷棕树,传说此树龄已近千年,树身周径约三米,至今仍然苍翠挺拔,树盖纷披,夏日浓荫覆寺。
枷棕树边石壁上有四个大字“伏虎胜境”,这四个大字是蔡襄当时在虎岩寺读书时亲笔题上的,后来蔡襄成名任泉州府太史,其最大功绩是造“洛阳桥”,事迹名闻天下。其后崇祯年间尼姑增筑小阁禅房字迹受损一半,目前残迹尚存。然后把蔡襄亲笔题写的“伏虎胜境”四个大字摹仿写在寺南的大石壁上,登至崎顶就可以看到“伏虎胜境”四个大字。
由寺宇小卖部行三米左右是北禅门,进入禅门就是客厅,接待香客,客厅的西墙壁上有块水磨乌青石雕刻的四个大字“知足常乐”。
禅门对面上写有红色“随缘”两个大字。客厅两侧是禅房和卫生间。行至寺宇中门,就可以看到宝殿门额上有 “大雄宝殿”横匾。
宝殿门前构筑在一水平线上一列组成单进结构,以游廊彼此相通,进入游廊就可以看到对面的药师佛。大雄宝殿里有三位坐殿,中殿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是伏虎真人,寺烛长明、香火日盛。宝殿里墙壁上画有精美的罗汉图,殿前面有一偌大庭台,而庭台边小阁均为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增建的。
殿前游廊台阶下大庭台,两侧种有五色茶花和含笑花,行至下庭台就有清香扑鼻,大庭台前面筑有栏杆护卫,靠栏杆中央增设一龟池,供游客们观赏,出庭台是禅寺南门,门边有棵古老柿树,柿树龄已有一百多年,春夏柿叶茂盛覆盖阴凉,秋时落叶,冬如枯木死树。柿树边有块大方石,高三米左右,长五米多,宽度近三米,此石传说系出米石,而大石上设有石桌,石凳,柿叶纷披浓荫,游客们可在此乘凉、观赏禅寺周围景色。
“岩洞天工巧,禅寺地势幽。”寺后又有“东严”二字,大40厘米见方,这此:宋、元、明、清以来的摩崖石刻,对研究地方书艺和历史有一定的价值。东严石边有棵老松树,松龄几百年,而老松很有特色,一株老松两种叶,甚为奇观。老松旁有一天然水岩洞清泉石室,约30平方米,一块庞然磐石覆顶。
洞内设有滴水观音、土地公、九仙祖等。高山流泉通过洞内:“岩洞泉流暗亦语,山峰云涌夏如秋。祥云缭绕梵宇宫,清香甘泉韵众生。”如碧空垂彩练,落地绽繁花。岩洞顶刻有“水岩洞”三个字,洞前一块大石雕成“地藏王”佛像。岩洞背部登最高处有一个脸盆大的位置,用石敲击,会发出咚、咚、咚的声音,俗称为石钟、石鼓,颇为神奇。
水岩洞后有块大石长五米左右,石上有联合国使者林常德亲笔题:“恒德报恩”四个大字。据传说:当时八仙云游路过虎岩寺,所谓仙到丢仙丹,现尚存有仙脚迹在寺后大石顶。山峰奇石重叠,独拔竞起,参差横出,各种形态和多洞窟,还有石上秀松,高耸直立的雷公石,山上现还有一处天然石雕刻的闽南第一大”佛”等……指不胜指。
虎岩寺下有座观音亭历史悠久,民国廿七年重修(公元1938年)亭内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地藏王佛像。亭前有只天然石龟,龟头伸出在半月形的莲花池水面上,景观耀眼。
随着虎岩山旅游区的规划开发,每年前来朝拜游览名胜的海内外游客数以万计。现拟于塑造天然的送子观音菩萨,建成后将成为闽南地区最大的送子观音之一,并重建大雄宝殿 .法堂.五观堂.藏经阁等殿宇和其他配套设施。
总占地面积五百多亩,虎岩寺的复兴重建需待海内外各界人心人士,广大信众的共同帮助及努力,逐步完成对虎岩禅寺开发建设,将是一处礼佛观光的更佳胜地。
题名掌故
还另有一说,相传唐代诗仙李白曾赋游于此,对莲花峰的美妙景致大为惊叹,于山巅书院题诗抒怀。
蔡襄有感于斯,为纪念李太白留踪,题“太白峰”三字。两个传说都为太白峰披上神秘的面纱,究竟孰更真切,一时也无法考证,或许蔡襄题字时,既心怀李白,又感慨自身,百感交集,也合情理。
如果这个说法是没错的话
那蔡襄实际可能小时候应该是我们泉港生活过了!
百科上蔡襄的历史资料是:
蔡襄(1011年-1067年),字君谟。
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依仁里赤湖蕉溪(今福建省仙游县)人。
这里面还是有些问题出入的,按历史来看宋朝时期南安八乡里有唐安乡,南安三十二里里也有依仁里,但是依仁里不属于唐安乡下辖!
这里就存在历史记录上的误差了,当然也可能是记载历史的人未必有做过足够深度的研究验证!
有历史资料为证☞:
据《八闽通志》记载,宋代,南安分为八鄉统三十二里,县署设在丰州。
一,南安八鄉:
唐安乡,太平乡,金鸡乡,怀德乡,從政乡,唐兴乡,归善乡,德教乡。
二,南安三十二里:
修文里,招贤里,礼顺里,钦风里,清化里,长乐里,常安里,崇教里,福兴里,清歌里,仁德里,崇信里,崇顺里,归化里,太平里,崇教里,由风里,民寿里,清风里,丰年里,崇安里,遵教里,灵感里,田丰里,兴集里,崇信里,经善里,崇仁里,崇和里,嘉禾里,趋庭里,依仁里。
三,南安八乡分布:
唐安乡:
1.修文里(一都在县西南,二都在县南)
2.招贤里(三都在县东)
3.礼顺里(二十一都,二十二都)
以上俱在县西,上五都宋俱统於唐安乡。
太平乡:
4.钦风里(三十五都)
5.清化里(三十六都)
6.长乐里(三十七都,三十八都)
7.常安里(三十七都,四十都)
8.崇教里(四十一都,四十二都,四十三都)
9.福兴里(四十四都,四十五都)
以上十二都在县西南,宋俱统於太平鄉。
金鸡乡:
10.清歌里(二十三都,在县西,今美林)
11.仁德里(二十四都,二十五都)
12.崇信里(二十六都),上三都在县西北。
13.崇顺里(三十九都)
14.归化里(三十都)
以上二都俱西北,上六都宋俱统於金鸡乡。
怀德乡:
15.太平里(十一都)
16.崇教里(十四都)
17.由风里(十五都)
18.民寿里(十六都)
19.清风里(十二都,十三都)
20.丰年里(十八都,十九都)
以上八都在县西北,宋俱统於怀德乡。
從政乡:
21.崇安里(四都)
22.遵教里(四都)
23.灵感里(五都)
以上二都在县东北,宋俱统於從政乡。
唐兴乡:
24.田丰里(三十都)
25.兴集里(三十三都,三十四都)
以上三都在县东南,宋俱统於唐兴乡。
归善乡:
26.崇信里(三十一都,在县西)
27.经善里(二十七都,二十八都,在县西北)
以上三都,宋俱统於归善乡。
德教乡:
28.崇仁里(十七都)
29.崇和里(九都,十都)
30.嘉禾里(六都,七都)
31.趋庭里(八都,在县北)
32.依仁里(十都,在县西北)
以上五都,宋俱统於德教乡。
这里清楚的能看到,依仁里属于德教乡,不是唐安乡!
据《南安县志》记载:
明清时期,南安县分为八乡,统三十一里。
一,南安八鄉:唐安乡,太平乡,金鸡乡,怀德乡,從政乡,唐兴乡,归善乡,德教乡。二,南安三十一里:修文里,昭文里,崇化里,礼顺里,钦风里,清化里,长乐里,常安里,崇教里,福兴里,清歌里,仁德里,崇信里,崇顺里,归化里,太平里,由风里,崇善里,民寿里,丰年里,崇安里,遵教里,灵感里,田和里,兴集里,经善里,崇仁里,崇和里,嘉禾里,趋庭里,依仁里。
【南安古今地名对照表】
据《南安县志》记载,元朝和清朝时期南安县分为四十六都。
元朝,在南方改乡,里为都。
南安县把宋时划分的八乡三十一里,改为四十六都。
明朝洪武年间,为了方便管理,南安在丰州县城内没置三坊,城外设置四十四都;将六,七都合一;九,十都合一。
清朝延续明朝设制,设置四十六都。
一都:今丰州镇。
二都:今泉州黄龙,新塘等地。
三都:今丰州西华,环山;泉州石坑,京塘等地。
四都:今洪濑。
五都:今洪濑集新,东林,坝田,洪梅乡。
六,七都:今洪梅山溪,新林,罗东。
八都:今向阳乡,罗东飞云村。
九都、十都:今九都、码头内柯,刘林,美岭,码头,梅山哈下。(九十连都)
十一都:今码头镇,诗山镇。
十二都:今蓬华乡,诗山镇,码头镇。
十三都:今眉山乡,诗山社坛,社一,社二;金淘深垵,占石,深辉。
十四都:今金淘镇莲坑,盖溪,东门,杏山,水阁,时潮,石林,南丰,艺林;眉山乡山后村。
十五都:金淘。
十六都:今码头,梅山。
十七都:今罗东。
十八都:今罗东侯垵,飞云,罗东;梅山灯埔,鼎诚等地。
十九都:今洪濑镇,梅山格内。
二十都,今康美。
二十一都,今丰州旭山,铺顶,双溪,仙河,玉湖,后田;康美福铁,洪濑葵阳。
红色字体,玉湖、后田是泉港的村名!
二十二都:今美林玉叶,梧山,金枝,丰州仙河,玉湖,张坑;溪美桑林,霞东,霞西,象山。
二十三都:今美林洋美,檀林,美林,南美,后山,庄顶;省新,省东,利善,南埔,埔顶,陈坝。
南埔是泉港的镇和村名!
二十四都:今美林(省新镇)南厅,新厅。
二十五都:今美林李东,李西,白沙,珠渊,溪州,溪口;省身镇(旧时属美林镇)南厅,丘洋,西埔,油园,壇林,满山红;仑苍镇黄甲,后垵;眉山乡大眉,小眉,观山。
二十六都:今溪美贵峰,镇山,仑苍镇。
二十七都:今英都,仑苍蔡西。
二十八都:今东田,英都坪山,翔云沙溪。
二十九都:今溪美莲塘,大埔;东田兰溪,南坑等地。
三十都:今溪美上都,下都,三保,宣外,施坪,杏连,祥堂。
三十一都:今溪美顶溪美,路水头,莲田,普尾,彭美,崎口,长富,井园,潮塘。
三十二都:今丰州,霞美,邱店,张坑;溪美象山,鹭江。
三十三都:今官桥,丰州田黄,邱店。
三十四都:今官桥,晋江石湖边,新垵,山仔。
三十五都:今官桥成竹,黄山,漳里等地。
三十六都:今水头,官桥大盈。
三十七都:今官桥九溪,水头。
三十八都:今水头,官桥泗溪。
三十九都:今水头朴里,水头街等地。
四十都:今水头镇。
四十一都:今水头,石井苏内。
四十二都:今石井下房,联丰。
四十三都:今石井三乡,石井,后店。
四十四都:今石井营前,淗江,奎霞。
四十五都,今石井郭前,院前,溪东。
四十六都:今石井前坂,西福,淘江。
另一个说法是蔡襄是属于连江里的人,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连江里青泽亭境蔡坑(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九社村蔡坑自然村)人 !
他是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赠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宋孝宗时追谥忠惠,故称“蔡忠惠”。 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驿道松;在建州时,主持制作武夷茶“小龙团”。他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而《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他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蔡襄如此的功绩
和在泉港也有过这样的求学经历,如果在泉港给蔡襄建一些纪念馆和研究中心,复原出来山巅学院,和虎岩寺的国文教育的殿堂出来也应该是有迹可循有历史依据的吧。
这是值得做且有历史价值的功德事迹!
而蔡襄其母亲卢节是圭峰著名书香门第卢仁之女。圭峰这应该是现在峰尾的某地吧,圭峰塔在峰尾,而蔡襄写的是仙游县人,而具体实际是哪里人还需要再求证,但他从小到大求学历史是已可以验证的历史信息,如果转换把历史泉港在1011-1067年的时期,界山这一带是不是同样属于仙游县下辖的呢?这个是有的,这个可以查证看看,古时候的交通工具没有那么便捷,很多时候通勤基本靠脚力了。
说一下题外话…
印象中很深的一段记忆是母亲曾经跟我说过很多遍,她小的时候去泉州都是靠一双腿走过去的,她跟我说翻过几座山就到了!因此记忆深刻的我,曾在17-8岁岁时期尝试过徒步从泉港走到丰泽东海学校上学,这段记忆曾经被我选择性忘记过,可能年少时觉得丢脸,现在又觉得不可思议且有意思的经历。
后来总说那次的目的就是尝试一下母亲曾走过的路,其实当时的情况是和父亲吵架因为生活费的问题,一气之下连夜就走了,以前的自己脾气真的很大很倔的!在2009年→2011年的时候自己第一次作为一个基层一线现场管理时,就经常对着车间主任和员工发脾气。(随着年龄大些,很多以前觉得没面子而美化的经历,现在更愿意诚实真实的来面对这些。)
后来再大一些20多岁的时候又从晋江骑自行车回来过泉港,再后来应该是2013年前后,具体时间记不起来了,当时尝试过从鲤城江南工业区直接骑电驴回来泉港,骑到龙头岭白井一带就没电了,后来叫了辆车把电驴也就是电动车拖回当时的柯厝老家。
自己一直是比较随性任性的人,说好听点叫随性其实随性和任性是两个角度的看法,自己看叫随性,别人看就比较任性了,2008年第一次出远门就是去湖南省株洲市,2011年算得上第一次不是因为工作而是切切实实是出去旅游的,去的南京当时发了一个QQ空间的说说,给自己的定义是第一次穷游,有了一些不一样的回忆!2011年其实自己清楚自己遇到瓶颈了,也知道自己臭脾气,于是选择了出去外省看看外面的城市,给自己一些新的经历吧。而在2012年前后自己是25-6岁了,算是已经去过多省份2-30个以上的城市了。
其实第一次自己是有些年轻气盛的,一赌气走到惠安总站的时候有些感觉,就不再是生气了而是想到母亲以前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挺苦的!以及她和我说以前出门就靠两条腿走还拉着板车,再接近洛阳的时候也还觉得没什么,但再到达丰泽区的时候真的感觉挺累人的。
我爸以前总说我,说你是想一出是一出,说干嘛就得马上干嘛,没耐心,如果没干那可能以后也不会干了,三分钟热度一时兴起。其实以前我也知道,但现在理解的可能是年轻人多半都是比较冲的,比较冲动的,这是属于年龄段的一些青春时期的荷尔蒙迸发的吧。
回归话题扯得有点远了,说到这里就不得不细说下界山镇的唐宋史了!
顺便宣传一下界山,界山镇位于界山村,以驻地村名称命名。2022年10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认定界山镇定为第二批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界山镇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镇,界山镇榜上有名。
2014年9月,环境保护部授予界山镇2012年—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界山镇是泉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镇。现有10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1375户,人口5131人,土地总面积11070亩,其中耕地面积1696亩,山地面积8456亩。
界山镇,本为兴化府(今莆田市)仙游县之地,现为泉州市泉港区。界山镇接莆田的枫亭镇,通用莆仙话!
现在界山镇范围内的其中七个村曾经隶属于兴化府仙游县下区连江里(即今莆田市枫亭镇)
讲的是莆仙方言,流行的是莆仙习俗——至今,这些村落的婚丧节庆的诸多繁文褥 节,还保留着浓厚的莆仙色彩。但由于地理位置邻惠北,明万历年间,曾任湖广按察副使的惠安籍的李恺,把现在界山镇范围内的的村连同同在枫亭境内的二村岑兜、秀溪(今属涂岭镇)与惠安北边邻,便于管辖为名,提议把这些村从仙游县划出,划给惠安。
尔后,李恺出面筹得一笔资金,把这些村买下,从此这七个村落计有10000多亩土地、几万多人,便划给惠安县管辖,并把原先位于白水坑的惠仙两县界碑北移几公里到本来属于兴化府(今莆田市)的现在属界山镇界山村的交界塘,后属南埔镇!
1999年从南埔镇分出设立界山镇。
据《莆田县志》、《枫亭志》载,那时上述七个村落虽划归惠安管辖,但这些村税粮再解放前仍然为枫亭负责!
分析的证据理由是☞
我们这里可以清晰的看到,泉港的界山曾经也是连江里的一些村落,而从蔡襄小时候的生活半径图猜测来看,极有可能生活的地方就是泉港现在的南埔镇和界山镇涂岭镇之间,因为泉港成立也才23年,过往对历史研究不够深入,可能是没有去细究这么一段历史渊源。
虽然蔡襄是仙游人,但他的求学和工作是做泉州泉港和泉州惠安等一些地方开始的!而重建山巅书院可以讲泉港的历史和李白蔡襄衔接,这是多么有历史价值和深远意义的事情啊。
泉港文化旅游的相关历史信息
是可以好好谋划一下可行性了。
文章的最后结尾
给大家回顾下那首
李白的诗:
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也算是首尾呼应了…
听首歌,晚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