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唐朝的官话是今天粤语和闽南语的说法→纯属历史虚无主义。是很多地方人士虚荣的一厢情愿罢了!

文摘   2024-11-08 10:58   福建  

闽南话读本

普通话闽南话(读音)      

如果你有幸穿越到唐朝,用什么语言能与唐人交流?答案是闽南话,因为闽南话是最接近唐朝时期汉话的语言。   
这是真的吗?     

其实闽南话以及粤语被认为是唐朝官话的说法主要源于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主要是很多地方人士虚荣的一厢情愿罢了,以下是对这一说法的详细解析:


历史虚无主义的体现


闽南话与唐朝官话的关系被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是直接的血缘关系。这种看法往往忽略了语言演变的自然过程和历史变迁的复杂性。


文化交流的影响


唐朝时期,由于安史之乱,中原百姓南迁至福建,这导致了洛阳雅言(唐朝官话)与当地方言的融合,形成了后来的闽南语。这一过程中,闽南语确实受到了唐朝官话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完全相同。


语言学的研究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闽南语保留了一些与唐朝官话相似的古音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唐朝的官话。语言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交流等。


综上所述,虽然闽南话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与唐朝官话相似的古音特征,但这并不足以证明它就是唐朝的官话。语言的演变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不应简单化地归因于历史事件或文化交流。

                             

说☞过去唐朝的官话是今天粤语和闽南语的说法纯属历史虚无主义。

唐朝的诗歌都是平声韵,没有仄声韵这是唐诗写作的基本规则,但是有网友拿出不少仄声韵的唐诗出来挑战,比如以下这几首。


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最后一句“复照青苔上”中的“上”是仄声韵。


王维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二句“万径人踪灭”中的“灭”是仄声韵,第四句“独钓寒江雪”中的“雪”是仄声韵。


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偶数句中的“了”、“晓”、“鸟”、“小都是仄声韵。

看上去这些诗都是仄声韵,但实际上我们读这些诗是以今天的发音来读的,今天这些字的读音是仄声,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当时的读音未必是仄声。

或许有的网友还没弄明白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由于涉及到语言变迁,为了便于大家理解,简单说来,平声是指今天的第一和第二声调,仄声是指今天的第三和第三声调。注意,这里是以我们今天的读音来定义的,但是古代这些字的读音跟我们现在不一定相同。

比如李峤的《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最后一句的“斜”我们今天读xie(同“邪”音),如果是读xie的话,那连韵都不押了,更别谈什么平声韵,但实际上斜在唐诗里读xia(同“霞”音)。

所以,如果看到唐诗中有仄声韵,那多半这个字不是我们现在的读音,而应该以平声来读。

唐朝的诗人在写这些诗的时候,他们是以当时的读音来写的,而当时唐朝的官话应该是古陕西话。

注意,这里是古陕西话,与今天的陕西话还不完全一样,但是相比其他方言更加接近

如果你有陕西的朋友,不妨让他们用陕西话来读唐诗,你会发现那些仄声韵都变成了平声韵。

不过还有网友提到,今天的粤语和闽南语就是唐朝的官话,这个说法的渊源大体是这样的:

这种说法称唐朝发生安史之乱,造成中原百姓为了避难而南迁,跑到了广东和福建,因此把当时唐朝的官话保留了下来,因此今天的粤语和闽南语是当时的唐朝的官话。

对于这个说法,只能说这是虚无历史主义,我们来一个个戳穿这个谎言。

安史之乱发生在盛唐时期,公元755年至763年,而唐朝灭亡是在公元907年,也就是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还有100多年的历史。

安史之乱仅仅8年时间,古人比现在的人更念故土,他们难道不知道再回到故乡?当时的闽越之地比较荒凉,他们会选择在哪里长期居住?况且闽越当时就有少数民族居住,他们过去混居还能一直保持唐朝的官话?

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那个乱法,难道对他们就没有任何影响?他们就不知道要再躲避战祸了?

蒙古南下与南宋在崖山决战,而崖山就位于现在广东江门市的崖门镇,最后南宋军队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唐朝的遗民经历了宋朝之后还能保持着唐朝的官话?

元朝统一中国之后,实行等级制,全国人分为4个等级,南人被列为最低等级,这南人就是南宋境内最后归降的人,闽越的人可就是南人,对南人恨之入骨的元朝统治者,还能让你继续保留唐朝的官话?

很多事情不能盲目听信,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只要结合历史就能辨别真伪。

那么粤语和闽南语被称为唐朝官话的说法从何而来呢?

这个说法来自民国时期,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所谓的民国大师们开始对中国的历史进行总结和考证,但这种考证并不是依据史实的考证,而是为政治杜撰出来的东西。

民国的兴起来自广东,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多在广东进行,既然与当时的清朝政府是对立的,那么就需要为自己树立一个正统的形象,必须要有一个文化背景是可以依托的,所以在语言文化上就不能与之相同,而是要重新树立一个新的,并且还与过去是一脉相承的,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认同。

只有彰显了自己是正统,才能与当时的清廷对抗,只有自己正统了,才能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主张,否则就会师出无名。

所以,不要简单盲目地相信民国那些所谓的大师们的说法,而是多结合历史背景去思考,否则会让自己处于迷失状态还浑然不知。

今天散落在各地的方言中或多或少可能保留一些唐朝的官话,依然与唐朝时的官话有很大的区别,在读音上经过千年的演变,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不能单纯按照今天的平仄读音去臆测古人的读法,而应该结合历史和文献资料,特别是根据唐朝的音律来研究。

最后再补充一点,诗词讲究韵律,但更注重意境,今天我们读唐诗宋词觉得很美,就在于这意境可以穿越千年。

闽南话被广泛认知为“中国最难懂的方言”。北方人也常会取笑闽南普通话的吐字发音,没有“F”,没有卷舌音、儿化音。殊不知,这些发音正是中国古代老祖宗,特别是唐、宋时期保留下来的古汉语的宝贵音素。

闽南话是中国古汉语“活化石”,在世界60个主要语言中排第22名。闽南年轻人学好普通话的同时也应该多讲闽南话,保护、传承和弘扬这项中国古代语音遗产。

而我们现在主流推行的以北京话为代表的现代汉语,其实是北方中原地区被胡族同化后的胡式汉语,也称“金元虏语”,是北方方言,而不是真正的汉语。现代北京话语音结构简单,保留的古音素极少。

袁家骅先生主编的《汉语方言概要》一书中提到:“中原汉人迁移入闽的过程,大概始于秦汉,而盛于晋唐,以宋为极。”现在闽南人的祖先是在五胡乱华时期为了躲避胡人侵略,或平战乱逃灾荒,从北方迁徙而来的中原汉人。

史书记载,闽南语的形成主要因为三摆(摆:闽南语“次”)的移民潮:

“第一摆:五胡乱华时期(304-439),中原“衣冠八族” (林黄陈郑詹丘何胡)避难于泉州一带,带来了三、四世纪的上古汉语,也就是后来的泉州话。

第二摆: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朝廷派遣河南光州固始人规德将军陈政与其子陈元光率中原子弟兵入闽平“蛮獠啸乱”,创立漳州,即带来了七世纪的中古汉语。

第三摆:唐朝末年,朝廷派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黄巢之乱”。平乱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即带来九世纪的中原汉语。

经几次北方移民的大规模迁入,中原汉人在闽人口已成规模,形成了利于语言文化传承的族群优势。南方多山阻隔,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环境封闭闭塞,受少数民族及其他地域语言影响小,因此,大量的古汉语音素得以较好较完整地保留。

而中国北方(中原地区)是胡人的主要活动地区,也是胡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胡人多次大规模入侵,且成为统治者,胡人与汉人战争、联姻、商贸深度纠葛,双方不断交流,在胡族语言的长期影响下,汉语逐步被胡族同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卷舌音、儿化音(正统的汉语没有翘舌音),古汉语的独特音韵逐步消失。

泉州话和漳州话是所有闽南话的源头。泉州话和漳州话语法和用词基本一致,主要在音韵方面有些许差异。而厦门话和台湾话高度相似,亦泉亦漳,目前使用最为广泛,东南亚地区说的福建话指的就是泉州话和漳州话。

目前闽南话分布地区除了福建南部,台湾地区,还包括广东东南部的海陆丰地区、广东东北部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洞头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在发音方面,闽南话保存了大量的发音和声调。上古汉语19个声母,目前闽南语保留15个。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各分阴阳”八个声调,闽南语保留着七声八调。隋代陆法言所著的韵书《切韵》,是汉语发音标准化的奠基,唐人编制的《唐韵》和宋人编制的《广韵》都只是对《切韵》的增补。闽南语是最接近隋唐官音《切韵》,最切合古音韵律。用闽南语念唐诗,就像唐朝人念唐诗一样,韵律和谐,平仄相合。

在词汇方面,闽南话也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有些词语的古义闽南话仍然沿用着,而现代汉语或其他汉语方言已经转义了,比如鼎(锅)、面(脸)、伊(她)、走(跑)、箸(筷子)、册(书)、册包(书包)、卵(蛋)、莫(不要)、拍(打)、日头(太阳)、暗暝(夜晚)、滚水(开水)、老伙(老头)、后生(年轻人)、姊(姐)、呷(吃)、困(睡)、裳裤(衣服)、行状(模样、风貌)、虬(卷曲)、乌(黑)、郎(人)等等。

随着现代普通话的推广,闽南话在渐渐失传,特别是闽南话文读音。闽南话区分文书音(读书音)和白读音(说话音)。老一辈为了让下一代普通话更标准,少点“地瓜腔”,都有意识地少讲本地话。地方教育部门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各小学开始开设闽南话课程。

闽南年轻人应以讲闽南话为自豪,传承和弘扬闽南话和闽南文化,不要让这个宝贵的文化瑰宝遗失。

但同时泉州也足够有历史文化纵深,不需要像厦门那样总是去深绑历史虚无主义,千百年的泉州也足够自信,因为泉州就是从历史中来的,泉州每次也在每个历史关键时刻都在展示着发挥着自己不同的历史角色定位和历史价值出来,最后给大家说一句:

欢迎你来泉州!

     

泉球之眼
泉球之眼 和您一起 关注泉州 关心泉港 传递家乡发展信息,启于泉港,不止于泉港,泉球之眼的泉也是大泉州的泉,会有不一样的看法想法,偶尔也会天马行空,偶尔也会大言不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