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王继光介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老龄化加剧导致老年人人数增加;二是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生活方式改变,高血压年轻化趋势明显,中青年已成为高血压患病率上升最快的人群,患病人数大幅增加。”
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指出,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诊室血压≥140/90毫米汞柱;或家庭血压≥135/85毫米汞柱;或24小时动态血压≥130/80毫米汞柱,白天血压≥135/85毫米汞柱、夜间血压≥120/70毫米汞柱的人群,都属于高血压人群。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年龄≥18岁的成人高血压加权患病率为27.5%,并且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高。但近年来中青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上升趋势更明显。
然而,在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方面,我国虽有明显改善,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分别达51.6%、45.8%和16.8%。
作为新版指南的通讯作者,王继光教授表示,“只有一半左右的高血压患者能够得到诊断,只有不到一半的患者得到治疗,只有不到20%的患者把血压控制在140/90以下的目标水平。”
高血压的危害从头到脚,一旦血压控制不当,容易产生一些并发症,损害身体的多个器官。
“高血压的危害,可以用‘触目惊心’这个成语来描述。”王继光教授表示,“高血压虽然我们很少能够直接感受到它,一旦感受到的时候往往就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有的时候一个年轻人突然看不见了,眼底出血渗出;有的时候可能发生了更加严重的疾病,如中风、心梗甚至是心源性猝死。因此,高血压特别需要通过测量血压去及时发现,这样才能够管好它,不然到了这个阶段,不管是心、脑、肾还是眼底出现了严重后果,就难以进行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就是降低心、脑、肾与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想要管好高血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血压早期的检测,早期发现高血压,早期诊断,早期管理,实现有效控制,避免严重事件的发生或者晚发生。”王继光教授说。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徐欣教授表示,“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高血压等慢性病似乎是中老年时期才需要担心的一类疾病。但其实我们发现,有很多慢性病在潜移默化当中已经悄悄地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慢性病的发展、发生是非常隐秘且缓慢的过程,我们很难听到有高血压患者明确回忆起自己是在哪年哪月哪日突然确诊,或者突然发现自己有高血压,这是非常缓慢和久治不愈的过程。”徐欣教授提醒,到了35岁左右就要开始警惕“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一系列问题,以及由这些问题最终导致的心脑血管相关的一些疾病,也需要开始警惕多病共发的情况。
高血压患病人数众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不管是预防高血压,还是已经有了高血压,都要做好以下这些事。
1. 管理体重
新版指南指出,体重指数每增加5千克/米²,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增加49%。管理好体重,对血压的稳定大有益处。
2. 戒烟戒酒
吸烟是公认的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吸烟量越大、时间越长,心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风险越高。二手烟暴露同样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风险。长期过量饮酒或偶尔大量饮酒均会严重影响健康。
3. 适当运动
指南强调,对于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推荐以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为辅的混合训练,也建议同时结合呼吸训练与柔韧性和拉伸训练。有氧运动包括散步、快走、慢跑、骑行、游泳等中等强度持续运动。抗阻运动包括动态抗阻运动如坐姿和站立双上肢开合举、站立踮脚提踵(抬起足跟),静态抗阻运动如坐姿或者站立双手侧平举、负重侧平举、贴墙高位马步。
4. 低钠高钾
钠摄入量与血压呈正相关,钾的摄入也是影响不同人群血压的重要因素。指南指出,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采取各种措施,限制钠盐摄入量。肾功能良好者推荐选择低钠富钾替代盐。指南明确,与普通盐相比,低钠富钾盐可以显著降低血压,减少脑卒中,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
5. 良好睡眠
健康睡眠包括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健康睡眠与较低的高血压风险相关,在高血压患者中与较低的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率相关。睡眠时间较短会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失眠与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全因死亡相关。建议成年人每晚睡眠时间为7-9小时,确保睡眠质量,按时作息。
6. 缓解压力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各种因素所致心理压力逐渐增加。高血压患者更容易伴发精神心理问题。
7. 及时监测
血压测量是评估血压水平、诊断高血压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根本手段和方法。诊室血压、家庭血压和动态血压水平均可作为高血压诊断的依据。新指南首次明确,经过专业机构验证,达到医疗标准的可穿戴设备可用于日常血压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