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要求,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充分展示教师课堂风采,促进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成都市簇桥小学校数学教研组在11月27日以“聚焦核心素养,探究‘读思达活力课堂’的实施路径”为主题,围绕“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开展了校级赛课活动。
李巍执教《认识立体图形》
李老师关注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以“侦探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案件”的实践操作与思考中,逐步构建立体图形特征知识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唐诗淇老师执教《认识厘米》
唐老师让学生经历“看、比、想、找、估、量的过程,以丰富的活动让孩子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在测量的过程中体会单位长度的累加,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与数感。
徐成坤老师执教《什么是周长》
徐老师顺应儿童的思维,在学生熟悉的几何图形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建立周长的概念,还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从而提升学生量感和空间观念。
王莎莎老师执教《确定位置》
王老师由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在“寻找淘气的位置的过程中”体验数对形成过程,在数对的探索与应用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崔玲老师执教《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堂上,崔老师很注重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渗透,学生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能主动想办法将新问题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并通过展示和交流同一组合图形的多种转化方法,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阮晓玲老师执教
《与圆有关的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阮老师根据学生在解决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综合练习中,容易将概念弄混导致出错,“对症下药”式地设计了一节练习课。试图通过周长和面积的对比练习,借助描一描等手段,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本质,举一反三,培养学生了应用意识和模型意识。
在六节精彩的课堂之后,参赛教师们结合新课标深入浅出地剖析课堂设计理念、流程以及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等,让观摩老师对课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老师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各位参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入的心血和思考,也展现了教师们扎实的专业素养,更提供了诸多可借鉴的教学策略。
课堂因探索而生动,教学因交流而精彩。观摩教师们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课堂教学效果等多个角度研讨分析,为每位参赛教师的精彩表现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也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些针对性、实效性的宝贵建议。
李谦老师
她针对《与圆有关的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提出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本节立意好,从学生的困惑出发,真正地解决了学生在面临图形与几何问题时遇到的困扰,尤其是在方法提炼和练习题选择上非常用心,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及时抓住学生的一些闪光点就更好了。
刘倩老师
她认为在《认识立体图形》一课的教学中,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对图形抽象的直观感知。不过,除了通过看、摸、数等环节认识图形,也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去“玩”立体图像,感受他们之间的不同。
陈敏老师
她在评课中谈到,从几节中课都看到了老师们注入的心血与思考,尤其是新教师们能够边做边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有所突破,贴合新课标重点突出了思想方法上的引导。建议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思考:怎样能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的生成为我所用。
之后,多位老师针对《什么是周长》一课展开了激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本节课的核心就是理解什么是周长,在引出“周长”这一概念以前,教师通过设置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图形的“一周”,如果加入“边线”一词则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一周”。同时,在概念的形成和理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其本质,借助合理的材料和问题,在概念的本质处引发辩论,使学生能过更全面、深入地建构概念。
有效的核心素养课堂需要知识和理念的支撑,李谦老师带来了一场主题为“聚焦知识结构 助力学生成长”的的讲座。李老师结合6位老师的实际教学案例,从“图形与几何”板块的知识出发,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图形与几何”板块怎么教,教什么等相关教学策略。 通过一张精彩的思维导图,将本版块的知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方式分享她的经验和心得,为在场的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建议和专业指导。
切磋琢磨方成玉,深耕历练奋楫时。数学组老师们将以此比赛为契机,潜心钻研,不懈追求,保持对数学教学的热爱,持续探索“读思达-活力课堂”的实施路径,助力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快遨游。
撰稿:唐诗淇
图片:沈铭琳
一审:杨凤兰
二审:杜洪林
三审:李绪美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