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4年10月20日法考主观题刑诉参考答案
题干回忆
大隐法考
(一)案情
黄一、黄二、黄三因与被害人李某发生矛盾,共同商议对李某进行报复。某日,三人持刀追赶李某,李某被砍伤后死亡。案发后,黄一、黄三被抓获并被判刑,黄二潜逃。
后来,黄二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公安机关对黄二决定取保候审,收取保证金8万元。期间,公安机关怀疑黄二涉嫌故意伤害致死罪,先后两次传唤黄二,黄二均未到案接受讯问。
公安机关认为黄二违反取保候审规定,决定没收其8万元保证金,责令其重新缴纳保证金,并重新计算取保候审期限。随后,公安机关对黄二变更强制措施为拘留,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在侦查阶段,黄二承认参与追赶、踢打李某,但否认持刀伤害李某,称自己未使用刀具。黄一、黄三供述黄二持刀砍伤李某。证人证言证明黄二曾持刀追赶李某,但未能证实其是否砍伤李某。公安机关收集了现场勘验笔录、作案工具刀具、DNA鉴定等证据。
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为黄二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辩护律师。黄二的母亲代为委托律师,但检察机关拒绝接受该律师的参与,仅允许法律援助律师为黄二辩护。
在法律援助律师在场的情况下,黄二签署了认罪认罚具结书,但仍坚持自己是从犯而非主犯。其家属赔偿被害人家属16万元,取得谅解。检察机关以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起诉黄二,并提出有期徒刑10年的量刑建议。
法院经审理,采纳了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判处黄二有期徒刑10年。
黄二不服判决,提出上诉,认为事实不清,自己系从犯,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是被糊里糊涂签的,量刑过重。
检察机关认为黄二主观恶性较大,一审判决量刑偏轻,遂提出抗诉,要求加重对黄二的刑罚。
(二)问题:
公安机关对黄二适用取保候审的程序是否合法?请说明理由。
检察机关拒绝接受黄二母亲代为委托的辩护律师,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检察机关对黄二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否适当?请说明理由。
检察机关对黄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提出抗诉,是否适当?请说明理由。
二审法院应如何处理本案?请结合二审的功能、审理原则、二审的处理方式以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进行分析。
本案能否适用刑事和解程序?请说明理由。
问题+答案
大隐法考
问题1:
公安机关对黄二适用取保候审的程序是否合法?请说明理由。
答:
公安机关对黄二适用取保候审的程序存在不当之处,理由如下:
1. 适用取保候审的条件正确: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可以取保候审。
分析:黄二因涉嫌盗窃罪,依法可以适用取保候审,公安机关对其取保候审的决定在程序上符合规定。
2. 没收保证金并重新收取保证金的程序不当:
法律依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七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可以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但不得重新收取保证金。
分析:公安机关没收黄二的8万元保证金后,责令其重新缴纳保证金的做法违反规定。
3. 重新计算取保候审期限不当:
法律依据:取保候审的期限在同一诉讼阶段应当连续计算,不得重新起算。
分析: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内,重新计算黄二的取保候审期限,违反了取保候审期限连续计算的原则。
4. 没收大额保证金的审批程序不合法:
法律依据:根据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七十九条,没收超过五万元的保证金,应当报经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分析:公安机关没收黄二8万元保证金,未经过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程序不合法。
结论:
公安机关对黄二适用取保候审的程序存在不合法之处,具体体现在没收保证金、重新收取保证金、重新计算期限以及审批程序不当。
问题2:
检察机关拒绝接受黄二母亲代为委托的辩护律师,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答:
检察机关拒绝接受黄二母亲代为委托的辩护律师,做法不正确。
理由如下:
1. 辩护权是被告人的基本权利: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
分析:黄二作为被告人,有权自行或通过其近亲属委托辩护人。
2. 近亲属代为委托辩护人合法:
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近亲属、监护人可以代为委托辩护人。
分析:黄二的母亲作为其近亲属,有权代为委托辩护人。
3. 应尊重被告人的选择:
法律依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三十五条,法律援助辩护与委托辩护并存时,应当听取被告人的意见,由被告人确定辩护人的人选。
分析:在黄二已有法律援助律师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应当尊重黄二的选择,允许其委托的辩护人参与辩护。
4. 拒绝委托辩护人侵犯了辩护权:
分析:检察机关拒绝接受黄二母亲代为委托的辩护律师,剥夺了黄二选择辩护人的权利,侵犯了其合法的辩护权。
结论:
检察机关的做法不符合法律规定,拒绝接受黄二母亲代为委托的辩护律师是不正确的。
问题3:
检察机关对黄二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否适当?请说明理由。
答:
检察机关对黄二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适当的。
理由如下:
1. 适用条件符合: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承认指控的犯罪事实,愿意接受处罚的,可以依法从宽处理。
分析:黄二承认参与了对被害人的追赶和踢打,虽然对是否持刀伤人和主从犯地位有异议,但对主要犯罪事实没有否认。
2. 对行为性质的辩解不影响认罪认罚从宽的适用:
法律依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指导意见》第五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行为的性质或者罪名有异议,但承认基本犯罪事实,愿意接受处罚的,可以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分析:黄二对自己是否为主犯提出异议,但在辩护律师在场的情况下签署了认罪认罚具结书,表示愿意接受处罚。
3. 赔偿取得谅解体现了悔罪态度:
分析:黄二家属赔偿了被害人家属16万元,取得了谅解,体现了积极的悔罪、赔偿态度。
4.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
分析: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助于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符合立法目的。
结论:
检察机关对黄二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符合法律规定的,适当的。
问题4:
检察机关对黄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提出抗诉,是否适当?请说明理由。
答:
检察机关对黄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提出抗诉,做法不适当。
理由如下:
1. 认罪认罚案件中,被告人上诉不影响从宽处理:
法律依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指导意见》第十六条,被告人上诉的,不影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
分析:黄二上诉并不必然导致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无法适用。
2. 检察机关抗诉应有合法理由: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三条,检察机关认为一审判决确有错误的,才可以提出抗诉。
分析:一审法院采纳了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判决并无明显错误。
3. 检察机关抗诉可能导致对被告人权利的限制:
分析:检察机关在被告人上诉的情况下立即抗诉,可能迫使被告人放弃上诉权,影响其合法权益。
4.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宗旨:
分析: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旨在鼓励被告人认罪悔罪,提高诉讼效率。检察机关提出抗诉,与该制度的初衷不符。
结论:
检察机关对黄二提出抗诉的做法不适当,不符合法律规定。
问题5:
二审法院应如何处理本案?请结合二审的功能、审理原则、二审的处理方式以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进行分析。
答:
二审法院应当驳回上诉和抗诉,维持原判。
分析如下:
1. 二审的功能:
法律依据:二审制度的功能在于纠正一审判决的错误,保障司法公正。
分析:一审判决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
2. 二审审理原则:
全面审查原则:二审法院应对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
上诉不加刑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一款,被告人上诉,二审法院不得加重其刑罚。
3.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
分析:黄二在一审中签署了认罪认罚具结书,二审上诉并不影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
4. 对检察机关抗诉的处理:
分析:检察机关的抗诉缺乏合法依据,二审法院应当予以驳回。
5. 二审法院的处理方式: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二审法院可以作出维持原判、改判、发回重审等判决。
结论:鉴于一审判决正确,二审法院应当驳回上诉和抗诉,维持原判。
结论:
二审法院应当维持一审判决,驳回黄二的上诉和检察机关的抗诉。
问题6:
本案能否适用刑事和解程序?请说明理由。
答:
本案不能适用刑事和解程序。
理由如下:
1. 刑事和解程序的适用条件: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八条,刑事和解程序适用于以下案件:
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涉嫌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犯罪,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单处罚金的案件;
除渎职犯罪以外的过失犯罪,可能判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
2. 本案不符合适用条件:
罪名和刑期:黄二涉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属于故意犯罪,法定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实际判决:一审法院判处黄二有期徒刑10年,超过刑事和解程序适用的刑期范围。
3. 案件性质不符合:
分析:本案系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社会危害性大,不属于轻微刑事案件。
4. 刑事和解程序的立法目的:
分析:刑事和解程序旨在处理轻微刑事案件,促进社会和谐。本案不符合该程序的立法初衷。
结论:
本案不符合刑事和解程序的适用条件,不能适用刑事和解程序。
免责声明
大隐法考
谨此声明:本文所呈现之案例及相关讨论内容,系基于网络公开信息整理而成。所提供之参考答案仅代表个人学术观点,其论述范围严格限于现有题干所揭示之事实。本文内容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不应视为正式法律意见或裁判依据。
需特别指出,部分问题旨在引导考生展示法律思维与分析能力,可能存在多种合理答案。此类开放性问题的不同观点均可能获得相应分数,本文不对此类问题的具体答案作进一步探讨。
读者在参考本文时,务请审慎评估,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最新判例进行独立思考。如遇实际法律问题,敬请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注1:本文整理仓促,如有纰漏,敬请谅解。笔者感谢各位读者的理解与支持🙏🙏🙏!
注2:参考答案为笔者个人编辑撰写。如需转发或引用,请注明出处,规范转载。如有其他用途,请事先与作者(微信号:dayinfakao)联系并获得授权。
Let's go
想要估分?立即开始!
我们已经将相关题目与答案录入我们的模拟系统,欢迎访问https://www.dayinfakao.com/进行估分!
◀
加上聊聊法考呗
▶
微信号|dayinfakao
我们,在等你~
点蓝字⬇️阅读原文⬇️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