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誓盟代表后代回信。普洱市司法局党委高度重视,在下一步工作中,市司法局将立足司法行政职能职责,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重要回信精神,坚持民族团结发展与法治建设相融合,把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法律服务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抓手,在精准提供法律服务、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加大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宣传等方面主动作为,持续用力,当好收信人。
聚焦服务质量提升
深化公共法律服务
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已建成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已安装的法律服务机器人和法务通,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积极向群众推广使用12348云南法网、云南掌上12348微信公众号和“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功能,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
强化法援惠民生目标。进一步拓展民族地区法律援助服务面,实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建立用好法律援助律师库。加强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人权司法保障,配合推进落实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落实公民申请法律援助“经济困难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对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民族地区群众等申请符合法律规定事由的申请免于经济困难审查,开通法律援助申请绿色通道。持续深化公证领域“放管服”改革,借助互联网推广在线办理公证业务,主动下沉到行政服务中心、社区、民族乡村核实取证,减轻群众负担、简化办事流程。持续开展司法鉴定下乡进村服务活动,让民族地区群众获得法律服务更加便捷、实惠。
持续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参与基层治理法治化工作。发挥律师专业作用,为民族地区各基层组织提供法律服务,通过举办法治讲座、开展法治宣传、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协助村(居)委员会起草、审核、修订村规民约等方式,在增强乡村、社区群众法治观念、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聚焦基层治理和谐稳定
深化矛盾纠纷排查与化解
持续加强民族地区矛盾纠纷排查与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重大节假日,突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切实发挥“化解小矛盾、铸就大平安”的重要作用。
强化民族地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建立健全。助力全省命案防控三年攻坚行动,建立命案高发易发多发重点领域纠纷源头化解、排查预警、调处化解、疏导稳控一体机制,不断提高矛盾纠纷排查针对性、有效性。
积极探索推进民族地区诉源治理调解模式。落实行政调解指导职责任务,推进“三调对接”机制运行,形成协调联动工作格局,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推动人民调解组织进驻民族地区法院、派出所、信访部门,开展诉调、警调、访调对接等工作,有力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团结进步工作局面。
聚焦民族地区治理水平提升
深化法治宣传教育
有效实施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制定年度法律明白人培养目标,建立由法治副村长、村(居)法律顾问参与“法律明白人”线下培训工作机制,每年应村和社区邀请,利用进村(社区)工作之机,聚焦解决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围绕法律政策知识、法治实践能力和道德品格教育等方面内容,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教学和法治实践观摩等方式开展培训,确保每名“法律明白人”每年都能接受到法律法规学习。
推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指导各乡镇(街道)、村(社区)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推进法治文化进农村、进社区,及时更新已经建成的46个少数民族边境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让其变成集法治文化熏陶、休闲娱乐观赏、促进民族团结共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法治文化阵地。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与民族团结共进活动开展。持续深化“法治边关行”宣传活动,依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组织编写、创作“双语普法”“宾弄赛嗨”等一批以法治为题材的说唱、小品、歌舞、情景剧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法治文化作品,把民族语言变成普法声音。全面推进“法治副村长”配备工作,以“普法强基补短板”和“利剑护蕾”专项行动任务推进为依托,让民族团结与法治宣传共融合,推进普法责任制落实,不断提升普法针对性和有效性。
审核: 叶 蓉、杨卫民
责编: 刘菡清
编辑: 肖剑峰、李一示
来源: 普洱普法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自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