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总书记提到两个强化

民生   2025-01-26 19:31   云南  




热解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是必经之路。

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听取辽宁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在谈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时,总书记提到两个“强化”:一是传统产业要“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在“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

本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本钢板材冷轧总厂第三冷轧厂。他深入集控中心了解集控智能系统运行情况,走进车间了解冷轧工序、技术创新、产品性能。

看到本钢日新月异的变化,总书记感慨万千:“本钢是我们国家的老企业,通过鞍钢重组本钢,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现在又焕发青春。”

本钢有120年建厂历史,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工业的崛起和辉煌。新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枚运载火箭都使用了本钢的钢材。

面对去产能的阵痛与行业下行的重压,这家饱经风霜的老钢企又毅然踏上了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之路。

如今,本钢凭借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以兼具轻量化和安全性的超宽幅冷轧钢板更好满足新能源汽车需求,实现了向“新赛道”的切换。

产业基础和重大技术装备水平代表一个国家工业综合实力和产业发展水平。在制造业发展中,重大技术装备发挥着“顶天”的引领作用,产业基础则起到“立地”的支撑作用。

在我国,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超80%,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盘。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传统产业体量庞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到辽宁考察,深入多家企业调研。

在沈阳远大企业集团,总书记详细了解建筑幕墙、电梯等产品的生产销售情况,对企业勇于走出去、抢占海外市场的做法表示赞许。

在沈阳机床集团,总书记在听说公司年轻研发团队自主开发的智能数控系统质量和性能居世界前列、打破了国外企业长期垄断的消息后,十分高兴,夸赞大家长了中国人志气。

…………

今日之辽宁,传统产业不断“焕新”。2024年,辽宁化工、建材、钢铁、有色等规模以上工业的主要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3年均有所下降。这些原材料工业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超75%,已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 图为中船重工庄河Ⅱ号海上风电场项目,一台台“大风车”迎风起舞。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冒着滂沱大雨前往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考察。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要顺应建设海洋强国的需要,加快培育海洋工程制造业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从一域到全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日的辽沈大地,向“新”浪潮不断涌动。在1月16日公布的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格外亮眼——22个重点产业集群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比首次超过1/3。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向“新”。2024年,辽宁省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6206家、高新技术企业1625家、“雏鹰”“瞪羚”企业940家,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普遍共识。

产业向“新”驱动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发的新型“人工树叶”,放入水中在阳光照射下即能“呼吸”,实现太阳能到化学能的转化;沈阳某公司通过技术积累不断迭代,掌握了全球领先的高速磁悬浮储能飞轮完整技术体系,开辟出电磁储能新赛道。

本次考察中,总书记在听取辽宁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进一步强调,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在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企业一头连着需求,一头连着供给,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一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2025年,辽宁计划常态化开展科技需求与成果转化双向“揭榜挂帅”,完善中试基地服务功能,让更多科研成果走进车间、走向市场。

辽宁之机,亦是全国之机。向“新”而行,以“质”致远,未来可期!


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  符开红 浦亚青




公益广告▲

宣威发布
作为宣威市官方微信发布平台,提供政策宣传、重大活动报道、便民信息等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