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钟舒
“人活着一定是为了某种意义,我活着最大的价值就是,一定要找到当下每件事情的意义。”
几年前通过朋友认识钟舒时,只知道她是一位大学教授,艺术史博士,并不知道她还是独立策展人;是国内新媒体艺术领域最为活跃的学者之一,多次为国内新媒体艺术展览做学术主持与策展;同时还是一位笔耕不辍的写作者,国内出版多部专著和论文,文字犀利,观点独特。
随时带着批判思维,在无意义中寻找意义;随时认为方法比问题多,勇于尝试任何事,不执着于结果更在乎过程。钟舒有她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她是立体且多面的,我最初一直无法准确描述她,觉得她什么都在做,也什么都做得好。
不懂新媒体艺术的独立策展人,不是一个会用哲学思维给学生上课的大学教授。这是在我们认识三年零一个月之后,我认为大致可以向别人介绍的一个标签。
但其实也不精准。她还是一位独立、先锋、叛逆的80后,一个跨学术领域多文化糅杂融合的学者;同时性格率真,随时热气腾腾,保有激情,言语犀利坦诚,充满智慧。总之,你很难不被这样的一位女性所吸引。
先来看看朋友们对她的评价:
与钟舒聊天,她的语速快过你的思考,常常还在琢磨她的上一句话,她已经在说另外一件事了。如果不是十分认真地聆听,会错失很多信息,而且绝大部分语言还闪烁着哲学的智慧光芒。
“没有表态,就是立场。”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是你如何看待世界的方式。”
“人很孤独,是因为太缺乏与别人的深度聊天了。”
“悲观是一种远见,但做事一定要乐观。”
……
这也许是一位大学教授十多年在课堂上、专题讲座上练就下来的功夫,“如何让学生释怀,把很多思想装进他们的脑袋,并让他们长期认可、信服,这是当老师的意义。”钟舒说,学生对你传授的东西接纳、吸收、认同,并且坚持,这是件很酷的事!
看很多书,多到每个月至少花4、5000元购置新书,哪怕是被一个最新的观点击中,也要一窥整书全貌。读书是钟舒让自己不断强大的手段之一,也是她能源源不断为别人输出内容的原因之一。
“但我为什么成为今天的我,与成长经历和家庭极有关。我很少被我的家庭所内耗,我做什么,父母都永远支持我。他们一个担心我飞得高不高,一个担心我飞得累不累,尽管他们有时深知现实特别惨淡,依然会选择积极乐观面对。父母给了我完全的爱,从不打击指责,也不拖我后腿。”
从小就读于简阳某厂子弟校的钟舒,或许是环境的因素,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封闭社会空间里,野蛮而有趣地长大,迈克尔.杰克逊、猫眼三姐妹、凤凰卫视、层出不穷的港片……80初成长起来那代人,急于接收一切新事物,又被突飞猛进的大时代所撞击,在矛盾中适应,在成长中裂变,让她一边呈现出一种勇往直前的执着,一边又具有既叛逆又全力以赴的气魄。
“从小我就是一个适应能力和适配性都特别强的‘有机生物’,这是我与生俱来最大的优势,我可以做很多事,任何事都想尝试。”
但其实钟舒的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中考时差了五分上重点线,高考不理想复读了一年,考博也是考了三次。但是我从没想过放弃,因为从小到大只要遭遇挫折,都会想起妈妈说的一句话,‘要想做成一件事,一旦决定了,再多困难都要坚持做下去!’听起来很普通,但从妈妈口里讲出来就特别有能量,这让我觉得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很多时候,只要不放弃、有技术、有策略,永远有方法可以解决,因为方法永远比困难更重要,钟舒说很多人就是没有勇气去寻找方法,死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
由钟舒策展的《绘画交换形象》展览现场,与姜宇辉教授合影
2014年,第三次考博,得知终于考上时,钟舒荡气回肠地痛哭一场,为自己过去的坚持,也为那些全年无休战斗与焦虑并存的日子。人生就是在不断受挫中成长啊,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当大学老师的她,认为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某些环境里其实是很小的,有时候只能选择顺势而为。
博士论文答辩时,女儿才刚满月
所以,在读博士那几年,钟舒经历了人生中不断自我否定的痛苦阶段。“那是一个不断承认自己无知,但又要不断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当有一天从中蜕变,把更多知识融入到身体中以后,又会觉得长出了一个全新的自己,这也太牛了!”
所有经历都是在不断发现“意义”的过程中进行,蜕变是一种意义,自信的做自己也是一种意义。所以,大学教授钟老师,充分鼓励学生在能力可控范围内充分做自己,“做自己好幸福嘛,大家都幸福,但很多人理解不到,还是因为缺乏自信。”
今年5月,作为学术主持和独立策展人,钟舒为14位青年艺术家,四川音乐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她的学生们,做了一场主题为《抛开一切批评不谈》的媒体艺术周。9件新媒体艺术作品,围绕数字、媒介、物、声音等主题进行交互和视觉艺术展演。这也是这些学生第一次被当成职业艺术家来对待,钟教授甚至从展览时的着装、布展形态、文稿书写等,为他们进行全方位指导。
《抛开一切不谈》媒体艺术周开幕现场
“这是在创作初期对青年艺术家的极大鼓励,因为谁也不知道未来他们会生长成什么形态,但是我为他们的创作感动。有一些作品非常前沿,他们有自己想要传达的理念,这点非常可贵,所以这个展览还有一个对应的英文标题:Ddrends What Happen(保卫发生)。”
展览无疑是成功的,14位青年艺术家收获了极大自信,在创作道路初阶,这无疑是钟教授为他们所上的一堂最动人的专业实践课。
而这场展览举办场地,块茎艺术空间,是钟舒在去年1月选址成都浓园国际艺术村的一个主要以艺术策展、学术研讨、品牌合作与艺术IP孵化为核心,制造艺术事件,链接艺术资源,生成超文本的空间。在这里,她希望能更大程度上激发当代青年文化的超越性与活力,唤醒青年对当代生活与审美的热爱。
位于浓园的块茎艺术空间
“块茎”,取自于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德勒兹与精神分析学家加塔利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后结构主义思想概念。在生物学的意义上,“块茎”是指在土壤浅表层匍匐状蔓延生长的平卧茎。在日常生活中,块茎指代马铃薯或红薯及其根系系统。“德勒兹倡导的是一种‘块茎’思维模式:把事物看作如植物的‘块茎’或大自然的‘洞穴’式的多元结构或可以让思想的骏马自由驰骋的‘千高原’。由此,块茎是反中心、非等级制、非意义的系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钟舒一直在影响自己的学生,学生们也会在她这里得到很多。她上课的前一个小时,永远都是“脱口秀”时段,会帮助学生们和社会当下进行联系,会给他们分析经济形势、社会热点;会让他们读很多书,告诉他们如何找到一件事情的意义;让学生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并用哲学的方式教他们学艺术。她强调:只要人还在,创意永远在。
“我会一直把老师当下去吧,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学生怎么想,告诉他们怎么办,这是一个老师很重要的能力。”
作为独立策展人,近年来,钟舒在国内的新媒体艺术圈逐渐拥有名气,多次担任国内新媒体艺术展览学术主持与策展,设计作品多次参与“亚洲设计三年展”、“亚洲海报巡回展”、韩国KEDC(现代设计协会)海报邀请展、日本中部设计师协会海报邀请展等国内国际设计展。
同时,钟舒第一个在国内提出“用媒介学的方法论研究新媒体艺术”。她认为传播的工具在传播的过程中成为了内容本身,这也是在哲学的范畴中,将媒介反客为主,超越了“二元论”。
她认为新媒体艺术的“新”,一直在流变,不是恒定的,比如在新媒体艺术之前,所有人类的艺术都是基于视觉的艺术,比如在看电视的时代,电视是唯一媒体。而现在,新媒体艺术诞生之后,身体就是媒介的本身,所有的艺术是在于人的观感。当我们在说身体就是媒体本身时,就是指身体的能动性,人的在场性以及感受。
“新媒体艺术中的身体参与交互的机制,并不以任务为目的,看上去更是一种纯粹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为了参与建构媒体艺术而生,从某种意义上,难以获得凝神深思、严肃批判地体验。当下的新媒体艺术现场,用声光电打造的媒介景观造成一种奇异的互动和震撼的视听触觉,但这种震惊或诧异往往随着交互的完成而瞬间熄灭。由此,我们参与新媒体艺术的体验总是有种刺激(娱乐)以后别无他物的遗憾。我们的身体在媒介/技术/艺术三位合体的场所中迅速完成交互,这些快速地体验或机械、或纯粹、或新奇、或刺激、或好玩等等。”这是写作者钟舒在自己的公众号文章中的阐述。
座客成都当代影像馆“光场讲堂”
“2015年的夏天,我出国旅游20多天,几乎刷遍了所行之地的美术馆、博物馆,那一趟我感觉我的自我变得无比清晰。后来也从旅游、学习到工作,有了较为长期的文化相融过程。再后来,去日本六个学校考察和带学生去韩国、日本参加国际项目都带给我很强的文化冲击。
但我从来都是自信的,因为我有极强的批判性思维,在做每件事情之前,我都抱怀疑态度,我是一个特别能让自己开心的人,做每件事我都会全力以赴!”
钟舒说她最喜欢的两位女性,一位是墨西哥女画家费里达.卡罗,一位是美国女作家、艺术家苏珊.桑塔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大概理解了为什么是她们。先锋、独立、狂热的生活执念与洞察世界的激进意志,共同构成了她们有趣的灵魂。无疑,我在钟舒身上,也看到这些特点。
拍摄于南京先锋书店,后面的画像是苏珊.桑塔格
钟舒说,很多人难以面对弱小的自己,其实是用思维的懒惰掩盖了战术的勤奋,不要想多了,此刻就动起来,你需要让自己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