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把告状的杀了……

文摘   2024-11-20 00:01   河南  

在清朝,告御状被视为一条寻求公正的途径,但其中的风险却令人心惊胆战。

乾隆皇帝对此态度鲜明,认为处理事情必须果断,而那些告状的人则有可能被视为“奸徒”,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乾隆下此狠手?是在捍卫皇权,还是在维护一个腐朽的体制?告状背后,隐藏着怎样复杂的利益关系?


小县城里的大麻烦

乾隆三十五年,周尚亲来到井陉县上任。这个浙江仁山人初来乍到,还装模作样地当起了清官。可没过几年,这位父母官就原形毕露,开始对百姓各种盘剥。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八月,周尚亲更是变本加厉,打着购粮的幌子大肆克扣农民的购粮款。本该给九钱三分的,他只给六钱,剩下的全进了自己的腰包。

百姓们苦不堪言,多次上门讨要说法,却都被衙役们粗暴赶走。眼看着粮食被糟蹋,钱财被克扣,百姓们心里憋着一股火,却又无处发泄。


就在这时,他们想到了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秀才——梁绿野。梁绿野在金柱村开了个私塾,教书育人,不分贫富。他为人正直,深受乡亲们爱戴。

当乡亲们找到他,诉说周尚亲的恶行时,梁绿野心里也燃起了一团怒火。他深知告官的风险,可看着乡亲们可怜的模样,他咬咬牙,决定挺身而出。


义士挺身,为民请命

春节刚过,梁绿野就带着几位乡绅,踏上了去正定府告状的路。他们精心准备了状纸,列举了周尚亲的种种罪行。而他们万万没想到,这竟成了一场噩梦的开始。

正定知府方立经看到状纸,心里很不高兴。他觉得这些刁民太不懂规矩,居然敢状告父母官。

于是,他悄悄把消息透露给了周尚亲。周尚亲得知后,立马摆出一副无辜的样子,还给方知府送上了大礼。他还编造谎言,说梁绿野等人是想敛财闹事。


方知府信以为真,给梁绿野等人扣上了"挟嫌肇衅,敛钱告官"的帽子,还把事情上报给了道台官府。

梁绿野等人心里憋屈,决定越级告状。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保定,找清河道和直隶省衙门告状。

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清河道台沈鸣皋早就收了周尚亲的好处。沈鸣皋甚至跑到直隶按察使文禄那里,建议不要受理梁绿野等人的状子,还想出了先把这伙"刁民"抓起来的主意。


眼看着告状之路步步维艰,梁绿野等人心急如焚。他们打听到正定驻有钦差大臣,便组织了一场集体告状。

而钦差大臣刘浩对此事并不关心,只是按照正定知府的意见处理,对梁绿野等人的诉求置之不理。


困境中的孤胆英雄

眼看着告状无门,梁绿野陷入了困境。他走遍了所有能走的衙门,却处处碰壁。就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一个想法在他脑海中闪现——进京告御状!

这个想法一出现,梁绿野就再也按捺不住。他接受了乡亲们的委托,带着大家凑的几个盘缠,只身前往京城。


其他人则回到井陉,却不幸被官府抓捕,以"敛钱告官,挟财滋事"的罪名关进了大牢。梁绿野到了京城,却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四处碰壁。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同乡的老太监单公公。

单公公告诉他,想要告御状,就得去皇宫"叩阙见帝"。梁绿野听后,鼓起勇气,冒着生命危险去了皇宫喊冤。


提督衙门的人看到梁绿野这个胆大包天的秀才,二话不说就把他抓了起来。在审讯中,梁绿野面不改色,慷慨陈词,把周尚亲的罪行一一列举。

与此同时,从井陉县逃出来的乡民梁二观也来到京城告状,结果同样被抓。他的供词与梁绿野的状诉完全一致,这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注意。乾隆觉得事情可能并不像直隶总督他们说的那样简单,于是决定彻查此案。


皇帝震怒,大案告破

乾隆皇帝先后八次下旨,两次派遣内阁大臣去查案,还让内阁和军机大臣一起审理。最后,他派出了一位重量级人物——刑部尚书福隆安。

福隆安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乾隆的驸马爷,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兵部、工部尚书,还率军平定了金川叛乱。乾隆四十四年三月初九,福隆安接到圣旨,亲自前往正定审案。


福隆安到了正定,把皇帝的旨意告诉了总督周元理。可周元理还是坚持己见,想要镇压梁绿野这些"告状的刁民"。福隆安为了查明真相,亲自审问了所有涉案人员和证人。

审讯结果出来后,所有供词都与梁绿野的状词内容完全吻合。而周尚亲的供词却漏洞百出,疑点重重。最后,周尚亲的管家骆荣实实在在地供认了周尚亲贪污粮款的详情和行贿的事实。

真相大白,案情终于水落石出!福隆安火速返京,向乾隆汇报了案情。乾隆听后震怒不已,当即下了狠旨:井陉知县周尚亲克扣粮款、激起民变,处以绞刑,当众处决,以儆效尤!


直隶总督周元理因为不认真办案,还袒护劣员,被革职查办。不过念在他年迈且一直政绩不错的份上,从宽处理,赏了个三品衔,让他到隆兴寺管理庙工赎罪。

其他涉案官员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工部侍郎刘浩被降职,而按察使文禄、清河道道台沈鸣皋、正定府知府方立经等人则被革职为民,并被发配到新疆及军台效力以赎罪。


皇权之下,义士难存

就在井陉百姓以为终于等到了公道的时候,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为民请命的梁绿野等人,全部被处以极刑!

乾隆皇帝下诏,以梁绿野等人的告状行为触犯了《大清律》为由,将他们全部处斩。梁绿野的四叔父梁进文被斩首时已经八十三岁高龄,而梁绿野本人也在年仅四十七岁时就义了。


乾隆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这些为民请命的义士呢?他在定案后发布的谕旨中说,这是因为"一月之中,聚众抗官之案,竟有三起,惊动朝野"。他认为是自己过于"爱养黎元,体恤备至",导致民众变得骄纵。

在乾隆看来,大清朝对民众的恩惠是给良善平民的,如果有人胆敢纠众抗官,就必须严惩不贷。他还说"稂莠不除,嘉禾不殖",意思是坏人不除,好人就没法活。


乾隆要求各地督抚在今后遇到类似案件时,必须甄别官员是否违法贪污,并区别对待。同时,既要严惩那些恶意告状的“奸徒”,也不能放纵贪官。

此外,他还强调,尽管事情的起因是官员,但对聚众闹事的刁民也不能减轻罪责。他还要求督抚以井陉案为鉴,使各级官员引以为戒。

井陉案揭示了清朝统治者的残酷本质。乾隆处置此案,既打击了贪官,又维护了皇权,可谓用心良苦。

然而,梁绿野等人的义举,虽然招致杀身之祸,却赢得了后人的敬仰。数百年过去,梁绿野冒死为民请命的侠胆义举,至今仍受到井陉百姓的景仰和称颂。

这段历史,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民告官案件中的一个典型,也成为了后人研究清代吏治的重要案例。


天下奇闻趣事A
搜集天下奇闻趣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