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丨缪中荣/王伊龙团队阐明球囊扩张术联合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优越性

学术   2024-10-12 14:31   四川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教授、王伊龙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JAMA发表题为Balloon Angioplasty vs Medical Management for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The BASI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的研究论文。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脑卒中的主要病因,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50%,尤其是颅内主要动脉70%-99%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尽管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1年内复发脑卒中的风险仍高达7.2%-15.1%。既往针对颅内动脉狭窄血管介入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均未获阳性结果,对高致残性、高发病率的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一直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教授团队联合全国31家中心,开展了一项探索球囊扩张术 (BA) 联合最佳药物治疗(AMM)是否优于单纯最佳药物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sICAS)的开放标签、终点盲法的随机对照研究(BASIS研究)。患者入组标准为:年龄在35-80岁之间,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70-99%)导致的90天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入组前14-90天缺血性脑卒中,且入组前接受过至少1种抗血小板药物和/或标准危险因素管理;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包括入组后30天内的任何脑卒中或死亡,或入组30天后至12个月内靶血管供血区域内缺血性脑卒中或靶血管的血运重建(症状驱动性)。本研究共512名患者,其中501名患者成功入组并纳入最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BA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AMM组 (4.4% vs 13.5%; HR,0.32[95%CI, 0.16-0.63];P<.001) 。两组各自的30天内任何脑卒中或全因死亡率分别为3.2%和1.6%;入组30天后至1年内靶血管供血区域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4%和7.5%,靶血管的症状驱动性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分别为1.2%和8.3%;BA组的症状性颅内出血 (sICH) 发生率为1.2%,AMM组的sICH发生率为0.4%;BA组的手术操作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4%,其中动脉夹层发生率为14.5%。上述结果提示,球囊扩张联合最佳药物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最佳药物治疗

BASIS研究主要终点

BASIS研究是首个ICAS介入治疗领域阳性结果的RCT研究,这是第一次血管内治疗sICAS获得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也将成为sICAS血管内治疗的一个新的起点,BASIS研究的亚组分析和研究最终周期三年后的随访情况将为sICAS的血管内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临床证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孙瑄副教授、邓一鸣副教授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张勇教授为第一作者,缪中荣教授(末位通讯)和王伊龙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823274

转载自:https://news.ccmu.edu.cn/syyw_12977/65f2a532f7b44e77b8905720a59d838b.htm


制版人:十一


BioArt

Med

Plants

人才招聘

会议资讯



BioART战略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BioART友情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转载须知


【非原创文章】本文著作权归文章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作者的允许禁止转载,作者拥有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BioArtMED
BioArt姊妹号。关注医学最前沿,提高科学新认知,聚焦人类大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