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花800万两,打造豪华陵墓,郭沫若执意打开,造成我国考古史上最大悲剧

乐活   历史   2024-07-01 18:18   广东  

FOCUS ON ME
 点击蓝字↑ 关注更多文史故事 


万历皇帝在位时,曾花费800万两白银修建自己的陵墓。不料300年后,郭沫若等人用一根钥匙便打开陵墓大门。

里面绚烂夺目的宝物,遇见空气迅速变黑、碳化,一碰就碎成粉末。在场的众人都傻了眼。

就连郭沫若本人也没想到,自己的一意孤行,竟会给考古界造成如此重大的损失。

 
上世纪50年代中期,郭沫若、吴晗等人提出发掘明长陵的计划。但这个提议,遭到了考古界很多人的反对,其中反对最激烈的,是郑振铎、夏鼐两人。
 
他们的反对理由有2条:

首先,世界上还没有主动挖掘大规模帝王墓的先例,缺乏经验指导;其次,发掘存在很多技术难题,很可能会损坏文物。

但是,郭沫若充耳不闻,还制定了详细的挖掘计划。据说他如此坚持,除了看重考古价值,还有另一个目的——

寻找被称为“世界第一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

郭沫若猜测,这本《永乐大典》可能作为陪葬品被带进陵墓。
 
为了获得批准,郭沫若表示,会利用最专业的方法和最先进的科技,最大程度确保文物的完整性。
 
最终,他获得一个折中的批准:选定规模较小的明定陵先进行试掘。
 
明定陵是万历皇帝的陵墓。

万历皇帝在位48年,曾花费800万两白银修建自己的陵墓,可想而知里面藏有多少宝藏。

 
1956年5月,郭沫若怀着兴奋的心情,和一众专家开启了明定陵的试掘工作。可辛苦考察了1年,他们还是无从下手。

这或许说明他们对明定陵的了解还不够深,贸然挖掘风险很大。
 
然而,这份困难并没有动摇郭沫若的决心。终于在一次勘探中,他们发现了进入墓室的入口!

正当大家兴奋不已的时候,又一个难题出现了:墓门根本推不开。

 
在考古发掘报告《定陵》里,对当时情况有这样的记录:“关闭着的石门却留着一条3厘米宽的门缝。从门缝发现一顶门石条将两扇大门从里向外顶着。”
 
这是古人为防止盗墓所做的特别设计,当墓门关闭的时候,门后的自来石也会跟着移动,直到把大门给彻底顶死。

最终,专家们用了一种叫做“拐钉钥匙”的工具,才硬是把墓门打开。
 
至此,这座在地底下沉睡了300多年的皇家陵墓,向人们展示出它的历史真面目。万历皇帝的棺木也在那一刻惊艳亮相。
 
那是金丝楠木做成的、差不多有一人高的朱红色棺椁。棺木被打开时,郭沫若等人都围了过来,想一睹万历皇帝的真容,结果都震惊了。
 
历经数百年,万历皇帝的肉体早已化为尘土,留下一袭华丽的龙袍。头发还软而有光,上边一顶纯金打造的皇冠金光闪闪,似乎从未经过岁月侵蚀。

周围堆着无数落纱织锦、金银玉器等宝物,琳琅满目闪烁着鲜亮的光泽,专家们简直看呆了!

 
然而很快,令他们措手不及的事情发生了。

龙袍接触空气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碳化,原本光鲜亮丽的色彩变得黯淡无光,而且十分脆弱,稍一触碰便碎成粉末。

当时在场的谢辰生后来回忆说:“出土的龙袍等丝织品,挖出来的时候鲜艳夺目,跟新的一样,但很快就变颜色,都碳化了,现在陈列的都是复制品。”

这一切发生得突然而迅速,郭沫若以及在场的专家们都感到震惊和悲哀,却无力阻止。他们或许意识到了,当时的条件和技术,并不足以保证文物不受损坏。

这成了我国考古史上一场无法弥补的悲剧。

值得一提的是,过了几年,郭沫若再次提议发掘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这一次遭到拒绝。

经过这次惨痛教训,考古行业有了一个基本常识,对帝王陵墓“能不动土就不动土,能推后挖掘就推后挖掘”。

这件事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虽然考古对于研究历史有着毋庸置疑的价值,但也要牢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毕竟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无价资源,承载着我们历史的记忆。一旦损毁,失去的不仅是文物本身,更失去了文物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在文物保护方面,除了制定指导方针外,或许还需要加强执法监管,才能防止类似万历皇帝陵墓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End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点【赞】+【在看】,小小点赞永远是我持续分享的动力,谢谢你




📝更多故事:
《白鹿原》中,小翠洞房之夜见红,却被新郎羞辱:你身子不清白!
逼疯林徽因,摔死亲儿子,林徽因母亲活到90岁,为她送终者令人意外
徐志摩葬礼上,陆小曼要求给他换西装,前妻张幼仪:我说不换!

👧作者简介:
我是木尧,一名野生文史爱好者。浩瀚乾坤,流浪的心情,有太多故事想讲给你听。
喜欢就关注我吧,来听更多精彩的文史故事。

ST的流浪心情
浩瀚乾坤,流浪的心情,有太多故事想讲给你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