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母亲总是不停地交代,在学校填写“成分”一栏的时候,一定要记着写成“中农”;因为,母亲的娘家是“富农”,为此她和舅舅受尽了各种歧视和不公。
也许是年龄小,也许是没人教的缘故,小时候我总感觉地主、富农,就是住在深宅大院的那种,就像隔壁进士院里住着的人一般;事实上,问了玩伴才知道,他虽然也住在那所院子里,但是他家的成分还是“贫农”。
进士院里的玩伴多了,慢慢就知道有的人家是贫农,有的人家是中农,进士院里居然没有地主和富农,这个结果令我迷惑了很多年。
为此,我还专门请教过一次祖父,祖父好像也说不太清楚,只是含糊其词地说:“我们村里没有地主、富农,成分最高的只是中农!”
等到我自己慢慢长大了,才知道隔壁进士院里的进士,是明朝末年的进士,进士院里住的都是进士的后人,不是地主、富农!
进士院很是气派,是一座高低错落的二进院,院子很长,相当于正常院子长度的二个还多;进第二道院的时候,要爬一个很高的砖石砌成坡道,上去以后是一座腰房;腰房很是雄伟高大,记得每到重要节日的时候,会摆上祖先牌位祭祀。
总体来说,二进院比一进院要高、要长,至少要高1.5米左右;二进院东、西两侧都是多的数不清的半边瓦房,最后面是两孔砖窑;就是这多的数不清的半边瓦房,也比村里其他的瓦房要高、要雄伟,让人有一种深宅大院的感觉。
记忆最深的还是一进院门口的青石门墩,雕着狮子、绣球、羊、马之类的,很是好看;少时的岁月,多数是骑在它上面度过,高兴了也去骑、失落了也去骑;不知是它本身就很光滑,还是我们孩子多、经常骑的缘故,它的光滑和凉快总是那么诱惑人!
一进院里住着九姥姥一家,在我的记忆里,岁月好像对九姥姥是免疫的,她在我的记忆里一直都是那样,干瘦、精神、厚道、公道、为人和蔼;我与她的大孙子是同年,更是最好的玩伴兼发小。多少次的印象里,只要我俩发生争执,我无论对错,九姥姥总是偏向着我,总是埋怨自己大孙子的不是。
二进院里住的人很多,加上一进院的九姥姥家,当时住了八户人家,很是热闹。在母亲的思想里,进士院里的人家是高人一等的,是她眼里有着文脉传承的人;因此,向进士院里的长辈、哥哥、姐姐们学习,是她对我永恒的教育和要求。
进士院里比我年长的哥哥、姐姐们也很是仁义,哥哥们在学校里保护我、为了撑腰,姐姐们把自己读过的书、无偿地送给我,让我提前预习下一学年的知识;多年以后,这样的场景,我还时时在梦中想起,那也是我幼时最温馨的记忆!
进士院里的长辈们,每一个都令我一生感激不尽,和祖父、父亲同辈的人,无论啥时候遇见我,都是鼓励和赞许的言语。说心里话,我感觉自己的自信和他们的赞许和赏识是分不开的,我从心里感念他们、喜欢他们!
进士院里,和祖父一辈的,出了一个渭南地区文明办主任的官员;他在地区任地委组织部副部长的时候,我和祖父去过他单位,他是一位书法、文章都很牛的人,和祖父的关系也十分要好。和父亲一辈的,虽然没有出过什么厉害的官员,但是个个仁义、通情达理,而且每个都很高寿!我想这与进士院的文脉传承和耕读文化是分不开的!
在我的记忆里,进士院虽然住在那么多人,但是,从来没发生过一起兄弟不和、妯娌撒泼闹架的事情;每户人家都乐呵呵的、谦卑有礼,特别是一到吃饭的时候,孩子的打闹声、锅碗瓢盆的敲打声、你说我笑声、美食的分享声,整个一个人间烟火气!
如今的进士院,只剩下一户人家,分出去的人家洒落在老家村里的角角落落;一进院门前的青石门墩也不见了,腰房也塌了,没有了往昔的热闹与和谐,也没了几百年进士院的气势。
但是,无论岁月如何侵蚀,它在我心里永远都是最神圣、最美丽的地方!
这就是老家的进士院,一座述说着几百年故事的院落,一个有深厚文化和文脉传承的地方!
假如你认可我的观点,请你点在看、点赞,并转发和关注下面的公众号!您的支持,是我前行最大的动力!
2024年10月30日写于中国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