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石学敏基于“中风肺绝声如鼾”论治卒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经验撷菁

文摘   2024-11-10 17:02   北京  


石学敏基于“中风肺绝声如鼾”论治卒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经验撷菁
  •  

  •   李济廷  于子如  田骞  纪哲  张鹏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摘要:阐述石学敏院士治疗卒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经验,认为其属“中风肺绝证”,以元气亏虚、肺气欲脱为本,痰壅气逆、蒙蔽元神为标,出现似寐非寐,息声如鼾,痰如拽锯等表现,治疗宜“司气海,调神气,启窍闭”,在以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穴醒脑开窍的基础上,取人迎司呼吸调气海,取百会、四神聪调神,风池、完骨、翳风通关启窍以利标,为诊疗中风病兼症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中风  五绝证  气海理论  通关利窍  名医经验  石学敏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又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指患者睡眠过程中由于上呼吸道完全或部分阻塞,反复引起低通气和呼吸暂停的发生,临床表现为打鼾,鼾声大且不规律,夜间睡眠紊乱,有窒息感或憋醒,白昼嗜睡,记忆力下降,严重者出现认知功能下降及行为异常[1]。OSAHS与卒中关系密切,互为因果。OSAHS由于血气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等机制易诱发卒中,不仅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会加剧脑损伤,导致预后不良。卒中患者亦常促发和加重OSAHS,其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卒中合并OSAHS者多伴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综合征,神经功能缺损较单纯卒中更严重,康复时间更长,卒中复发及病死率更高,睡眠呼吸障碍已作为卒中一级预防的危险因素[2-3]。目前持续正压气道通气是卒中患者OSAHS干预的一线治疗方法,然而其经济成本较高,患者依从性较差,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

OSAHS与中医学中“鼾眠”的临床表现相似,认为痰瘀阻窍为其核心病机,医家方药多主予石菖蒲、郁金、天南星等涤痰开窍论治,针刺多局部取廉泉、风池、天突等为主,目前仍较少将其与卒中相联系,且对卒中并发OSAHS缺乏整体的认识和中医理论的总结。

石学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从事针灸学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60余年,倡导中西结合、融西贯中、针药并用、形神兼备,所创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疗效显著,并且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推动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促进了中医现代化进程。石学敏院士发皇古今医论,融会新知,基于中风肺绝证,提出以“司气海,调神气,启窍闭”辨治卒中合并OSAHS收效甚佳,现将其学术思想及经验介绍如下。


1 中风肺绝证的中医文献溯源

中风肺绝证首见于元代刘元素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其言“中脏者,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瞀,大小便秘结,或眼合直视,摇头,口开,手撒,遗溺,痰如拽锯,鼻鼾,皆曰中脏也。”刘元素认为“中腑者多着四肢,中脏者多滞九窍”,因鼻属九窍,故将鼻鼾归为中脏证,治以“调气”为首。至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首次将其分类为“盖口开者,心气闭绝也;遗尿者,肾气闭绝也;手散者,脾气闭绝也;眼合者,肝气闭绝也;鼻鼾者,肺气闭绝也”,首将鼻鼾归为“肺气闭绝”,开后世中风五绝证辨治之先河。明代《医学入门》更补充肺绝证当见“痰如拽锯”,《医学纲目》及《医宗必读》所载“脐下大艾灸之,亦可转死回生也”“急灸脐下关元、气海”,丰富了灸法在该病中的运用,而陈士铎、程国彭、楼英、李中梓等医家则在其方药治疗上提出以理中汤、参附汤、三化汤为首的扶正散邪法,丰富了中风五绝证的内涵。

然而,围绕中风五绝证的讨论仅至晚清,民国以降,医家鲜有论述,而古代文献中关于中风肺绝证的针刺疗法仍为空白,现代医家如吕丽[4]、张林华[5]、曹金明[6]等医家治疗OSAHS多以廉泉、旁廉泉为主穴,并视患者有无痰、火、瘀、虚等兼症选择配穴,疗效肯定,但整体仍多为临证经验的整理,未上升至理论的总结,且多数医家未注意到卒中与OSAHS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仅将中风合并呼吸暂停视为两个独立症候分别论治[7]。我们应努力发掘中风五绝证的现代临床意义,为中风兼症的针药并治提供新的思路。

2  元气亏脱,肺绝痰壅,窍闭神匿

石学敏院士基于古代文献中风肺绝证“元气素虚,腠理疏豁,卫弱失护,风邪犯客”的病因病机认识以及“温补元气,救逆挽阳,祛痰化涎”的治则治法,结合现代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卒中合并OSAHS应属本虚标实证,患者元气亏虚、肺气欲脱为本,痰壅气逆、蒙蔽元神为标,遂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出现意识朦胧,似寐非寐,呼吸气粗如鼾、时有一止,痰如拽锯等关窍闭阻之症状。


2.1 元气亏虚,肺绝痰壅为病发之本

孙一奎《赤水玄珠》中明确中风肺绝证是“由人元气素虚,腠理疏豁,卫弱失护,一遇风邪,莫之能御”,提出“救醒多用骤补法,丹溪独参膏加竹沥、姜汁之类”,陈士铎《石室秘录》指出五脏绝中“尤最急者,莫过心肾,心肾之药,莫过人参、附子二味,二味相合,则无经不入,救心肾,而各脏亦无不救之矣”,亦体现了心肾阳气在五绝证中的重要地位。石学敏院士同样认为中风患者皆有元气亏虚之内因,人体渐衰而元气渐虚,脏腑功能亦随之渐惫,邪气乘虚而犯,致脏腑气机逆乱,终成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声如鼾的五绝证,其中“声如鼾者肺绝”与卒中合并OSAHS相似,表现为意识朦胧,呼吸气粗如鼾、时有一止,喉间痰鸣如拽锯等特点,“如”字精准描绘了卒中合并OSAHS患者清醒时仍可闻及喉间鼾鸣,似鼾非鼾、似睡非睡的特点。


2.2 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为病机之要

石氏针灸重视“神-脑-窍”轴的联系,OSAHS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喉窍闭阻症候,实为“脑为元神”受损的外在表现。《灵枢·本神》中“神伤则恐惧自失,破䐃脱肉”“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等已明示广义之“神”既可主宰精神、思维、意识等神志功能,亦通过五脏与皮肉脉筋骨五体的内在联系影响肢体功能。《审视瑶函》记载“神之在人也大矣……在舌能言,在鼻能嗅,在耳能听,在目能见”,关窍功能的正常亦赖神之主宰,而“脑窍”亦属于“窍”,中风患者脑窍元神闭塞,口舌咽喉等关窍为之不利,舌咽肌肉运动失调则见吞咽障碍、饮水呛咳、舌謇难言等症状,上呼吸道肌肉松弛塌陷导致气道阻塞则出现OSAHS。

3  司气海,调神气,启窍闭

    

3.1 司气海以治本

《灵枢·海论》指出“膻中者,为气之海”,气海位于胸中,为宗气所聚之处,其“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石学敏院士认为,宗气贯注心脉,促心行血,是血压形成的基础,当气海失司,宗气失用,则血压失常,故基于“宗气贯心脉”将“气海理论”辨治高血压病,疗效不斐[8]。宗气不仅有“贯心脉而行气血”之用,更有“走息道而司呼吸”之功,其走息道,贯喉咙,助肺司呼吸,充则呼吸流畅有力,衰则呼吸低微难续,甚则喘脱欲绝。宗气亦主宰肢体运动,《读医随笔》指出“凡呼吸、言语、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故今基于宗气“走息道,司呼吸”论治卒中合并OSAHS,在其“贯心脉”降血压的基础上更添一翼,以求宗气主气、主血二用之完备。

《灵枢·海论》言“其腧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气海于人迎穴输注于前,而人迎又为足阳明脉气所发之处,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石学敏院士认为该穴是调节气海的“运营之输”,有统帅一身气血之用,可治疗吞咽困难、喉痹卒喑诸症[9]。研究[10]表明,针刺人迎通过刺激相关神经,提高舌咽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刺激运动中枢的重建和改善病灶区的缺血状态,促进卒中患者喉部梗阻状态的恢复。针刺人迎穴时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采用指切进针法,以押手避开颈动脉,缓慢直刺20~35 mm,见针体随颈动脉搏动而摆动的“神应”表现后,行捻转补泻手法第二定义之补法[11],即医者采取面向患者的体位,以任脉为中心,拇指向心方向施小幅度(<90°)、高频率(120~160 r/min)捻转手法1 min。

3.2 调神气以醒脑

石学敏院士谨守调神之要,取双侧内关、三阴交,以及水沟、百会、四神聪以调神醒脑。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联络手少阳三焦经,又与阴维脉相通,一穴贯三经,为调节三经气血的大穴。《灵枢·经脉》记载“心主手厥阴之脉……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内关可循经治疗心胸疾病;《灵枢·邪客》记载“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心包作为心之外膜,代心受邪,故心经“独无俞”,心病多取手厥阴心包经,《灵枢·本神》言“心藏脉,脉舍神”,《灵枢·营卫生会》言“血者,神气也”,内关可通过心主血脉的功能,实现对脑窍元神的调节。研究表明,针刺“内关”可特异性激活学习记忆相关脑区,改善缺血区血流灌注和能量代谢[12];“阴维为病苦心痛”,其与任脉会于颈,故内关可治疗心痛喉痹、心咳喉梗诸症,为其治疗卒中合并OSAHS提供了理论基础。

水沟位于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素问·骨空论》言督脉“上额,交巅,入络脑”,其上可升腾阳气以资脑窍,与脑之元神关系密切,下可循经以调咽喉疾病,针刺水沟有醒脑开窍、激发督脉、调节神志之功,多机制促进脑卒中之康复,与内关在改善脑血流量方面起协同作用[13]。肾、脾、肝经于三阴交穴交会,足之三阴经皆循行舌咽部,肾经“循喉咙,夹舌本”,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故三阴交可一穴通调三经,既补益肝肾以填精充脑髓,又健脾利湿以杜生痰之源,有调节情志、缓解失眠、改善肢体功能及脑血流量的作用[14-15],于OSAHS本虚标实之病机颇为相合,对喉痹起到上病下治之作用,其功可谓大矣。针刺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选用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先针刺双侧内关,直刺20~30mm,施捻转补泻手法第二定义之泻法,即捻转幅度大于180°,频率为50~60 r/min,使针感向中指放射3次为度;继刺水沟,呈30°角向鼻中隔斜刺,进针10 mm后施雀啄法,以患者眼鼻酸胀湿润为度;后针刺患侧三阴交20~40 mm,行捻转补泻手法第二定义之补法,使患肢抽动3次为宜,临床观察沿胫骨内缘向腓肠肌方向斜刺45°针感较强,疗效较佳。3穴均施术1 min,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一般治疗2~4个疗程。

《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百会、四神聪所在之“盖”为髓海转输之处,故可调节髓海,又因头为诸阳之会,巅顶位于人体最高处,禀阳气之至隆,“阳脉之海”的督脉亦“从巅入络脑”,故二穴有充溢脑髓、充养阳气之功效。其又可通过“气街”调治脑窍,《灵枢·卫气》记载“气之在头者,止之于脑”,《类经· 经络类》释曰:“诸髓者皆属于脑,乃至高之气所聚,此头之气街也”,头之气街加强了脑髓及诸窍与经络的横向联系,《灵枢·经脉》载“精成而脑髓生”,脑为元神之府,主宰脏腑经络活动,而髓由精化,凡五脏六腑之精皆上资于脑,中风患者由于元神受扰,脑部气血逆乱,针刺百会、四神聪可平抑逆乱之气,达调神气、益精髓之功效,研究[16]亦证实针刺四神聪可调节大脑皮层兴奋紊乱与功能抑制状态。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选用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逆督脉循行方向刺百会及四神聪,均以平刺20~30 mm,针至帽状腱膜以下、颅骨骨膜以上,行平补平泻法捻转“摩骨”1 min。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一般治疗2~4个疗程。

3.3 启窍闭以治标

石学敏院士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基于“醒脑开窍”法进一步提出“通关利窍”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收效甚良,本着“异病同治”的原则,移用此法于卒中后OSAHS亦疗效确切。

针对OSAHS取双侧少阳经风池、完骨、翳风3穴。《素问·阴阳离合论》《灵枢·根结》言“少阳主枢”,少阳主持营卫气血津液的运行敷布和脏腑的正常活动,少阳升发之气率诸经气血上滋脑髓及诸窍,又向外敷布气血以濡养肢体,故中风治从少阳有通利三焦、疏瀹气机、充溢脑髓之效[17]。风池为祛风要穴,足少阳胆经于此与阳维脉相交,既与“循喉咙之后”的足厥阴肝经相表里,又对咽喉疾患起近治之用。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穴,《针灸大成》载其治“不能言”,对咽喉、口、耳等窍疾有通关利窍之用。足少阳胆经于完骨穴与足太阳交会,此穴可调阳气、祛风热、宁神志。针刺3穴可以提高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刺激吞咽中枢和脑内运动神经细胞,恢复脑干的传导和反射功能[18]。风池、完骨、翳风3穴均针向喉结,进针30~50 mm,针下神气应于喉结时而觉喉部梗阻感为度,施小幅度、高频率之捻转补法1 min,留针30 min。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一般治疗2~4个疗程。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62岁,初诊时间:2023年10月17日。主诉:左侧肢体不遂伴失语26 d。现病史:2023年9月22日凌晨3时许无明显诱因出现失语,当时神清,无头痛头晕、胸闷憋气、二便失禁等症,就诊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查颅脑CT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右侧颞叶及左侧基底节区低密度影,考虑软化灶,血压不详,予以甘露醇静滴脱水、降颅压,住院期间出现肺部感染,予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美罗培南抗感染,经治疗病情减轻,为进一步治疗遂来就诊。刻下症:神昏,精神弱,白天意识朦胧,似睡非睡,呼吸声粗如鼾,喉间痰鸣,偶咳少痰,眠时憋气觉醒交替,血氧饱和度(SpO2)随其波动于86%~96%,Epworth嗜睡量表(ESS)14分,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18次/h,失语,持续左侧肢体不遂,无自主活动,腕指活动不能,精细动作不能,查体不配合,胃管通畅,纳食自胃管注入,每次170 mL,每日4次,小便调,大便2~3日一行;舌淡,苔白腻略黄,脉浮弦劲,重按空豁。既往高血压病史。西医诊断:脑出血恢复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中医诊断:中风肺绝证(痰热扰神证),治则:司气海,调神气,启窍闭。取穴:双侧内关、人迎、三阴交、风池、完骨、翳风以及水沟、百会、四神聪。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选用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先刺双侧内关,直刺20 mm,施捻转补泻手法第二定义之泻法,使针感向中指放射3次;继针刺水沟,向鼻中隔斜刺10 mm, 施雀啄法,以患者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后取双侧三阴交,沿胫骨内缘向后斜刺25 mm,行捻转补泻手法第二定义之补法,使局部抽动3次;再以押手避开颈动脉刺入人迎30 mm,见针体随动脉摆动后行捻转补法;逆督脉循行刺入百会及四神聪,以15°角平刺10 mm,小幅捻转刺激骨膜;风池、完骨、翳风向喉结方向进针35 mm,出现喉部梗阻感后施捻转补法,诸穴行针不少于1 min,留针30 min,每周治疗6次。前后治疗70余日(共52次),出院时患者呼吸暂停明显改善,患者神清,精神可,呼吸平稳,AHI 3次/h,SpO298%,ESS 3分,痰鸣已无,语言较前流利,左上肢可抬离床面15°,左下肢可抬离床面60°,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寐安,二便调,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未见反复。


按语:本例患者为脑出血后并发OSAHS,临床表现以左侧肢体不遂伴神志昏蒙、吞咽障碍、语言不利为主,兼有呼吸暂停、声粗如鼾、喉间痰鸣、苔白腻略黄等痰热蒙蔽清窍的表现,证属元气亏虚,肺绝痰壅,窍闭神匿,故以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穴以开窍醒脑,百会、四神聪调气街髓海以调神,人迎调气海、司呼吸,风池、完骨、翳风通关利窍以治标,并嘱患者积极做吞咽动作,进行患肢的被动运动,医患配合,共奏佳效。

5  结语

    

石学敏院士基于古代文献“中风肺绝证”理论,认为卒中合并OSAHS是由元阳亏脱,肺绝痰壅,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出现呼吸暂停、息声如鼾、痰如拽锯等表现,治疗在以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穴醒脑开窍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宗气“贯心脉,司呼吸”取人迎穴以司气海,基于“气街四海”理论取百会、四神聪调神,风池、完骨、翳风通关启窍以利标。此法上溯古今医论,下承现代医学,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我们应继续发掘中风五绝证理论在治疗中风兼症的适用范围,为中风病的中医诊疗提供源泉活水和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略


End



名医经验数据库
点击文尾“阅读原文”,快速访问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在名医经验数据库中获取更多相关知识!数据库涵盖医家介绍、名医理论、名医医案、名医方剂数据,满足您的多方所需!


左右滑动图片查看更多>>


推荐阅读:




【名医经验】何洪阳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经验
【名医经验】沈洪治疗便秘之经验
【名医经验】陈华传承浙派中医儿科学术特色运用膏方经验



















版权声明:

  • 本文转自:李济廷,于子如,田骞,纪哲 & 张鹏.石学敏基于“中风肺绝声如鼾”论治卒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经验撷菁.中国针灸1-7.版权归相关权利人。

  • 本公众号仅传播资讯,分享知识,无商业用途

  • 实际诊疗请到正规医疗机构咨询,切勿随意试药!




“阅读原文”我们一起进步



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为医疗机构、高校、企业等用户提供高质量中医药数据资源及知识服务,并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欢迎联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