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傣乡情结
侯廉端
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那片被炙热阳光热烈拥抱的土地上,我与一群特别的伙伴——傣族工友们,共同书写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筑桥时光。这段经历,如同当地那条蜿蜒绵延不绝的帮填河、芒市河水,滋养了我心灵的土壤,让我在汗水与欢笑中,深刻体会到了跨越民族间深厚的情谊与文化的交融。
▲坝托傣寨寨门
▲坝托傣寨
彩云之南,初识傣乡
那年春天,内地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我为公司桥涵建筑项目去打前站,并负责芒市遮放镇坝托村至瑞丽市“大瑞铁路”(大理—瑞丽)项目的起点:坝托二号大桥下部结构、贺勐大桥的桩基、坝托一至坝托二号大桥之间的抗滑桩和贺勐两座盖板涵洞建设施工,“大瑞铁路”是泛亚铁路西线和中缅国际大通道。这里是云南省的最西部边陲,东与保山市相邻,而北、西、南三面都被缅甸环绕,属亚热带气候。海南种有的热带水果品类,在德宏州基本上都挂果生长,应有尽有。这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地势起伏较大,土地肥沃,人勤地不懒,只要人勤快,种什么都会丰收。
▲木瓜
▲“一寨两国”集市
踏入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就被充满东南亚异域风情特色的傣族寨子所吸引。傣族风情,仿佛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仿佛穿趆时空,在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交织中感受别样的魅力。我在找出租房时初识了傣寨同胞小杨,并租下了他哥哥的整栋楼房作我们的办公、施工驻地。最初,每天对寨子“总房”屋顶上大喇叭里播放那听不懂的傣语歌曲充满了好奇,特别是在那葫芦丝的伴奏下,感觉越听越悦耳动听,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使人陶醉其中。
▲傣族“猫多哩”
▲傣族“骚多哩”
通过当地傣胞们的翻译和解释,才渐渐明白“总房”屋顶上大喇叭里播放的是《你那动的眼睛》《赶摆归来》《月光下的凤尾竹》等风情万种的傣语歌曲。每逢傣族传统节日――泼水节(桑堪比迈)、开门节(翁瓦萨)、关门节(毫瓦萨)、巡田坝节、花街节(花腰傣才过)等,他们身穿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头戴彩色筒帽(傣语:小哦),脚夹人字拖,稍显黝黑的脸上洋溢着淳朴而热情的笑容,透出一股神秘又奇幻的色彩。仿佛每一位傣族“猫多哩”(阳光男孩)骄健挺拔,“骚多哩”(美女)婀娜多姿,窈窕动人的身影都充满了青春活力,美丽动人。那缕最温暖的阳光和美丽的风景线,瞬间驱散了我初来乍到的陌生感。经进一步了解,傣族还细分为“旱傣”、“水傣”、“花腰傣”等,德宏傣族属于“旱傣”。
▲傣族泼水节
工地挥汗,共筑希望
进驻之后不久,工地如期开工,起初,三位傣族“猫多哩”金赛保、李岩相旺、乔五相邀来到我们住地询问是否招工,刚好,我们也正是壮大队伍招兵买马的时候,经过上岗培训,成为了工友,后续还有板岩所练、雷三炮、板小伍、板小过、杨荣堂及缅甸的俩小伙也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之中,从此我们一起并肩作战。
滚烫的钢筋在他们手里变成了一件件精制的“工艺品”;上千斤一块的定型钢模在塔吊的配合下精准安装到位;钢筋安装丝口对接、调模校模精确度以毫米计;每一方混凝土的浇注,都浸润着我们的汗水,都是我们对质量的承诺,也是造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面对烈日的炙烤,汗水浸湿了衣衫,大家没有丝毫退缩,狂风暴雨也浇不灭我们心中努力拼博的火焰。傣族工友们以其特有的坚韧与乐观,勤劳与实干,感染着每一个人。他们不仅能吃苦耐劳,更在细节中展现出对工作的认真与执着,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匠心独运”的真谛。
▲大瑞铁路施工现场
夜幕低垂,品尝美食
当夕阳的余晖洒满大地,同时也给工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金纱,宛如仙境般美丽。我们放下手中的工具,换上一身休闲轻装,迎来了属于我们的高光时刻。夜晚,我们经常围坐在一起聊天,或去KTV纵情K歌,或品尝着当地美食,大碗“金闹”(喝酒),大块“金好”(吃肉),光膀划拳,他们那种豪爽、热情好客的天性,尽显淳朴纯真之美,让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与自在。
▲傣族美食——撒丕
最难忘的是一道当地的黑料理——撒丕,具体做法是:把上好的黄牛里脊肉用刀背捣成肉泥,佐以煮沸过滤的牛苦肠水,加各种佐料搅开,配牛肚、牛肠、牛肝、叶子菜、米线等蘸着蘸水,一口下肚顿感味蕾被喷燃激活,稍顷,唇齿间会留有一种苦尽甘来回甜回甜的味道。有人戏称:有了这碗蘸水,云南人连电线杆都可以蘸着吃,绿的都是菜,能动的都是肉。与东北的大酱真有得一拼,东北人有了一碗大酱,连绿化带也可以蘸着吃。当然,当地的涮涮辣(椒)是必不可少的调味料。常听说,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怕不辣,江西贵州人辣不怕,没想到比印度阿三魔鬼辣还辣N倍的涮涮辣,居然产自云南德宏的大山之上。
▲牛肉撒丕
野生菌在云南的饮食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每年的“吃菌季”也是他们的必修课,男女老少都会上山去采摘,采摘回来后会让年长见识多的老人进行甑别,当然,也有个别年老眼花看走眼了的,从而发生过中毒和亡人事件,政府所张贴的宣传有毒蘑菇海报好像没有鲜蘑菇的诱活力大,导致有些人以身试毒而酿成悲剧。我只吃过一种叫“鸡枞”的纯野生菌类,那味道真是香鲜无比,就像那炖在锅里刚揭盖的土鸡肉的浓郁香气,令人唾涎欲滴。这种菌类一般只生长在蚁巢上(无法人工养植),只要你不把蚁巢破坏,年年都会长出鲜嫩的“鸡枞”菌来。其它菌类我是不敢造次,上有老下有小的,还是留着小命去完成未竞事业。
▲鸡枞菌
傣族人民的饮食文化中,生、鲜、酸、辣、野为主要特点,以其独特的酸辣口感而著称,当地品种繁多的菜蔬和珍贵的菌类,不少菜苔、昆虫(知了猴、竹虫、蜂蛹等)都能入菜,就连一块普通的猪皮,都能做出鱿魚卷的形状和味道来,“骗”过了我这位在海边生活了十多年的“老海南”。这些美食非常适合傣族人民生活在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也反映了他们对食材的广泛利用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芒市大金塔
文化交融,情深似海
闲遐之余,在当地工友的热情邀请下,我有幸多次参与他们的小聚和传统节日庆典,尤其是那难忘的杀年猪活动。那时候,家家户户几乎都放下手中所有的活计,为过大年热身,场面热闹非凡,女士们忙着干活添菜嘎,男的忙于“金好”、“金闹”,端杯就说样样好嘎!亲戚朋友们围坐在烧烤炉边,品尝着鲜美的烤五花肉、烤猪腰,从烧烤炉边一直吃喝到坐席开餐。围炉夜话,分享着彼此的故事与梦想。
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山里人的热情好客与淳朴善良。我们不仅是同事,更像是家人,这种跨越民族界限的友情,比任何美酒佳肴都要来得更加醇厚。傣族工友们更是展现出了他们能歌善舞的天赋,一曲曲悠扬的葫芦丝声,一段欢快的“赶摆舞”,让整个夜晚充满了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所有的疲惫似乎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作者简介
点击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期编审
●来源:侯廉端
●编辑:刘琳娅
●合成:侯廉端
●视频:侯廉端
●剪辑:张素兰
●图片:网 络+侯廉端+金赛保
●审定: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