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点好书,人生更加智慧。请立即点击标题下“凯伦阅读”关注订阅,我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看点的延伸阅读。
还有著名主持人汪涵,他在《天天向上》等节目中多次提及并推荐《浮生六记》。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本好书吧。
01 两小无猜,情投意合
“两小无嫌猜,倾心待君来。”
沈复与芸娘的故事,始于青梅竹马的无邪时光。
英国诗人叶芝说:“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那个并不完美的人。”
沈复与芸娘,便是如此。
他们自幼相识,两个人有共同的爱好,说不完的话。
彼此间的情谊在岁月的长河中悄然生长,无需多言,一个眼神便能读懂对方的心意。
这种纯粹而深刻的情感,为日后风雨同舟的婚姻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似乎,那些美好的爱情,一定建立在有共同爱好的友情之上。
02 浮生如梦,好梦易醒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新婚的沈复与芸娘,如同所有沉浸在爱情甜蜜中的伴侣一般,他们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共同编织着属于两人的幸福梦境。
沈复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那些平凡日子中的温馨与美好:月下吟诗、共赏花影、品茗论道……
这一切,都如同梦境般美好而短暂,让人不禁感叹“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随着家道中落,沈复与芸娘不得不面对生活的重压与世俗的冷眼。
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
他们虽情深意重,却不谙世故,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屡屡受挫,这也影响了两个原本欢乐的生活。
最终,芸娘因病离世,留给沈复无尽的哀痛与孤独。
沈复用文字记录下了人生的无常与残酷,让读者在唏嘘之余,也深刻体会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无奈与苍凉。
03 放浪形骸,找到自己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芸娘的离世,对沈复而言,不仅是失去了最亲密的伴侣,更是心灵上的巨大创伤。
在随后的日子里,他放浪形骸,四处游走,试图在漂泊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有读者指责他太风流。
想必,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他的行为也不会遭到指责。
这种看似放纵的生活,实则是他内心深处对失去爱人的无尽思念与自我救赎的挣扎,他也在痛苦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厌倦了这些喧嚣的寻欢作乐之后,他开始内求:
还是张敦复先生曾经说过:“人心至灵至动,不可以过劳亦不可以过逸,唯读书可以养之。”
古人曾说过:“扫地焚香,清福已具。其有福者,佐以读书。其无福者,便生他想。”这话说得一点没错。
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与考验后,沈复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他开始静心养性,反思过往,最终提笔写下了《浮生六记》。
在痛苦中,他悟出了人生的意义:
我领悟到,人们应该从不快乐的境况中,找到回归快乐的方法。那么就要先认清快乐与不快乐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而不管外部力量如何,快乐与否的根苗,还是在于每个人的内心。
其实,他领悟到的就是,人的幸福来自于内心,无需外求。任何借助外界获得的快乐都是短暂的、不究竟的,唯有内心的圆满,才能拥有自在的喜乐。
写在最后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他与芸娘爱情的深情回忆,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
沈复用文字告诉我们:无论生活给予我们多少苦难,只要心中有爱,就有力量去面对一切。
我自四十五岁之后,开始追寻安心的良方。
在身心所处的方寸之地,保持空旷清爽,疏朗喜悦。但凡世间喜怒哀乐、爱恨嗔痴之事,绝不使之进入这方寸之间。
他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梦想与幸福的同时,不应忽视对自我心灵的修养与提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从容。
后面有比较长一部分内容是沈复在修习过程中的感悟、总结,以及和大师的谈话。
很多人读起来枯燥乏味,但这才是这本书最值得看的地方,他在教我们如何走向自我,如何养生。
禅师又说:“只要做到少看、少听、少说、少想,则爱恨嗔痴、是非恩怨就都能放下了。平时无事不要生事,遇到事情不要看得太重,事情过去了不要再多想,总之,对待世事的态度,就是听之任之,来了就来了,该怎么办怎么办,完了就完了,只要能摆正这样的心态,哪里还会有什么愤懑惶恐,喜怒优惧——这是养心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