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55岁的周阿姨今年退休,在单位上班,终于熬到了退休的年纪,单位组织了老员工体检活动,周阿姨跟着一块去了,本以为是件还不错的事情,没想到体检结果让人犯了难。
因为周阿姨的血管健康情况堪忧,医生建议她去大点的医院进一步就医为宜。
在实际生活中,在评估身体健康状况时,我们往往会关注血压、血脂、血糖等常见指标,然而,一个容易被忽视但却极具价值的观察角度是排汗情况。
事实上,排汗量和排汗特征能够为我们揭示血管的健康状态。对于血管有病的人来说,排汗多呈现出以下3大异常。
1局部多汗
正常情况下,人体出汗是为了调节体温,是全身性的一种生理反应,分布相对均匀。
然而,当血管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局部多汗的现象。比如,有的人会发现自己的额头、手心或者脚心等部位出汗异常增多,而身体其他部位出汗正常或减少。
这种局部多汗可能与血管病变导致的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血管疾病可能影响到了周围神经的血液供应,尤其是一些小血管的病变。
当支配汗腺分泌的神经因血液供应不足或受到血管病变产生的代谢产物影响时,其对汗腺的调节功能就会失调。
以糖尿病性血管病变为例,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微血管病变。
这些微血管为神经组织提供营养,一旦受损,神经就可能出现功能异常。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如果出现这种异常,就会导致局部汗腺过度兴奋,从而产生局部多汗的现象。
另外,某些血管疾病可能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引起局部组织的代谢变化。
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如果发生在肢体的局部血管,会使该部位的血液循环受阻。这种代谢产物的堆积和缺氧环境可能刺激局部的汗腺,使其分泌增加,表现为局部多汗。
而且,这种局部多汗往往在没有明显的温度变化或运动等诱因下也会出现,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2夜间多汗
夜间多汗,也就是盗汗,是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出现的另一个异常排汗情况。当人们在睡眠中大量出汗,甚至浸湿睡衣和床单时,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血管异常信号。
从生理机制上看,夜间人体处于休息状态,新陈代谢减缓,正常情况下出汗量应该减少。
但对于血管有病的人,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或血管炎等病症的患者,夜间多汗可能与身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失衡有关。
在睡眠期间,身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应该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然而,血管疾病可能破坏这种平衡。例如,血管炎可能累及神经血管束,影响神经的正常传导和血液供应,导致交感神经在夜间异常兴奋,刺激汗腺分泌大量汗液。
需要大家重视的是,一些血管疾病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在夜间,当人体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
如果心脏功能已经因为血管病变受到影响,如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心脏无法有效应对这种负荷变化,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
这些反应可能包括肾上腺素等激素水平的波动,而这些激素的变化会影响汗腺的分泌,导致夜间多汗。这种夜间多汗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长期下去还可能进一步加重身体的不适,因为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恢复和免疫系统功能。
3异常冷汗
冷汗是血管疾病患者排汗异常的又一典型表现。与正常出汗不同,冷汗通常是在没有明显的体温升高或运动等情况下,突然出现的大量出汗,而且汗液摸起来比较凉。
当血管出现严重问题,如发生急性血管堵塞或破裂时,身体会启动应激反应。
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例,冠状动脉突然堵塞,心肌细胞因缺血而受损。这种紧急情况会使身体的交感神经系统高度紧张,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
这些激素一方面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试图维持身体的灌注;另一方面会刺激汗腺分泌汗液。但此时的出汗是一种异常的应激反应,汗液的分泌与体温调节无关,所以呈现出冷汗的状态。
另外,一些血管病变引起的休克前期症状也可能表现为冷汗。当血管破裂导致大量失血或者严重的血管扩张性疾病引起血压急剧下降时,身体的血液循环出现紊乱。
为了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身体会通过收缩外周血管等方式来调整。同时,汗腺也会在这种应激状态下分泌冷汗。
冷汗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病情的紧急和严重,需要及时就医处理,因为它可能是血管危象的一个重要表现,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
排汗情况是我们了解血管健康的一个重要窗口。当发现自己或他人存在上述异常排汗现象时,尤其是伴有其他血管疾病相关的症状,如头晕、心慌、肢体麻木等,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血管检查,如血管超声、CT血管造影等。
总而言之,早期发现和治疗血管疾病对于预防严重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不要让这些排汗的异常信号被忽视,从而延误了血管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通过关注这些看似平常却意义重大的身体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