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 ,听起来很荒诞吧,如此廉价的集采药物,如果质量不能保证,那到底是哪个环节有问题?向这些敢说真话为民发声的政协委员们致敬。
近日,上海两会期间,来自上海多家三甲医院的 20 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关于在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的提案》,其中提到集采药药效不稳定的情况。这份提案的共同提交者中,有多位上海知名医疗机构的党委书记、院长和科室主任:如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瑞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胡伟国,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虹,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毛恩强,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卫生中心病区主任张伟宏等。都是业内大咖级人物,他们的声音更能掷地有声!
提案的主笔人、上海政协委员、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在接受采访时,用「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 来描述这一现象。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某些集采药的药效不稳定,特别是在高血压、糖尿病药物,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泻药,麻醉药等,在临床使用中经常有反映药效不佳的情况,有些往往加大药量也不起效,面对如此情况医生很无奈,因为没有选择权,向上反映也没渠道,病人在会经常由于更换药物,而发生疗效不佳的情况,有时甚至危及生命。”提案写道。
据上海市药品质量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2024年集采药品的不良反应报告比2023年增加了35%。其中,心血管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和麻醉类药物的问题最为突出。在临床实践中有药品质量参差不齐、药效不稳定、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药不睡等现象出现。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长林今年提交的关于优化药品集采的提案中提到,虽然缺乏临床试验支撑,但医生普遍反映,与进口药或原研药相比,集采药疗效欠佳。如,使用相同剂量的降压药,进口药可将血压控制稳定;而使用集采药,患者血压难以控制至正常水平或波动较大。
本次,从上海提案引起热议,到国家医保局带队前往上海调研,其反馈之快展现了国家医保局对集采药品质量的持续关注。
若集采药品确实存在质量问题的,医保部门坚决按集采协议和相关制度追究中选企业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取消中选资格、纳入集采违规名单、给予失信评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