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蝶变” 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纵深推进

财富   2024-11-16 18:14   上海  

CFIC导读

2014年11月17日,沪港股票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正式开通。十年期间,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渐次落地;北向交易和南向交易分别增长21倍和40倍;截至9月底,境外投资者持有的中国内地证券资产总额近7.6万亿元。

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2014年11月17日,沪港股票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正式开通,敲响了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响彻天际的一声锣鼓。
十年探索,互联互通制度创新“硕果累累”,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渐次落地;十年奋进,互联互通激发资本澎湃活力,北向交易和南向交易今年前三季度日均成交额与开通首月相比,分别增长21倍和40倍;十年砥砺,互联互通推动全球资本汇聚中国,截至9月底,境外投资者持有的中国内地证券资产总额近7.6万亿元。
敢为人先 开创跨境证券投资“新模式”
回首互联互通十载岁月,内地携手香港,创造了跨境证券投资新模式,探索出风险可控的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路径,助推着中国资本市场深刻蜕变。
改革开放以来,内地从开放贸易、企业跨境融资并购逐步走到了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但由于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完全可兑换,加之境内外市场制度的巨大差异,国际投资者进入A股市场和境内投资者开展海外投资仍面临一些限制,跨境投资便利性与效率有待提高。
在此背景下,沪港通应运而生并进行了一次开创性尝试。2014年11月17日,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正式启动,探索出了一条通过两地金融基础设施联通,既能扩大开放又能对资金进出有效监控的可行路径。
沪港通平稳起步两年后,2016年12月5日,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拓展至深圳市场,为两地证券市场注入了新活力。在沪深港通稳健运行的基础上,2017年7月3日,债券通“北向通”正式启动,互联互通进一步延伸至固定收益证券这一新的资产类别。
近年来,两地金融市场联动按下“加速键”,互联互通改革持续深化并迎来“新篇章”。2022年7月4日,两地交易所符合条件的ETF纳入互联互通投资标的并启动交易;2024年4月19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包括放宽合资格ETF范围、将REITs纳入沪深港通以及将人民币股票柜台纳入港股通等。
筑巢引凤激发市场澎湃活力
以沪深港通为代表的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历经多年市场洗礼和实践考验,产品类型日渐丰富,交投规模稳步增长,投资者参与度不断提升,为中国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建立制度、产品、服务等多层面的连接打造了成功模式。
——沪深港通投资标的稳步扩大,产品日益丰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沪深港通下合资格股票超过3300只,已覆盖沪深港三地市场上市公司总市值的九成,成交规模的八成以上。
自2022年7月互联互通下的ETF交易启动以来,合资格产品范围稳步扩大,覆盖的指数也更加丰富。北向合资格ETF已由启动之初的83只增长至225只,南向合资格ETF已从4只增加至16只。
——沪深港通交易结算机制持续优化,成交活跃度攀升。自沪港通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外资通过沪股通累计成交总额达70万亿元,沪股通日均成交金额由2014年开通首月的47亿元大幅增长至目前的1283亿元;南向方面,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累计成交总额达27万亿元,沪市港股通日均成交金额由2014年开通首月的8亿港元增长至目前的509亿港元。
深港通交易规模连续快速增长。截至目前,超过130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投资者参与深股通交易,深港通累计成交金额93万亿元。2024年以来,深股通日均成交金额720亿元,年均增长76%,在深市股票交易金额中占比6%;港股通日均成交金额193亿港元,年均增长89%,在香港股票市场交易金额中占比9%。
——境内外投资者参与日渐深入,资产规模稳健增长。伴随着沪深港通的稳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开展跨境投资配置。截至2024年9月底,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持有的证券资产总市值超过3.3万亿港元,是2014年底的200多倍。
沪深港通及债券通的落地和持续优化也大幅提升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可投资性和国际化程度。截至2024年9月底,境外投资者持有的中国内地证券资产总额近7.6万亿元,与2018年6月MSCI首次纳入A股时相比,增长超4.7万亿元。
笃行不怠助推高水平对外开放
十年来,以沪深港通为代表的互联互通在产品覆盖范围、交易结算机制、投资者参与等多个范围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可投资性和国际化程度、增强两地市场韧性、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沪深港通持续吸引资金流入,助力平滑市场波动。数据显示,自2014年沪港通启动以来,北向交易累计为A股市场带来近1.8万亿元资金净流入。从历史数据看,在开通以来的2200多个交易日中,北向资金在约45%的沪深300指数下跌交易日逆势净买入A股,发挥了稳定预期及对冲风险的积极效果。港股通方面,截至2024年9月底,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近3.4万亿港元。
另一方面,互联互通为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提供了便利高效的投资渠道,助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短短几年间,债券通“北向通”的日均成交量已由开通首月的15亿元增长至2024年前9个月的439亿元,成为国际资本投资中国债券的主渠道。与此同时,债券通“南向通”成为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23年,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总量达5400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了3.5倍。
十年耕耘,对于年轻的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是成长的一个标志性阶段,但对于漫长的中国对外开放进程来说却是历史长河中的弹指一挥间。展望未来,记者了解到,交易所将进一步丰富产品类别、扩大标的范围,持续优化沪深港通交易机制和配套服务,探索更多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参与度和便利性的措施,不断完善债券通和互换通安排,持续助推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本文来源:中国证券报

记者:黄灵灵、黄一灵


香港证监会梁凤仪:互联互通已成为国际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的重要渠道

“互联互通机制成功落地并取得实效,离不开两地监管机构的牢固合作和相互信任。”在互联互通十周年到来之际,深度参与了该机制设计与推进全过程的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向上海证券报记者分享互联互通机制推出前后的故事。
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这一连接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的“大桥”顺利通车,开创了互联互通这一全新的资本市场开放模式。十年间,互联互通机制一直运作稳健,逐渐赢得了境内外投资者的青睐。目前,沪深股通已成为国际投资者进入A股市场的重要渠道,也让香港连接内地与海外资本市场的重要交易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和提升。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内地与香港监管机构团队开了无数次会议。”梁凤仪说,“十年来,两地证监会在关注市场发展的同时,持续深化双方在监管和执法方面的合作,监测市场的交易行为,打击跨境市场不当行为,为互联互通机制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创新“闭环”设计 让市场开放平稳有序
梁凤仪认为,以沪深港通为代表的互联互通机制之所以能够成功落地并取得实效,与其创新的机制设计密不可分。
“互联互通机制最初是在2013年1月提出的。当时正值中央政府希望以开放促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时点,众多国际投资者希望有更多机会参与境内资本市场,境内投资者希望配置海外资产。”梁凤仪说。
彼时,梁凤仪还是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以下简称“香港财库局”)副局长,“在接到这个任务后,香港财库局联合两地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沪港交易所,就开展相关试点的运行模式及法规守则进行紧锣密鼓地研究和准备”。
“技术上的障碍,譬如在内地与香港两地进行金融基础设施、交易和结算系统的联网运行等,并不是最大的挑战。最大的难题来自内地资本账目尚未完全开放,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自由经济体,也是全世界资本市场最开放的区域之一,如何探索出一个整体风险可控的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模式,需要双方的监管智慧。”梁凤仪说。
内地与香港监管机构团队开了无数次会议,最终设计出一个“资金闭环”管道的方法,保障了跨境资金不会外流到股票市场以外的其他资产类别。同时,两地监管机构通过各种模型测算,设定了初期的跨境流动总额度和每天额度,并提出双方监管机构可根据市场环境和沪港通运营情况对额度进行调整。
“在这个模式下,两地监管机构可以实时监测跨境资金的流动速度和方向,并及时采取监管措施。”梁凤仪说,香港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防火墙”和“缓冲区”的角色,帮助内地抵御国际市场动荡和极端情形下的大规模资金流动的影响。
“为确保试点项目开始后两地市场的廉洁与稳健,两地监管机构需要建立一项全新的合作机制。”梁凤仪表示。经过将近两年的准备工作,2014年10月,香港证监会和中国证监会就互联互通项下两地市场监察、信息分享和执法领域的合作达成共识。以此为制度创新的前提和基石,2014年11月17日,备受各界关注的沪港通试点正式启动。
不断优化拓展 为两地市场注入活力
沪港通的推出受到了广泛欢迎。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迎来开通,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互联互通进一步拓展。其后,债券通、ETF通、互换通渐次落地,互联互通从股票稳步拓展至债券、ETF和利率互换等资产类别,成为境内外投资者安全、便捷地开展跨境投资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渠道。
目前,互联互通已成为国际投资者进入A股市场的重要渠道,外资持有的A股中超过70%是通过该渠道投资。同时,多家编制国际指数的公司也因此将A股纳入全球性基准指数,并不断提升权重。
2017年债券通正式启动后,同样广受业界认同,交易量增势迅猛,参与机构不断增多,产品类型日益丰富,目前债券通北向交易累计净流入已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境外投资者配置境内债券的重要渠道。互换通自推出以来也一直平稳运行,交易日趋活跃,为两地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更重要的是,国际投资者通过这些便捷而高效的互联互通机制不断增加其持有的境内人民币资产,巩固了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助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梁凤仪表示。
跨境监管协作 为互联互通保驾护航
“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科技的发展,给跨境投资带来了重大挑战,也创造了新的契机。作为总体风险可控的投资渠道,我们将积极推动互联互通机制向纵深发展,如增加更多可供投资的产品、继续优化基础设施、允许更多的交易模式等。”梁凤仪说。
近年来,梁凤仪率领的香港监管团队多次拜会中国证监会等内地监管机构高层,共同就防范跨境风险传导、深化跨境监管执法合作等议题交换意见并积极推动落实。“这些互动交流为进一步推动互联互通机制的发展带来了莫大裨益。”梁凤仪认为。
展望未来,经济稳健发展将为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提供广阔的机遇。“作为市场监管者,我们会继续全力支持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两地跨境合作更上一个台阶,共同维护两地市场的繁荣发展。”梁凤仪表示。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何漪、时娜


 微信编辑:刘思乐 






《风险预警·金融版》简介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金融稳则经济稳。金融安全事关国家、区域企业发展大局,需要对金融风险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科学应对,防范于未然。
由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出品的《风险预警·金融版》在政府权威部门指导下,依托先进的大数据舆情监测系统和专业的分析师团队,对金融业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风险舆情进行总结梳理和分析研判,为金融监管部门、要素市场、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行业协会、各类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提供权威、专业、实用、及时、有效的金融风险舆情监测、研判、预警与应对建议。
1.8万/年,每周一期,每周五发布。‍‍

最新报告:

【2024年11月第1期】总第150期:黄金投资热度不减,风险几何?

【2024年10月第4期】总第149期:财务造假“刑”不“刑”?

【2024年10月第3期】总第148期:违规贷款炒股抬头,监管、银行齐出手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为新华社直属机构,是新华社与上海市政府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集金融信息产品研发、财经视频节目制作、战略投资、金融服务、新媒体运营、空间管理、平台运作、市值管理、会展企划、品牌传播、教育培训、视觉设计等功能于一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