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档故事 | 跨海连岛梦之始——舟山海上第一桥绿华大桥

文摘   2025-01-23 16:00   浙江  


编者按

  档案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也是伟大成就的最好见证者。为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全省各级档案馆围绕“百馆讲红档 兰台展成就”主题,联动用红色档案讲好浙江故事,更好发挥了档案功能,激发了爱党爱国爱档热情。我们现推出“红档故事”专栏择优推送,以飨读者。

  东海之上,2085个岛屿组成的舟山群岛是一个梦幻之地。海面之下,这些岛屿是与大海血脉相连的山脉,沧海桑田,海将山吞没,一座座山成了一座座孤独的岛。它们曾经因为孤悬海中而偏远,曾经因为交通不便而荒僻,曾经因为缺水少电而落后。隔海相望,“非舟楫不往来”。


  1972年5月,嵊泗军民建起了舟山海上第一桥——绿华大桥,开启舟山海上架桥的先河。这是一座不那么醒目的桥,长近100米宽5米左右的三孔桥。它嵌入在岩石海礁中,似乎与环境融为一体,桥身的斑驳痕迹无不显示出它经受了岁月与海蚀的洗礼,至今仍屹立在舟山东西绿华岛间。


1972年5月舟山绿华大桥建成通车。叶文清 摄(舟山市档案馆馆藏


绿华大桥 迟名尊 摄(舟山市档案馆馆藏

  嵊泗县有对姐妹岛,名叫东绿华和西绿华,两岛隔着200多米的海峡,这里暗礁四伏,激流涌动。“绿华最热闹的地方都在西绿华”,村民们为了赶集和上学,时常不得不强渡这片危险的海域,曾有20多名渔民在这里翻船淹死,人民渡海如度生死之关。


  为了实现两岛群众多年的“连岛”梦想,上级决定在这个近在咫尺、如隔重洋的地方,建造一座海上大桥。当时,正处嵊泗解放初期,岛上物资匮乏,运输困难。大桥的建造面临许多问题:一没有桥梁建筑的工程技术人员,二没有工程机械。但官兵们并没有因此惧怕,办法总比困难多。造桥用的石子都是战士用铁锤一块一块砸出来的;几千立方米的混凝土也都是作业手用方锹拌和的,混凝土的捣实,也是捣固手用捣棍钻进密密麻麻的钢筋层,一棍棍捣实的。


建设中的绿华大桥(舟山市档案馆馆藏


  造桥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模具安装及固定,建一座桥总是要从立桥墩开始。海峡风大浪急,桥的跨度大,桥体高,部队又没有制式钢制模板,用木板拼接的模板还未固定好,一个浪涌就给打翻了。但部队官兵们并没有气馁,他们重新修建,日夜不停。据当时岛上的村民说,这样的重新建,不是只有一次两次,而是反反复复。为了能早日把桥建起来,他们想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就是筑人墙,保护桥墩!最终,官兵队伍群策群力,用密集支撑及锚绳牵拉的办法,把大桥模板固定牢,混凝土浇筑部队官兵,不管刮风下雨,昼夜轮班突击。


  自此,一座座巍峨壮观的连岛大桥在舟山群岛上如巨龙般崛起,串起一颗颗“海上明珠”。


  2009年12月25日,我国当时规模最大的岛陆联络工程——舟山跨海大桥全线通车。舟山人的历史从此改写,半岛梦圆。

2009年12月26日零时38分,从宁波开往舟山的车辆行驶在金塘大桥上。沈磊 摄(舟山市档案馆馆藏

  2024年12月25日,舟山跨海大桥正式通车满15周年,已通行车辆1.16亿辆次。2024年日均流量达到3.89万辆次,平均每分钟7辆车进出舟山,最高日流量突破11.08万辆次。如今共有二三十座跨海大桥,架起了岛民奔向共同富裕的通途,架起了推动舟山振兴、千岛璀灿的未来。


富翅门大桥(来源:舟山市大桥管理中心




(作者:舟山市档案馆 张千千)


编辑:陈丽丹 责编:林昭宇 黄彦

编审:童菁菁 主编:王伟俊





- 浙江省档案馆 -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浙江省档案馆
政务公开,档案工作成果展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