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义乌)陈列馆始终坚持立足档案、面向社会的服务宗旨,积极发挥在档案利用与信息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效促进了档案工作与社会的深度融合。通过不断加强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大力弘扬优秀档案文化,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为档案事业的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义乌)陈列馆也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贡献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中,发挥了档案文化的软实力作用。
立足本土,以档证史
1941年,日军七三一部队在浙江衢县撒播鼠疫跳蚤,致使鼠疫暴发并迅速蔓延至义乌县城,疫情持续扩散,在当地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义乌鼠疫直到1944年才停息,流行时间长达4年,涉及全县80多个村庄,经统计,死于此次鼠疫的人,仅有名有姓者就多达1300余人。20世纪90年代,义乌市崇山村村民率先开展细菌战鼠疫的调查,开启了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对日诉讼的先河。鉴于义乌在细菌战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即义乌市是侵华日军细菌战的受害地,是细菌战受害赔偿诉讼的发起地,是细菌战受难同胞的纪念地,在义乌市建设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陈列馆,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在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义乌)陈列馆建设过程中,义乌市档案馆充分发挥档案部门职能,深入挖掘馆藏资源,展现档案特色,挖掘利用上百份民国档案及报纸,历史照片700多张,书籍200多册,视频30余部,展示史料记载及说明文字达8万字以上,全力打造具有档案特色,承载印证历史,颇具区域特点的细菌战史实陈列馆,为深入研究细菌战历史提供了坚实的档案支撑。
全面征集,以档存史
由于日军细菌战属于一项绝密行动,具有极强的隐蔽性,相关史料不仅非常稀缺,且大量散落在海外各地。为广泛收集此类资料,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义乌)陈列馆通过义乌市二战细菌战问题研究中心平台,积极与海内外研究院、专家学者开展交流与合作,多次举办细菌战资料捐赠活动。
2023年6月7日,在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义乌)陈列馆,举行了“王选细菌战资料捐赠仪式”,所捐赠细菌战珍贵档案资料包括磁带、磁盘、光盘等实物及海内外有关细菌战研究书籍等,共计万余件。2024年6月7日,日本学者奈须重雄、松野诚也向义乌市档案馆、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义乌)陈列馆捐赠了近千件细菌战重要史料,该捐赠活动引发广泛关注,并获外交部点赞。2025年1月8日,日本学者末永惠子、松野诚也,新加坡学者林少彬,浙江省历史学会抗日战争史研究会会长王选共同向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义乌)陈列馆捐赠了300余件细菌战重要史料,包括帝国陆军防疫给水部图像影集、荣字1644部队队员旧藏、日军100部队——关东军军马防疫厂的细菌战研究资料、中国归还者联络会相关杂志等。
这些捐赠资料均具有独一性、稀缺性,是对细菌战历史的真实记录,它们的价值远超普通的文献资料范畴,在推动历史研究、教育后世以及促进国际和平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面向未来,以档展史
多年来,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义乌)陈列馆高度重视对征集到的细菌战资料和实物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造册登记、建档立卡、归类整理。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珍贵资料,精心策划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历史教育活动。凭借扎实的工作成果和突出的社会教育成效,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义乌)陈列馆获评“浙江省红色科普基地精品项目”“金华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金华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
义乌市档案馆将馆藏81件细菌战义乌鼠疫相关民国档案汇编成册,公开出版《侵华日军义乌细菌战民国档案汇编》一书,采取彩色影印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展现档案的原貌并附文字说明,为研究人员提供第一手资料。以细菌战陈列馆展陈内容为基础,汇总各地档案、历史文献、对日诉讼资料、中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受害者控诉等大量资料,编印了细菌战陈列馆宣传册,并编纂了《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陈列馆图录》一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揭露侵华日军细菌战犯罪史实,启示人们认知、铭记和思考,汲取历史教训,倡导文明与和平。
未来,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义乌)陈列馆将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日军细菌战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和展示中心,切实承担起为后人留存全面历史见证、传承民族记忆与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使命,为促进文化传承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编辑:陈丽丹 责编:林昭宇 虞佳忆
编审:童菁菁 主编:王伟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