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档故事 | “小五金”蜕变“大产业”

文摘   2025-01-16 16:00   浙江  


编者按

  档案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也是伟大成就的最好见证者。为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全省各级档案馆围绕“百馆讲红档 兰台展成就”主题,联动用红色档案讲好浙江故事,更好发挥了档案功能,激发了爱党爱国爱档热情。我们现推出“红档故事”专栏择优推送,以飨读者。

  交通不便、金属资源短缺的山城龙泉,是如何崛起五金发展之路的?每当外人提起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茶丰五金汽配厂,而提到茶丰五金汽配厂,又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谢兴吉。

时任龙泉茶丰公社党委书记谢兴吉(龙泉市档案馆馆藏)


  1972年,谢兴吉走马上任茶丰公社党委书记,面对的是公社集体经济为零的现状。“山上无树,河里无鱼,农民们除了在队里做工分,就再无收入。一年辛苦做到头,还有上顿不接下顿的情况发生。”这是当时茶丰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作为公社书记,如何“以粮为纲”发展农业的同时,让公社集体增加收入,带动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成为谢兴吉日夜思考的问题。


  1974年,一位县财政局干部下乡调研,提到余姚公社企业办五金汽配效益很好,谢兴吉由此受到启发,茶丰能否借鉴余姚经验,尝试发展五金汽配。于是立马决定着手筹建茶丰五金汽配厂。然而,筹建五金汽配厂的过程并不顺利。当时,社办企业的方针是“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而五金汽配厂的原料需要从外地购进,产品也要向外销售,这使得报办“五金汽配厂”几乎不可能获得批准。面对这一难题,谢兴吉顶着巨大风险,私下变通,决定挂“农机修配厂”的牌子,实际生产五金汽配件。


  在解决审批问题的同时,公社还面临资金、厂房、设备、技术、原材料及销售市场等一系列难题。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就由公社出面向信用社贷款;为了解决厂房问题,公社整合老公社办公场所和供销社多余的旧房;为了引进设备和技术,公社高薪聘请余姚的师傅来厂传授指导。


  1974年冬,“农机修配厂”正式建成投入生产。首批招聘的青年在余姚师傅的指导下,开始上岗操作。他们利用土法生产出第一批汽车配件,标志着茶丰五金汽配产业的正式起步。1975年,五金汽配厂逐渐步入正轨。至1976年底,产值已达26万元,利润8万元,成为当时全县公社企业中的佼佼者。五金汽配厂的创办不仅为茶丰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拉近了茶丰与外界的距离,让茶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抢占了先机。


改革开放初期的茶丰五金汽配厂(龙泉市档案馆馆藏)


  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茶丰的“小五金”“小汽配”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茶丰人凭借亲帮亲、邻带邻的传统,共同闯荡市场。他们携带产品目录或样品袋,前往温州、绍兴等地采购配件,再销往各地。逐渐形成了一支2000多人的“跑五金”队伍,这支队伍不仅为茶丰五金汽配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也为茶丰五金汽配品牌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市场的拓展和技术的积累,茶丰五金汽配逐渐从家庭作坊式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茶丰五金汽配厂工人操作仪表车床(龙泉市档案馆馆藏)



  龙泉市政府也看到了茶丰五金人蕴藏的巨大潜力,以乡情、亲情和优惠政策鼓励先富起来的“五金人”回乡投资创业。2002年,龙泉市实施的“二次创业”政策,掀起了茶丰五金人回乡创业的热潮。首批入驻大沙汽配工业园区的39家企业,为龙泉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2006年,“回归工程”更是成为龙商回乡的助推器。首批入园的43家企业全部都是在广州从事汽车空调零部件、工程机械行业的茶丰五金人。他们带着资金和智力资源回乡,建设现代化工厂,组建高新技术团队,不仅成为推动龙泉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还打造出一个工业主导产业——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龙泉逐渐形成汽车空调产品齐全、品牌响亮、营销网络健全、要素支撑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如今,生产企业已达200多家,年产值近百亿元,产品门类涵盖新能源汽车PTC总成、空调压缩机等200多种汽车空调零部件,形成了汽车空调全产业链。同时,省级检测平台、创新服务平台、行业标准制定平台也相继落地。2024年,龙泉汽配产业更是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了汽车空调生产制造、检验检测、标准制定均在龙泉的“龙泉模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2024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的通告(龙泉市档案馆馆藏)






(来源:龙泉市档案馆)

编辑:陈丽丹 责编:林昭宇 虞佳忆
编审:童菁菁 主编:王伟俊




- 浙江省档案馆 -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浙江省档案馆
政务公开,档案工作成果展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