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难点
1. 冷却液选择 需要找到一种具有良好的热性能、化学稳定性、电绝缘性且对环境友好的冷却液。
作为设计初期,可以重点关注下面几个参数:
1)粘度:粘度作为流体对流换热最为重要的参数之一,直接影响后期整个流场的设计和冷却效果,包括对于设备的可靠性,也会造成直接的影响
2)材料兼容性:这个也是介质选择的重中之重,电池包内各种材料多达40种,这里面还有很多的胶,塑料,聚氨酯材料,这些基本上对于有机溶剂都比较敏感,如果材料发生失效,基本上等同于最终硬件的失效,所以,对于介质与材料兼容性,这个是不容妥协的,需要经过完整的验证
3)化学安全性:这个也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点,几乎没有被硬件设计者和介质提供方考虑进来
4)介质老化性能
5)安全维护相关性能:这里面主要有介质的热膨胀系数,吸水性,饱和蒸汽压,挥发性,我们知道,储能电池工作温度波动区间相对也比较大,那么介质的膨胀系数就直接决定了后期系统使用压力的波动,以国内已经量产的一款储能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箱体变形,这也就是跟系统压力变化过大导致的
6)电气绝缘性和闪点:其实这是目前硬件设计做介质选择的时候,设计者认为最为重要的参数,并以它们来作为介质首先要满足的先决条件,这也大大限制了介质的选择范围和参数边界,而我这里把它们放到了最后的部分,我觉得关于这两个参数的设定,我们是走了一个错误的方向,而忽视了本身硬件实际可能与其相关的失效模式,以击穿电压为例,我们现在好多要求介质的击穿电压是60kV,而空气的击穿电压是多少?只有3.5kV,换句话说,假设我们没有浸没的情况下,系统上电会击穿吗?如果3.5kV都不会,为什么我们要求介质的击穿电压是60kV,另外我们储能系统的最高电压是多少V?在什么场景下会出现60kV的场景?
目前浸没式冷却液主要分为碳氢及有机硅化合物类和碳氟化合物类。
(1)碳氢化合物(Hydrocarbon)及有机硅类冷却液
业内一般统称为“油类冷却液”,一般分为天然矿物油、合成油、有机硅油3大类。常温下呈黏稠状,比热容和导热率较高,具有沸点高不易挥发、不腐蚀金属、环境友好、毒性低等共性且成本较低;但有闪点,使用中有可燃助燃风险。
(2)碳氟类(Fluorocarbon)冷却液
将碳氢化合物中所含的一部分或全部氢换为氟而得到的有机化合物,整体传热能力更佳,同时无闪点不可燃、寿命长、不易变质、兼容性好、低粘度易维护、更安全可靠。面向愈发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氟化学公司正致力于研究开发超低温室效应碳氟化合物(Ultra Low GWP),争取对环境友好的同时兼顾商用需求、适宜的生产成本和稳定工艺,3M、科慕、霍尼韦尔等企业均有所涉及。同时,当前造价高,随着技术发展与国产化替代,液体成本将逐步下降,经济性得到改善。
对于单相浸没液冷,碳氢及有机硅类化合物和碳氟类化合物均有相关案例,后续需要进一步测试验证。
应用中还需注意部分风冷下工作组件兼容问题,如机械硬盘HDD 无法直接在冷却液下工作,需选用借助镭射封装等技术将HDD 密封为氦气硬盘。
2、进出口设计
在浸没式冷却设计中,进出口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地方,包括接插件接口,因为这些地方原本并不是针对浸没式开发的,所以非常容易漏液
流量分配:流场的设计是最为难的部分,所以,要特别的考虑进出口的布置,而且需要打破传统的单进单出的思路,可以采用多进多出的方案,甚至可以考虑单独设计流道,可以在关键部位喷油这种方式更能保障流场的一致性,下图给了一些流道布置的思路,合理设计进出口的位置和数量,确保冷却介质能够均匀地分配到各个流道中。可以采用分流器、调节阀等设备来控制流量分配。对进出口的流量进行监测和调整,以保证冷却系统的稳定运行。
密封性能:进出口处的密封性能至关重要,要防止冷却介质泄漏。选择合适的密封材料和密封结构,如密封圈、密封胶等,并进行严格的密封测试。定期检查进出口的密封情况,及时更换损坏的密封件。
3. 密封与防漏 - 确保系统的密封性,防止冷却液泄漏,避免对电子设备造成损害。
4. 兼容性 - 冷却液要与电子元件、金属材料等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不腐蚀或损坏部件。
5. 成本控制 - 包括冷却液的成本、系统的复杂设计和维护成本等。5. 维护与故障处理 - 一旦出现故障,维修和更换部件相对复杂,需要特殊的操作和技术。
2022-03-30
2022-06-15
2022-03-07
2021-01-07
2021-01-02
2020-12-29
2020-12-26
2020-11-10
2020-10-14
20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