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 (1427——1509), 字启南,号石田,晚又号白石翁。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相城里人。生于宣德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卒于正德四年八月二日。
沈周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其祖上三代在书画方面都较有名气。生活环境优越的沈周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聪颖好学,加之多位有名气的文人雅士作为老师为其进行指点,沈周被培养成为一个诗书兼备,豁达高尚的人。虎丘是沈周的常游地之一,他留下了大量图画诗文。
《虎丘十二景图》即是描绘了苏州城的西北方向距市中心五公里的虎丘山的12处景致,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虎丘十二景图》是沈周写实类山水画中的典型记游题材代表之一。据记载,从明代开始,文人墨客经常会在农历三月三上巳节这一天到虎丘聚会,用来效仿晋人兰亭聚会修禊 ,吟诗作画,从而留下了“丘壑诗情远,莺花客梦醒”这样的佳句。
1、虎丘山塘图:主景为隆祖塔院,远处可见山顶的寺塔、大佛殿和法堂。
2、憨憨泉:位于前山道西侧,背靠丘峦起伏的西岭。泉井前面的石阶是上山的主路,泉井后面是矮坡上盘虬着的老树根,苍劲茂盛的老树衬托的憨憨泉古味十足。该泉本是六边形井口,井身刻有“憨憨泉”三字,但沈周将之画成圆形。
3、松庵:位于前山道东侧,可沿台阶登入,台阶下方有真娘墓,对面为三茅殿,前山道向上露出千人石的一角。
4.悟石轩:实际是通往右边殿堂的一处通廊,供游客休息的地方。
5.千人石:千人石异常热闹,众人跌坐石上三五成群,像是文人的雅集活动。人物刻画寥寥数笔,文人、僧人和端着食盘的童仆等人物形象已栩栩如生。沈周用淡墨侧锋方笔勾勒出细致的线条来表现岩石的结构,从而体现了千人石坚硬的石质。上半部分画面的石壁处,沈周用干笔淡墨来对其进行表现,运用粗点皴来刻画山体,经多次皴擦后再淡淡的罩染,展现出石壁浑厚之感,最后用焦墨点
6.剑池:画面三位文人站在池边交谈的场景。在剑池之上、两侧陡峭的石壁之间架起一座拱桥,名为“石渠”,修筑此桥的主要目的是方便云岩禅寺寺中僧人取水。
7.千佛堂/云岩寺浮图:从左向右排布着寺塔、大佛殿、妙庄严阁和千佛阁等建筑。在笔墨处理上,前排的屋宇用干笔淡墨画出,用笔有力而不死板。在树叶与远景的处理上以一簇簇的湿笔重墨来点染左下角的树叶,以便和建筑拉开距离。植物环绕整个寺院一周,用虚无的淡墨所表现的树冠衬得建筑更加清晰、坚固,同时也使得画面的层次更为丰富。远山都是用淡墨没骨法绘出,越远越淡,使画面前后的空间关系分明,以此衬托前面的建筑物。
8.千顷云:取苏轼“云水丽千顷”之句,因名。千顷云阁位于山之一端的院落,院落一墙做观景台,画中二人正在此赏景,院落后面还有一座双檐凉亭掩映在竹林间。画面近景处露出的松枝顶端与远处朦胧的风景更好的突现出千顷云阁的位置高度。
9.五圣台:台顶以三大士殿为主景,背后环绕着清源庙、寺塔和大佛殿等建筑。
10.虎跑泉:位于虎丘后山,游人可由此离山。
11.竹亭:主景为坡上的君子亭,周围翠竹环绕;画面右下方为西隐山房小院。
12.齐(跻)云阁:在阁内可俯瞰东塔院与东山浜。
《虎丘十二景图》笔法运用“粗笔”,凝聚了自己晚期绘画率意、苍润、古朴、雄厚的画风。画中没有沈周的题款,但是每一幅册页上都盖有“启南”的朱文方印和“石田”的白文方印。
画册有趣的细节处——
(一个和尚挑水喝)
(银色小船摇摇晃晃弯弯 悬在绒绒的天上)
(台阶真好看)
(有力量的苔点和轨道版小路)
文献参考:[1]黄晓,刘珊珊.沈周《虎丘十二景图》与明代园林绘画的演变。[2]雷雯. 沈周“虎丘图”研究。 [3]张倩楠. 论《虎丘十二景》的几何构图及点、线、面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