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从批准设计任务书到试制成功,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仅用时七个月零三天,比完成期限提前了一年多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由于研制周期长、技术门槛高,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如今,国产传统通航动力已基本具备与世界先进发动机同台竞技能力,可为低空飞行器提供安全、可靠、经济的动力
“那天的会场座无虚席,礼堂正中央挂着大红色的庆祝横幅,现场一次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回忆起70年前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诞生庆祝大会的场景,今年89岁的原国营三三一厂老职工李腾芳仍激动不已。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由数万个零件组成,装配的精密程度要求极高。
1954年10月,在工业基础薄弱、技术积累几乎空白的情况下,老一辈科研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功研制出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M-11,实现零的突破。
走过70年发展历程,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已实现由试制活塞发动机到自主研制涡喷、涡扇、涡轴、涡桨等系列先进发动机的历史性转变。始终坚持科技自主创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向着打造强劲“中国心”、建设航空强国的宏伟目标不断前进。
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中国航发展出了 CJ1000A 发动机、“太行”发动机、AES100 发动机等明星产品 焦静波摄
艰苦研发 自主创新
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航发南方)成立于1951年,位于湖南省株洲市,当时名称为国营三三一厂,是国家“一五”期间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新中国早期六大航空企业之一。
1954年1月13日,国营三三一厂接到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任务书,期限为在1955年第三季度内完成试制工作。
几千张施工卡需重新编制,3121种工具、夹具、刀具、量具需设计制造,没有光学曲线磨床,没有线切割机床,甚至厂房也得从土建开始……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要制造出技术工艺高度复杂的航空发动机,面临一系列难题。
在生产工具极为匮乏的条件下,研发人员用锉刀锉、油石磨,制成数十块型板和样板,完成制造发动机所需要的钢模制造任务。工人、干部、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先后突破汽缸散热片多刀切削、汽缸筒镗磨、汽门导套锁孔、汽缸和缸头热组合等关键工序,试制成功了航空发动机的第一个大组件——汽缸组合。
1954年8月16日,M-11发动机200小时长期运行试车考验顺利结束,标志着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从批准设计任务书到试制成功,仅用时七个月零三天,比完成期限提前了一年多。
“我深刻感受到,是‘对党忠诚’的坚定信仰让我们克服艰难险阻,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研制出中国自己的航空发动机。”李腾芳说。
创新驱动 勇攀高峰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由于研制周期长、技术门槛高,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按下加速键。2016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航发)组建成立。中国航发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创新设计研发、完善装配体系、推动数字化转型,持续攀登创新高峰。
不断创新设计研发,中国航发优化研发与制造合作机制,下属负责研发的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简称中国航发动研所)与负责制造的中国航发南方,依托信息化协同制造平台,基于实际问题共同改进设计方案、共同选择材料供应商,大幅缩短零件投产时间。
“制造工艺技术人员提前参与方案设计,既便于零件加工生产,也能有效控制成本,促进整机研制提速增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发动研所专职总师单晓明介绍。
不断完善装配体系,中国航发南方将工艺、计划、物流、设备等业务单元划分为基础模块,优化工位分布和路线规划,实现一人一工位、一工位一部件、零件配送与操作者取用距离最短,形成高效稳定的工作节拍。
航空发动机按节拍装配一步、检查一步、提交一步,装配效率提升49%,整机一次试车合格率提升约20%,通过全流程精益管理,发动机整体研制效率显著提升。
不断推动数字化转型,中国航发动研所建设数字信息平台,精准推送所需资源,方便研发人员取用;打通数据库,全程数据化管理,研发人员可远程参与设计实验,大幅提升效率。
中国航发南方充分利用机器人技术建设自动化加工单元,已建成十多条自动化产线。“下一步,我们将推进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布局建设智能化‘黑灯工厂’等,加快实现自主创新发展战略转型。”中国航发南方科技工程部部长赵强表示。
瞄准新赛道 推动新发展
涡轴-16发动机、AES20发动机,可为海上救援、地震救灾、森林火险等情况复杂的航空应急救援装备提供可靠动力;AEP100涡桨发动机及其改进型,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在支线物流和短途客运市场应用前景广阔;AEF100涡扇发动机、兆瓦级氢燃料涡轴发动机、80kW航空混合电推进系统,为通航动力电气化、智能化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新方案……在中国航发动研所展厅,一台台发动机见证着中国航发支撑低空经济发展的通航动力产业布局。
近年来,中国航发集团围绕发展低空经济加大研发力度。
今年8月,由中国航发动研所设计研发、中国航发南方牵头制造生产的1000千瓦级民用涡轴发动机AES100,获颁中国民用航空局型号合格证。这是我国第一型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民用涡轴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在结冰、暴雨、强电磁环境等复杂条件下都能安全稳定工作,配装的直升机可执行巡逻、救援、观光、公务飞行等多种任务,将有力促进低空经济发展。”中国航发动研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徐义军说。
如今,国产传统通航动力已基本具备与世界先进发动机同台竞技能力,可为低空飞行器提供安全、可靠、经济的动力。“未来,我们将结合低空飞行器研制和应用,以绿色、可持续为方向开展集成验证和产品开发,探索推动纯电动力、可持续燃料动力、氢能源动力发展。”单晓明说。
作为我国重要的航空发动机研发、生产与服务集团,中国航发将潜心打造更强劲的“中国心”,用科技力量助力我国低空经济在新时代高飞。
相关阅读:
【行业新闻】AEF1200发动机首次亮相 将为我国大型飞机提供动力
【行业新闻】即将亮相科博会和中国航展,这款“绵阳造”发动机动力何在?
来源:新华社
(欢迎加小编微信号:gtc6000;QQ群:603094810;资料都存在QQ群文件夹中)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本公众号原创或网络转载,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跟我们联系!转载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