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专题|陈汉文 等:国家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路径研究

财富   2024-11-04 09:01   山西  

刊载于《会计之友》2024年第21期



陈汉文  教授




作者简介


陈汉文,经济学博士,南京审计大学审计学部主任,内部审计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厦门大学2011年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人。财政部会计名家,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讲座教授,中国审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审计学会中文会刊《审计研究》编委,中国会计学会英文会刊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Studies联合主编,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CCGAR)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外部监事暨监事会财务与内控监督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与实务,文章发表在国际三大(TOP3)会计顶级学刊之The Accounting Review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和国内两大(TOP2)经济管理顶级学刊《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论文入选国内审计顶刊《审计研究》创刊以来引用量前十,位居第一。

张笛,女,山东烟台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家审计

韩洪灵,男,江西广丰人,博士,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会计、审计

刘强,男,安徽无为人,博士,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专职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会计




文献出处


陈汉文,张笛,韩洪灵,等.国家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路径研究[J].会计之友,2024(21):2-10.





【摘 要】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作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始终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为此,文章结合新质生产力提出的理论与现实背景,重点解构了驱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五个关键要素,剖析了以政策为统领、以资金为保障、以绿色为理念、以绩效为反馈、以责任为动力的系统、完整的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国家审计的权威地位和独特功能,文章系统研究了国家审计通过保障政策贯彻落实、确保资金合理运用、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监督领导责任履行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路径,以期为新质生产力审计框架的形成提供初步的前瞻性探索。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国家审计; 创新;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421-0002-09

 

一、引言

生产力是一个多维度、动态的概念,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效率,描述了社会在特定时期内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1]。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人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贡献程度等。经济学家卡洛塔·佩雷斯(Carlota Perez)曾指出,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五次技术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新的技术、新的关键生产要素、新型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马克思则进一步深刻强调技术进步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并阐释了生产力革新推动社会关系变革的内在机理。当前,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再次改变了传统生产力发展所依赖的技术支撑,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驱动的生产力新质态正逐渐萌芽。

面对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全球产业链出现调整等复杂环境,我国长期以低成本劳动力、外部市场和资源为主要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2]。积极培育高质量的社会生产力,加快形成高质量生产力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同时,随着世界各国争先抢占科技制高点,技术、数据、知识、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作用愈发凸显,全球围绕关键技术、数据和产业的竞争愈发激烈,一些关键领域出现的“卡脖子”危机也对我们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2]。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推动生产力蜕变新生这一战略性发展方向。

2023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新质生产力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2024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培育新质生产力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作为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还可以带来新的市场需求和就业机会,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最终提升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变革。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无论是从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趋势,还是我国抢筑新竞争优势和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抑或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来看,我们都亟须把握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4]。因此,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国家审计如何保障和落实这些关键要素的有效运转将会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二、驱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分析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以创新驱动新经济变革,以新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瞻性技术有助于改进生产关系、摆脱人力限制、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能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拓展生产和制造边界,促进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发展,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以新兴产业发展引领新质生产力形成。此外,也需要培养创新人才和积累创新知识,推动人力资本跃升,为新质生产力储备未来发展资本,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5]

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往往需要经历科学技术的研发、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新型人才培养等多个环节,同时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和资本投入作为支撑。因此,本文认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在于政策、资金、绿色、绩效与责任等要素,这五个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体系。只有坚持以政策为统领、以资金为保障、以绿色为理念、以绩效为反馈、以责任为动力才能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稳步前进。

(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以政策为统领

政策是行动的先导,具有全局性和宏观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框架,有助于扫清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保证新质生产力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需要政策加以指导和规范。

首先,政策可以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通过对高成长性的未来产业给予精准的政策支持,可以明确国家对于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方向与目标,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资本等投入到新质生产力的研发和应用中、投向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领域,促使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新质生产力。例如,通过建立“专精特新”培育式创新激励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进而促进生产力的迭代升级。

其次,政策具有调配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通过调整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行业准入政策等手段,引导资源向更高效、更先进的生产力领域和环节流动,推动产业结构和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此外,政策能够为企业创新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通过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市场机制,确保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减少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使其能够更专注于技术创新和生产力的提升,进而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因此,鉴于政策在促进生产力迭代升级中发挥着全局性的作用,形成和培育新质生产力就要持续优化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确保政策统领作用的顺利发挥。

(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以资金为保障

资金是实现政策目标的保障,稳定的资金来源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基石。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2023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金融强国”,明确提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五篇大文章。在政策指引下,更多资金将投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发展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力度。厚植新质生产力成长的沃土就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要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运用效率与效果决定了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速度与质量。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培育需要大量的研发工作,包括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生产设备和基础设施升级等,这些研发活动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以购买实验设备、技术和系统、支付研发人员的工资、进行试验和测试等。另一方面,生产力的迭代升级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和智力资本,而先进人才的培养和引入需要资金支持,例如,提供培训、教育等机会或者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和福利以吸引优秀人才。同时,适量的资金储备也有助于抵御生产力迭代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确保在面临挑战时能够有足够的资源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新质生产力的韧性。

因此,资金在形成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确保整个生产力质变过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保障。

(三)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以绿色为理念

20235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此,除创新发展理念外,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的全过程,也应始终坚持绿色环保发展方向。绿色发展理念也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理念之一。

坚持绿色发展可以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企业需要不断升级生产技术,更新生产方式,推动低碳技术与循环经济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提升。此外,绿色发展也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焕新。鼓励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产业向绿色、环保产业转型,有助于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链和供应链,最终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为生产力发展注入新活力。

(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以绩效为反馈

绩效是评价新质生产力形成效果的重要反馈机制。绩效评价和考核可以缓解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中央与地方、组织管理者与所有者以及上级与下级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确保目标一致性的实现[6]。通过定期的绩效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调整策略,不断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流程。同时,绩效评估还可以作为组织内人员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确保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具体的,绩效评估能够客观地衡量员工或团队的工作效果和效率。通过设置定性与定量评估指标,可以开展定期绩效评估[7],了解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揭示生产力转型升级的效率和效果,进而为生产力的迭代升级提供具体的数据支持。

绩效评估结果可用于激励与改进。通过将绩效评估结果与奖励和追责机制挂钩,表彰和奖励优秀员工或团队,增强组织内培育高质量生产力的动力。此外,对于表现不佳的个体或组织,绩效评估可以提供生产力培育的改进方向和建议,促使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最后,绩效评估有助于及时揭示潜在问题,识别发展机遇。通过深入分析评估结果,管理层可以识别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瓶颈和潜在的创新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和发展策略。

面对生产力的更新与升级,传统绩效评价范围与边界的拓展,为更好地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机遇,应当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提升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能力。

(五)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以责任为动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释放新型生产力的蓬勃动能,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并践行发展大局观的考验。领导干部承担着组织发展的主要责任,决定了整个组织体系是否能够如期实现生产力转型的重任。领导干部准确践行其肩负的新质生产力相关经济责任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至关重要。强有力的领导以及对经济责任的贯彻落实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根本动力。

从顶层战略来看,领导责任的履行情况与组织决策、战略规划直接相关[8]。领导干部在组织中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负责制定组织的长远发展战略,是决定组织能否紧跟时代步伐,实现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9],直接影响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正确践行领导责任,有助于做出符合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的正确决策,进而推动组织朝着有利于生产力迭代升级的方向发展。

从日常经营来看,积极践行领导责任能够为组织日常高效运营提供动力。领导干部也负责制订实施计划、分配任务、监督执行等。领导干部对组织的短期管理和运营行为也会影响组织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例如,领导干部有权决定资金、人力等组织资源的分配顺序,设定优先发展的项目或技术,进而保障资源的合理分配。而合理的资源分配可以确保关键技术和创新项目得到足够的支持,推动组织及时进行必要的技术革新和生产流程优化,进而助力生产力的跃升。领导干部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能够潜移默化塑造组织创新文化氛围,具有“头雁效应”[10]

因此,领导干部积极践行经济责任是组织实现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动力源泉,为促进新质生产力有序发展,应当对领导干部相关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予以重视。

 

三、国家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路径分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国家审计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通过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面对新技术变革这一重要发展机遇,如何确保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稳步前行已成为当下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发挥好国家审计在生产力迭代更新中的促进作用是党和国家对审计人员提出的新课题。国家审计日益凸显的政治地位和治理功能也为其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培育奠定了基础。

从生产力与审计二者间的理论关系来看,生产力进步与审计发展相伴而生,生产力的质量跃升必然引起审计能力的更新,审计监督能力的提升也会反哺生产力的进步。经济活动复杂程度决定了审计监督的范围,而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活动越复杂,对审计的需求就越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也就越大。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经历由量变到质变,国家审计范围也从传统财务活动拓展至生态、科技、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11-13],审计方法也相应地从单纯财务收支审计转向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多种审计方法的结合[14-15]。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国家审计的发展,反过来,国家审计又可以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评价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从国家审计的政治地位来看,国家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治理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了国家审计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审计机关可以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赋予了国家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也使其能够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维护国家安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16-17];同时,也对国家审计提出工作要求,即通过揭示、纠正、惩罚、督促整改违法违规行为和管理漏洞,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18]。国家审计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推动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其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义不容辞的使命。

从国家审计的现实功能来看,国家审计专司经济监督,审计监督具备广度和深度,能够依法对重大政策执行、资金管理使用、公共权力运行、受托责任履行等进行监督和评价,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在实践中,国家审计工作手段灵活多变,沿着“资金→项目→政策→政治”的审计链条,以资金流转为抓手,有能力全方位、全流程监督被审计单位创新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通过结合使用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重大政策跟踪落实执行审计等方法,国家审计对被审计单位领导人履行新质生产力政策情况做出独立客观的评价,及时纠正偏误,防止舞弊和腐败行为的滋生[17]

因此,鉴于国家审计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及国家审计与生产力发展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国家审计治理功能的运用。本文认为,国家审计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五个路径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具体如图1所示。

(一)国家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保障政策贯彻落实

国家审计在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推进重大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长效作用,这主要是源于政策跟踪审计的保障和监督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培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既立足当下,保障短期和微观新兴技术和产业支持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又要放眼长远,确保长期和宏观生产力发展战略规划得以稳步推进。在此过程中,就需要国家审计对新质生产力相关政策进行持续跟踪审计,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及时发现和纠正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和问题,发挥好政策跟踪审计的长效作用。

在实践中,国家审计可以对高科技产业扶持政策和金融保障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行评估,例如,针对某项高科技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审计机构可以审查政策的执行情况,包括受惠企业是否符合政策要求、税收优惠是否按规定落实等[1119];也可以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别技术、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制定审计主题、选择审计介入点,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政策的试点、发展、退坡等各个阶段进行跟踪[20],确保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策部署始终保持先进性和有效性。

此外,国家审计可以根据政策跟踪审计结果,发挥研究型审计功能,深入研究党和国家关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政策方针出台的背景、战略意图和改革目标[18],结合我国高科技产业所处市场环境、国际新技术发展趋势、全球竞争态势和市场需求变化等,梳理当下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当前制约发展的制度障碍,进一步为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制定研发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支持产业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布局战略等调整方案提供审计建议,向网络安全机构、数据保护机构、行业协会等制定高科技产业安全发展政策和标准分享审计实践经验,为完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的体制机制设计提供思路等。

鉴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如科技创新需要科研部门与教育部门的紧密合作来推动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的融合、产业升级需要产业部门与政策制定部门的协同来确保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对接等,国家审计部门也可以依靠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不同主体的沟通协作,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和协同性。例如,国家审计部门可以联系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寻求合作机会,共同推动产业创新发展[21];也可以关注产学研合作情况,推动高科技企业和相关产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12];还可以联系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兴技术领域。

(二)国家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确保资金合理运用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往往涉及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资金来提供“养分补给”,因此,资金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审计在追踪资金流向和监督资金使用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是国家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核心监督者[22]。以资金为抓手执行各类审计方法也是国家审计的专业所在。立足经济监督基本职能,国家审计可以有效识别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专项资金流转过程中的“跑、冒、滴、漏”行为,保证专项资金高效用于推动生产力迭代跃升的发展战略中。

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投入的各项财政资金,一方面,针对资金使用过程:首先,国家审计可以对政府产业基金、财政收支等进行财务审计、对高科技产业研发资金进行专项审计,检查资金是否专款专用,资金使用是否遵循法律法规,有无挪用、滥用、虚报冒领等问题,及时纠正并督促整改,确保研发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率性,防止资金流失和浪费。其次,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资金链,对研发投入、研发进度、产品开发、推广效益、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情况等过程的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评价,进一步检查绿色技术研发创新和实践应用成果,确保专项资金被用于新质生产力项目,确保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其发展战略相匹配,及时揭示资源浪费或投入不足的情况,推动企业加强创新投入和管理、保障创新资源高效分配。最后,针对大型产业创新项目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等,审计机关应结合政策跟踪落实审计,对相关创新项目进行持续跟踪和绩效评估,严格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关注项目的研发进度、技术成果产出情况,检查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资源是否得到合理配置,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及时发现培育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出现的阻碍,推动高科技产业提升创新效率和质量。

另一方面,针对资金使用绩效反馈:首先,国家审计可以每年在审计工作报告中反映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专项中央财政预算绩效的管理情况,综合评估当年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确保资金投入到相关新质生产力领域产生的经济效益。例如,对相关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报率分析等,以确保创新资金得以有效利用。其次,审计人员也可以关注支持资金的结转和闲置情况。针对资金连年结转闲置的问题,从资金分配的源头查找原因,揭示发现资金分配和使用中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改进意见[22],确保资金能够及时、有效地投入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

(三)国家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向更加环保、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进而实现生产力质量的跃升。这种转型需要依托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开发和应用更加环保、高效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随着审计监督职能的日益拓展和深化,国家审计可以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全流程确保高科技企业和产业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国家审计保证新质生产力沿着绿色发展道路前行的基础手段。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中,首先,审计人员应关注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的发展情况,评价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自然资源资产可持续利用情况、有偿使用情况、节约使用情况、实物量和价值量变化情况、开发和使用政策贯彻执行情况,以及损害责任追究情况等[23],评价是否能平衡当期使用收益和未来使用能力以及创新活动对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影响;根据审计发现,落实被审计单位责任,推动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从而实现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其次,可以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资源消耗强度和利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估与监督,审查自然资源资产开发使用中的科技创新投入和成效,评估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情况,及时发现资源使用和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帮助有关部门更新资源分配方式,确保资源流向最具创新潜力和生产效率的部门和项目,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除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之外,国家审计还可以结合重大政策跟踪落实执行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等,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绿色发展情况。审计监督覆盖面广的显著优势不仅使其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而且可以评估其制度遵循、内部控制、环境管理与社会责任履行等环节。首先,国家审计可以在评估企业资源节约和环境管理表现的过程中,监督企业环保合规性[21]。为确保被审计单位践行顶层新质生产力发展安排,国家审计机关可以针对关键行业企业和产业的环保合规性进行审计,包括评价环境保护法规的遵守情况、审查企业生产流程、监督污染物的排放和处理情况、评估能源消耗和资源利用效率等。其次,国家审计可以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评估被审计单位领导层的决策制定及财政补助使用等是否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国家法律法规、行业准则和内部制度[1224]。最后,国家审计可以沿着供应链产业链进一步推动上下游企业的创新与绿色合作,评估企业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等方面做出的努力,推动高科技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推动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绿色产业发展[23]

(四)国家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新绩效评价体系

传统绩效审计是对资源使用情况和责任人履职水平的综合评价,能够从效果导向的角度评价国家宏微观政策、被审计单位发展战略的落实和执行效果,并且依据绩效评价结果和审计发现为后续工作提供反馈[25]。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在此过程中,基于绩效审计的功能,为保障上述要素的跃升,可以创新绩效审计,对包括创新活动、创新人才培养的全流程、全要素进行评价和反馈,发挥好绩效评价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效果反馈作用,进而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每一环节。

创新绩效审计离不开国家审计的研究型审计功能。国家审计可以根据新质生产力要素创新绩效审计。一方面,应结合新质生产力领域来拓展审计范围。传统审计主要关注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和真实性,而为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战略目标,创新绩效审计则可以强化对经济活动的创新水平和绿色水平的评估能力,将创新活动、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环境影响等纳入审计内容,全面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生产力进步程度。特别的,国家审计应在创新绩效审计过程中关注高科技产业创新项目成果的转化情况。效果是绩效审计的对象,成果转化也应该构成创新绩效审计的关键。创新成果的转化意味着将创新思想、技术或产品从研发阶段转化到实际应用和商业化阶段,是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实现的重要标志。创新成果转化效果涉及从投入到产出的各个环节,涵盖从资金、技术到市场的多个层次,凭借其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国家审计可以关注与高科技产业创新项目成果转化相关的技术转移转化、产品推广等情况。另一方面,国家审计可以探究制定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创新绩效指标,涵盖创新投入、创新过程、创新产出和创新效果等方面,例如,研发投入强度、专利申请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等,并对相关指标进行量化评估,从而更全面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创新绩效和生产力升级情况。

20241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因此,创新绩效审计也应当涵盖人才培养绩效,这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对创新绩效审计提出的新要求。首先,国家审计可以关注被审计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情况,包括培训经费、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结合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评估人才培养投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关注人才培养的效果,考核被审计单位的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情况、员工技能提升情况、工作效率提高水平等方面,确保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国家审计可以监督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执行,发现被审计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推动被审计单位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策略,促进人才培养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体系要素的完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五)国家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监督领导责任履行

领导干部尽职履职和对权力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动力,而促进和保证领导干部全面有效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首要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关注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与责任落实,保障党和国家事业沿着设定的方向和目标前进[15]。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对各级领导干部分配的职能和任务,要发挥好国家审计在监督检查领导干部尽责、促进强化责任追究方面的重大作用,以审计力量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局。

2019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指出经济责任审计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高政治站位,重点关注领导干部的履职尽责和权力规范使用。基于此,在形成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国家审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来监督领导干部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责任履行情况。首先,国家审计应立足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思路,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从宏观和整体视角,研究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领导干部履责特点、重点和风险,抓住与领导干部履责关联度高的创新项目、靶心业务,科学合理确定新质生产力审计内容和创新领域核查事项清单,审慎客观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履责业绩。其次,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结合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等,通过审查财务报表、会计记录和相关经济活动,评估领导层是否有效管理和使用财政资源来推动被审计单位创新发展,是否存在贪污、腐败或其他经济问题;针对审计中发现的企业技术瓶颈、管理漏洞、市场障碍等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不足,提出应对和防范措施,并落实到被审计单位相关责任人。此外,国家审计也应关注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过程,依托经济责任审计来审查决策依据、程序和结果,检查企业的创新研发项目是否经过充分论证和评估,是否存在技术上的不确定性,评估领导层制定的高科技企业商业模式、市场推广策略、市场开拓策略是否完善,是否存在市场风险,客观评估领导干部的决策是否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建设要求,确保领导干部在做出经济决策时,能够充分考虑到新质生产力的长远发展,避免因短视或私利而损害公共利益。国家审计还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等的审计结果和发现的问题向社会公布,增强公众对领导干部发展新质生产力责任的监督,从而推动领导干部积极履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经济责任。最后,国家审计还可以与纪检监察等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构建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综合监管体系,通过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领导干部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履职不当问题,提高监督效率。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39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未来发展的战略考量,也是当下全社会共同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本文提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围绕政策、资金、绿色、绩效以及责任五要素,坚持政策统领、夯实资金保障、树立绿色理念、强化领导责任、加强绩效反馈,只有保证五个关键要素协同高效运转,才能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通畅。而在此过程中,国家审计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长期以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和监督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关键手段,因而也将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国家审计监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将传统审计思路和审计方法应用到培育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是审计人员面临的新时代课题。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新质生产力审计的国家审计新概念呼之欲出。通过国家审计的精准发力,有望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浪潮中,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可持续的新质生产力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审计机构治理机制与审计质量研究”(7193200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美跨境会计审计有关问题研究”(22JZD010);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重点项目“中美贸易摩擦对北京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及应对研究”(20JCB001)


注: 




更多精彩内容


    

  冯巧根|管理会计的边界与功能扩展

  朱乃平 等|税收优惠与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

  宋凤轩 等|共同富裕理念下职业教育权责划分研究

  陈国珍 等|研究型审计模式在社会保险基金审计中的应用研究

  孙燕芳 等|业绩期望落差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曾繁荣 等|“双碳”目标下的会计发展:挑战与创新

  新 夫 等|债权治理背景下债委会的微观治理效应

  王海林 等|微信公众号关注影响企业财务柔性吗

  宋慧敏 等|职业特征会影响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评价认知吗

  周维培 等|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设想与建议

  马朝杰 等|论如何做实研究型审计

  陈国珍 等|研究型审计模式在社会保险基金审计中的应用研究

  刘 莉|新质生产力下会计职业教育改革研究

  张 林|创新投资会影响异常审计费用吗

  王海芳 等|连锁股东、分析师关注与企业ESG表现

  徐 鹿 等|机构共同持股会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吗

  赵立彬 等|工业机器人应用与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

  陈良华 等|西方会计学定性研究窥斑:比较、逻辑与特点

  张继德 等|机构投资者持股、生命周期与企业社会责任

  胡本源|国企高管薪酬激励、管理层自我交易与大股东监督

  郑石桥 等|儒家文化与经济违规

  袁广达|中国自主环境资源会计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王 波 等|碳风险能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吗

  马春爱 等|“专精特新”企业不同技术战略下的创新绩效研究

  沈 彪 等|BSC与KPI融合视阈下的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程 光 等|基于ChatGPT的管理会计应用场景研究

  夏同水 等|数字化转型对战略激进度的影响

  马建威 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再讨论

  吴育辉 等|债券违约预警模型的优化与提升

  王海芳 等|管理者能力、会计稳健性与市场信息效率

  宋建波 等|税收柔性征管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机制

  姚立杰|会计之作用:基于宏微观视角

  薛 源|公立医院数据资产管理及运营框架设计研究

  王 艳 等|“三线模型”视角下国企混改的内审结构问题研究

  杨珊华|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与机制设计

  田高良 等|数字经济时代业财融合的本质及价值创造思考

  贾云洁 等|基于知识图谱的研究型审计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刘立军 等|环境保护税对实体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

  潘 洁 等|类ChatGPT技术在企业智能财务建设中的应用思考

  张宜霞 等|高质量会计信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机制

  杜雪莲 等|我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困境及建议

  李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研究型审计蓝图

  于成永 等|企业数字化与股价崩盘风险:抑制还是促进?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九)|军队综合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八)|军队制度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七)|军队绩效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六)|军队合规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五)|军队财务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四)|军队审计结果及其运用: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三)|军队审计内容: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二)|军队审计需求: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一)|军队审计本质:一个理论框架

  

  张金昌|国资监管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理论思考

  朱学义|我国工业企业营运资金比率标准的确定

  和丽芬 等|ESG责任履行、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绿色创新持续性

  金 源 等|智能财务背景下的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

  马永义|纵论财会监督中财务人员的使命及践行路径

  陈金勇 等|数据资源会计之惑:信息生成机制研究

  陈雪嵩|大语言模型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

  张俊杰|特殊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分配机制研究

  郑 鹏|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

  郑小荣|中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开理论研究30年:回顾、述评与展望

  王 伟 等|新质生产力导向下数据资源入表热点问题探讨

  王海琴 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地方政府性债务治理法治化研究

  杨 镇 等|协同治理视角下交通建设资金监管平台研究

  杜庆贤|ChatGPT在财会工作中的应用探索

  冉光圭 等|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金融发展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周德良 等|数据资产会计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

  王春晖 等|乔春华高校财务思想评述

  宋书勇|企业数据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研究

  杜 剑 等|机构共同持股与劳动收入份额

  张新民|从辅仁药业退市看审计意见的风险信息含量

  李越冬 等|内审建言——组织内部一种特殊的“声音”

  李凤雏|增值型内部审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李闻一 等|基于ChatGPT+RPA的融资融券业务担保资产风险评价

  秦 浩 等|司法会计鉴定在集资诈骗案件中的应用研究

  徐光华 等|企业金融化对漂绿行为的影响

  唐文静 等|以二十大精神引领教育审计高质量发展

  赵振智 等|环境规制对企业避税行为的治理效应

  张世生 等|基于业财融合的项目全周期创新管理研究

  王海兵 等|新儒家思想应用于人本审计文化构建的路径研究

  刘 雷 等|经济责任审计服务“双碳”目标实现

  谈多娇 等|中国医药企业的盈利逻辑研究

  孙舒然 等|智慧医院背景下财务RPA机器人的应用研究

  李桂兰 等|政府补助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的影响

  王红春 等|考虑股权合作的逆向供应链减排决策

  王小红|“双碳”背景下纺织企业的环保投资效率研究

  钟晓强丨财会监督助力山西焦煤集团高质量发展实践

  谭建淋|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税收法治建设研究

  王世杰 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十大问题研究

  张先治|欧阳清先生学术思想研究

  袁广达 等|华东地区大气污染项目治理效率评价研究

  蒋煦涵|国有混改企业的超额利润分享机制研究

  张亚连 等|产权视角下林业碳汇资产的属性确认与计量探讨

  戴文涛 等|注册制时代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监测研究

  潘雅琼 等|财务柔性对房地产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

  安世强 等|企业产权性质对超额商誉的影响效应研究

  邱吉福 等|审计能抑制管理层MD&A语调操纵吗

  吴秋生|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动因与方略探讨

   晨 等|瑞华审计失败原因探究

  赵立三 等|资产收益率宽幅度是房地产业杠杆高企的成因吗

  仲怀公 等|从晋商精神领悟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程建波 等|农业多功能视角下对会计功用的反思与重塑

  王立彦|管理会计报告设计、呈现与功效

  赵竹明|“双碳”背景下无纸化报销发展探析

  刘光强|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李 正|内部控制痕迹建设中的五大误区及治理机制研究

  张志红 等|预算绩效管理与地方政府债务:评述与展望

  吴红军 等|企业漂绿研究综述

  杨 寅 等|企业智能财务建设的因素、应用与效果研究

  叶忠明 等|乡村振兴审计、公共投资与农村经济发展

  郑 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绿色技术创新

  仪秀琴 等|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文献述评

  张学慧 等|环境规制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

  傅 樵 等|重构平台企业信息披露模式的思考

  张俊瑞 等|数据资产会计:概念演进、解构与关系辨析

  谢德仁|商誉这颗“雷”:减值还是摊销?

  秦荣生|研究型审计的现实使命与实现路径研究

  胡海波 等|内部控制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赵治纲|数据资产入表的战略意义、问题与建议

  王 蕾 等|内部控制与信贷风险防控研究:评述与展望

  朱卫东 等|融合气候风险信息的能源行业股票市场预测研究

  张 楠 等|信托公司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体系构建研究

  刘凌冰 等|一种新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测量方法研究

  韦 琳 等|数字化转型能抑制企业短贷长投吗

  王艳丽 等|论人大主要领导干部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必要性

  张 欢 等|区块链技术应用能提升企业价值吗

  李曦辉 等|域观范式下的公司治理内涵优化

  王会金 等|军队审计本质:一个理论框架

  苑泽明 等|高质量发展下企业ESG表现的价值效应及机制研究

  李保婵 等|RCEP框架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标准协调研究

  范亚东 等|高管家乡认同、数字税收征管与企业避税

  程 平 等|基于ChatGPT的智能内部审计研究

  胡晓明 等|审计委员会治理、财务报告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

  孙 慧 等|企业ESG表现对财务绩效的双边效应影响研究

  马 晨|数字经济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蒋尧明|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研究:回顾与展望

  姜雪松 等|数字化转型视角下智能财务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程 平 等|基于ChatGPT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研究

  张功富 等|儒家文化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

  张彩平 等|企业碳绩效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

  黄溶冰|年报审计风险与关键审计事项复杂性

  王 军|利润分配规则侵蚀资本的路径解析和基本对策

  陈汉文 等|国家审计与国家安全:逻辑必然与实现路径

  沈菊琴|水资源资产与水资源的关系探析

  吴一丁 等|内部控制能否实现创新“增速提质”?

  梁 勇 等|论高校“过紧日子”的预算绩效管理

  黄 聪 等|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司库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陈素云 等|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与审计费用

  乔春华|高校预算绩效实施的内容和路径

  陈庭强 等|金融科技助力新创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研究

  陈安萍 等|ChatGPT对财务分析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王 旭 等|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创新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价值

  姚定俊 等|非上市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提升研究

  李晓涛 等|董事会断裂带对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郭 蓉 等|“双链”融合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

  孙永军 等|分析师关注、信息透明度与审计质量

  张 璇 等|隐形的力量:儒家文化与企业劳动投资效率

  李 涛 等|监察体制改革、国企高管腐败与资本配置效率

  谢冬慧|从节省专项审计看全面节约战略的实现

  胡玉明|全面预算管理:知易行难

  吴德军 等|“最快强赎”的幕后之手

  陆岷峰|数字科技金融赋能小微科创企业发展路径研究

  李百兴 等|互联网普及与企业费用粘性

  李定清 等|“一带一路”倡议下风险投资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吴花平 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审计数据访问控制研究

  林志军|区块链技术对会计审计的影响研究

  苑泽明 等|数字化转型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

  严 荣 等|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与文旅企业财务绩效

  胡北明|高质量发展下高铁对区域旅游产业效率影响研究

  张心灵 等|债务融资成本与农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闫宝琴|ChatGPT爆火与会计的未来思考

  胡剑波 等|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回溯与展望

  徐 彰 等|碳审计的法治保障研究

  吴 露 等|基于CiteSpace的智慧审计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

  闫华红 等|国有股权参股会改变企业成本粘性吗

  王秀芬 等|股权质押下的员工持股计划:激励还是避险?

  许汉友 等|共享审计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吗

  曹志鹏 等|同行MD&A语调、信息披露与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

  李 歆 等|推进乡村振兴政策跟踪审计的思考

  周一虹 等|碳审计促进碳中和实现的机制与路径分析

  张 杰 等|电网资产寿命预测模型研究

  武 龙 等|纳税信用评级披露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研究

  章奕玲 等|管理层语调是否有利于市场阅读资产减值信息

  阳秋林|生态审计——理论综述与展望

  田冠军|企业社会责任跨境协同治理层次及体系研究

  潘序伦:一代宗师家国情 

  黄溶冰 等|区块链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的应用探讨

  陈晓芳 等|机构投资者网络嵌入对公司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

  柳学信 等|上市公司ESG表现与股票收益

  杨世忠|凝聚专业智慧 开拓发展前沿

  刘用铨 等|行政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九大差异

  郑小荣 等|政府审计结果公开解读研究

  为中华会计人树碑立传——郭道扬与中国会计史研究

  郭晓梅 等|从余绪缨广义管理会计思想看管理会计在中国崛起

  胡 萍|基于临床路径的DRGs成本管控平台建设及应用研究

  傅元略|余绪缨教授的“智本管理”与企业创新价值链

  余好斌|CEO过度自信、管理自主权与企业债务违约

  刘运国|怀念余绪缨老师

  包 健|促进共同富裕的税制改革研究

  李闻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大语言模型应用探究

  陈 龙|情满中秋 难忘恩师——深切缅怀恩师余绪缨教授

  张俊瑞 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热点、趋势与未来方向

  骆德明|传道授业躬耕一生 立德树人泽被千秋——纪念余绪缨教授百年诞辰

  程 平 等|基于Petri网的业务财务一体化流程协同优化研究

  曲晓辉|学者典范 永久师长——纪念余绪缨先生百年诞辰

  陈 伟 等|基于Power BI和R语言组合应用的可视化审计方法

  李慜劼|持续推进管理会计应用知识显性化

  罗晓琴|管理会计的未来——基于后疫情和创新经济的背景

  刘俊茹|传承 融合 发展——纪念余绪缨先生百年诞辰特别直播活动发言综述

  吴 芃 等|企业高管团队同质性、媒体关注与审计收费

  唐大鹏 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集团化转型研究

  罗 勇|二十大精神赋予新时代会计的使命与任务

  郑国洪|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审计法制研究

  张 英 等|三维度的政府支出分类体系构建与应用

  张国清 等|军事装备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国际经验和借鉴

  马广奇 等|企业金融化对财务柔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王重润 等|基于讨价还价模型的大数据资产定价研究

  刘金林 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审计研究

  王 满|余绪缨教授学术传承和发展

  徐玉德 等|合并会计中的控制内涵:逻辑演进与现实挑战

  孙燕芳 等|殊途同归不同效的企业并购溢价组态路径分析

  葛琳娜|发电企业数字供应链金融应用模式研究

  刘志远|综合交叉研究引领管理会计未来发展

  朱元午教授文章选编

  徐焕章|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实现路径问题研究

  田高良|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纪念余绪缨教授百年诞辰特别直播活动发言综述

  陈良华 等|组织开放性对跨组织会计发展趋势的影响

  杨雄胜|领略大师学术智慧 振兴中国管理会计

  谢德仁|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几点思考

  宁 哲 等|管理层能力、商业信用融资与企业投资效率

  于增彪|中国管理会计走向繁荣的里程碑

  穆庆榜 等|财务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晏维龙 等|政府补贴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产能过剩

  夏 会 等|大数据技术驱动下减税降费政策绩效评估研究

  袁业虎 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监督精神探究

  夏同水 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国企混改如何影响股权融资成本

  张耀方|新时代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回顾与展望

  贺宝成 等|金融科技如何赋能企业研发创新

  周维培 等|以二十大精神引领审计教育高质量发展

  余应敏 等|商誉减值乱象的会计治理与监管对策研究

  徐 虹|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的互动耦合机制

  郭强华|国家应急审计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研究

  赖 丹 等|企业税负、财务柔性与有效技术创新

  郭令秀 等|ESG表现与审计费用

  温素彬 等|价值链成本管理的解读与应用案例 

  马 施|共同富裕背景下内部薪酬差距与企业创新

  郝 颖|高标准市场体系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杨从印 等|高校财务治理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 

  余绪缨教授纪念文章集萃

  黎精明 等|MSCI扩容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夏 宁 等|协同共生式混改驱动国企增效

  赵鹏飞|未来的会计与会计的未来

  杜建华 等|股票市场开放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徐 超 等|基于区块链的审计数据查询框架构建研究

  叶陈毅|会计信用文化视域下的现代商业伦理研究

  ●郑石桥 等|审计与中国式现代化

  ●李 正|论内部控制痕迹

  王 艳 等|数字时代电子会计档案全流程路径构建研究

  田冠军 等| "碳税"的国际进展、演进逻辑与推进策略

  袁广达 等|双碳目标衔接的碳会计研究

  吴秋生 等|股权激励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

  王积田 等|董事会非正式层级、独立董事网络与成本粘性

  郭 飞 等|企业外币债务融资的汇率风险管理研究

  马建威 等|数据资产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王海林|政府审计结果的文本分析

  郝 凯 等|共同富裕理念下人力资本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王爱国 等|智能会计如何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张文娟 等|RCEP背景下我国企业提升财务价值的策略研究

  薛 龙 等|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盈余管理

  汤新华 等|新三板创新层企业股权融资效率研究

  张 晨 等|基于BSC和哈佛框架的绩效评价体系创新

  郭强华 等|新冠疫情会影响审计收费风险敏感性吗

  孙燕芳 等|进攻型战略、薪酬激励与企业盈余管理

  张 晨 等|新经济背景下碳信息披露对融资成本的影响

  李闻一 等|基于财务共享视角的人机协同研究

  刘 勤|ChatGPT及其对会计工作的影响探讨

  郭复初|中国式现代化与财务理论发展新思考

  雷 宇|差序格局下的小企业内部控制

  陈良华 等|不确定性对预算管理变迁与发展趋势的影响

  淳伟德 等|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

  靳思昌|治理导向下国家审计功能的实现机制研究

  徐 虹 等|风险投资多轮投资策略与企业创新

  李霄鹏 双循环下区块链智能合约赋能供应链融资研究

  马元驹 等|利润确定:江湖与庙堂话语体系的异同及启示

  高绍福 等|我国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展望

  薛 爽|复杂交易的商业实质判断与会计处理

  邱兆学|人本财务管理促进价值增长逻辑与实践路径

  潘 飞 等|平台经济生态成本研究

  敬志勇 等|基于价值共创的用户互动与抖音IP价值

  徐晨阳 等|数字化赋能会计师事务所降低审计风险的路径研究

  苑泽明 等|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的融资约束

  郑小荣 等|中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内容特征研究

  徐国君|论会计正义

  陆岷峰 等|商业银行数据资产的价值评估与交易定价研究

  许汉友|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提高了审计效率吗

  李红霞|海底捞能捞多久?

  张金若 等|外部治理机制能约束管理者商誉减值的裁量权吗

  喻智勇|供应链金融驱动产融结合模式研究

  王 颖 等|“双碳”背景下碳审计的思考

  张亚连|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污染减排效应研究

  冯巧根|共同富裕驱动的管理会计创新

  张庆龙 等|大数据审计的业务逻辑:基于事项审计的思考

  卢 锐 等|从瑞幸造假事件看财务舞弊企业的自救

  余应敏 等|基于遗传算法的多因子量化投资分析初探

  王延太|权责发生制理念下高校预借票据核算与管理优化

  范英杰 等|我国文化情境下的管理会计创新研究

  胡北明 等|新冠疫情对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许 敏 等|管理会计:百年回溯及探索思考

  叶建芳|关于企业会计制度未来的思考

  杨 寅 等|中国企业智能财务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方俊彬 等|区块链跨境审计协同系统

  王海兵 等|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框架构建研究

  陆岷峰|企业数字化与数字供应链金融融合发展研究

  陈美华|论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

  胥朝阳 等|客户集中度、内部控制与企业技术创新

  郑明贵 等|资产负债率、研发投入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王瑞华 等|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碳税制度设计

  张卫民 等|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计量研究

  李春玲 等|问询函监管对上市公司高管变更的影响研究

  张俊瑞 等|智能财会领域的知识图谱: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张文娟|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下贷款减值计提的改进

  刘 勤 等|智能技术对会计实务的影响:文献回顾与分析

  朱卫东 等|高管特征与真实盈余管理

  薛云奎|如何利用财报分析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吴 芃 等|投资者实地调研内容特征与盈余管理






《会计之友》简介

《会计之友》创刊于1983年,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财经类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RCCSE核心学术期刊,具有学术前沿和实践应用价值的品牌期刊,TOP100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学术期刊、中国商业会计学会会刊。国内统一刊号CN14-1063/F,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5937。主要栏目有封面专题、管理会计、风险控制、智能财务、公司治理、财税研究、审计广角、金融财务、高校财务、医院财务、准则制度、财苑博览等。《会计之友》立足理论前沿,及时透视追踪财务热点、解读审计难点、研究会计改革、交流会计经验、宣传政策法规、感悟财会人生、报道业界热点新闻,为广大读者展现了一幅立体型、全景式的会计画卷。







地址:太原市五一路190号雅典金座大厦
电话:0351-5229557
   0351-5229558
   13383412985
   13333411898
E-mail:kjzybjb@163.com
http://www.kjzyzzs.co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会计之友》





会计之友
向公众传递会计之友相关内容,让大家及时了解财经信息,业界动态,实务导航,学术前沿。力做会计改革的推动者,会计政策的宣传者,会计人才的培育者,会计文化的引领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