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务本维新。2024年10月26—27日,由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主办,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现代产业新区发展研究基地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2024)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召开。本届年会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会计守正创新之路”为主题,来自全国75所高等院校、5家出版单位及6家学术期刊的3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
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开幕式由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陈家庆主持。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刘颖代表学校向参会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介绍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历史渊源、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学科专业转型的成效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努力方向,并表示将以此为契机促进学校会计审计学科专业更好发展。她强调,推动会计守正创新,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深化改革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积极推动会计与数字化、与工科相结合,促进会计理论研究与产业、科技实践交叉融合,为学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徐欣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会计守正创新之路”为主题的年会召开很及时。他强调,坚持会计守正创新,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结合高等工科院校的独特优势,通过准确把握会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重点聚焦会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攻关、加快构建中国自主会计知识体系等,扎实做好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
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名誉会长赵惠芳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分会的历史沿革与特色优势。她表示,分会有责任秉承工科特色,发挥自身在数理基础、学科融合方面的优势条件,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之路,进一步推动会计学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守正创新,加快构建会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主题报告
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主题报告由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副会长、上海电力大学总会计师、上海电机学院总会计师、上海海事大学张川教授,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副会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王泽霞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夏立军教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海萍教授分别主持。
张川 教授
王泽霞 教授
夏立军 教授
李海萍 教授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秦荣生教授做了题为《数字化与会计未来发展趋势》的主题报告。他指出,数据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包括在应用场景下发挥价值、经过加工释放价值、在业务运行过程中产生价值、在人工智能应用中发挥价值,并从实施个性化的会计服务、提供及时性的会计数据、实施数据导向的智能会计、加强数据的核算和管理、编制和披露可持续报告、建设数智化的会计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建构会计学自主知识体系八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数字化时代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会计评论》主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王立彦教授做了题为《数据要素、数据资源与数据资产:统计-会计-审计视角》的主题报告。他从统计数据的“增加值”视角提出“数据资产入表”这一微观会计实践给会计审计前沿研究带来的影响;并结合具体案例,围绕数据资产入表的目的、影响后果、数据权属、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公共数据资源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会计审计研究专题,为会计专题创新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
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王化成教授做了题为《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主题报告。他结合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和卡普兰的企业战略地图,提出成功的人生该如何做好准备;结合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环境学说三个重要基础理论,构建了新的财务管理结构框架,强调了内外部环境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指出企业应响应国家战略调整自身的财务和运营策略、企业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之间需要均衡、企业理财与外部环境之间需要协调。
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会长、合肥工业大学朱卫东教授做了题为《基于多维证据组学优化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与方法》的主题报告。他从财务风险预警与医生诊断疾病的相似性,提出借鉴生命科学中的组学机器学习技术,能够为会计学科发展引入前沿方法和理论,从财务风险预警研究一般性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非结构化财务风险信息的挖掘与提炼问题、多源信息的财务风险预警综合评价问题等方面,指出在新技术环境下证据理论在财务预警中的应用与优势,包括证据源质量特征提取、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效能提升等,并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在财务预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
教育部高等学校会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杨棉之教授做了题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财务评价体系与实现路径》的主题报告。他强调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呈现,提出构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五维模型及理论分析框架,遵循“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财务评价体系,并进行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分析和实现路径选择策略。
中国审计学会教育分会副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陈宋生教授做了题为《大语言模型对会计研究的影响》的主题报告。他介绍了大语言模型在会计垂直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方面取得的进展,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形成的一系列相关成果,指出大语言模型依靠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海量的参数规模和深度学习的架构,在会计审计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审计部副总经理周立云做了题为《以新质生产力驱动内部审计数智化转型升级》的主题报告。他结合新质生产力与审计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介绍了具体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转型思路目标和审计数智化转型的方法路径,指出新质生产力驱动内部审计的数智化转型的关键是新型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数据资源体系和审计数智模型构建等,并从审计数据标准化建设、业务场景设计、算法算力、大模型的引入以及数智化人才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与实践展望。
平行论坛
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本届年会设置了八个平行论坛。与会代表分别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会计创新,新质生产力与会计、审计创新,“数据要素×”与会计、审计前沿研究,大数据、大模型与会计学科发展,可持续发展与会计、审计前沿研究等主题展开了交流与研讨,56位作者代表进行了论文汇报,与会专家学者对论文做了精彩点评。
圆桌对话
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圆桌对话由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副会长、上海电力大学总会计师、上海电机学院总会计师、上海海事大学张川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夏立军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徐光华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李延喜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郭炜教授分别围绕“新质生产力与会计守正创新”主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夏立军教授从会计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限可能”阐述了会计的守正创新,认为新质生产力中的高科技与会计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徐光华教授从书法的角度对“守正”和“创新”进行解释,并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联动。
李延喜教授从会计信息的视角谈到了会计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关系,认为会计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过程中的真实记录,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会计信息的支持。
郭炜教授从教育教学的角度阐述了“守正”和“创新”对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新质生产力对于新文科来讲,可以通过深化与新工科的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
张川教授通过“守正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解读,向各位嘉宾提出问题,并总结出会计守正守的是会计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职能,会计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路径。
闭幕式
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闭幕式由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秘书长、合肥工业大学张晨教授主持。
优秀论文奖颁奖
年度特殊贡献奖颁奖
在颁奖仪式上,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会长朱卫东教授、分会副会长张川教授和王泽霞教授为“优秀论文”作者颁奖,名誉会长赵惠芳教授为“年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颁奖。
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三十二届学术年会(2025)将由重庆理工大学承办,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院长王波教授代表承办单位发言。她对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汇报了承办下一届年会的计划。
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会长朱卫东教授对会议做了全面总结。他表示,此届年会经过精心组织和周到安排,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成果丰硕,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交流建议和专业意见为会计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启发,有效提升了高等工科院校的学术水平。
据悉,本次学术年会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审计学科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之一,会议的成功举办对提升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会计审计学科知名度和影响力、强化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经济管理学院将继续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背景,围绕会计审计学术研究开展系列学术研讨活动,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北京地区的会计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
附
1.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简介
2.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简介
3.北京现代产业新区发展研究基地简介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多学科相互渗透,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学校创建于1978年,2000年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划转北京市管理。学校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北京市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清源校区、康庄校区、燕山校区三个校区。设有11个教学院(部)和1个研究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074人,其中普通本科生7913人、研究生1098人、留学生33人、预科生30人。建校46年以来,秉承“宁静致远,务本维新”的校训,坚持“崇尚实践、知行并重”的办学理念,坚守“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传承实践育人特色,为国家能源化工行业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持续提升。现有本科招生专业29个,国家级一流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北京市一流专业16个、北京市特色专业5个。7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8个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入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33项。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2项,北京市优质课程22门、优质教材课件20部。牵头获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1个、北京高校虚拟教研室1个。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获评北京高校“三全育人”优秀成果奖2项、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每年60%的学生参与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URT)项目与学科竞赛,40%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建有生物医药健康、大数据、都市化工安全、首都会展等现代产业学院,开设“致远新工科实验班”。
坚持聚焦需求,学科专业建设深度转型。对接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材料与化工、智能制造、城市安全运行与管理等学科专业领域,积极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类学科专业领域,扎实推进“人工智能+”和“+安全应急”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建设医药化工与装备新兴交叉学科平台。现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审计、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等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4个。机械工程学科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建设学科。“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坚持创新驱动,有组织科研量质齐升。主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一线开展应用型研究,投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级行业学会工程实验室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建有首都清洁能源(油气)供应和使用安全保障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关村能源工程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氢能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2023年,省部级和国家级行业协会科研成果奖励同比增长25%,竞争性科研经费到账破亿、同比增长28%。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等近200项,在医药健康、城市能源安全运行、智能制造与装备等领域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并成功应用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冬奥会、疫情防控、轨道交通建设、油气资源开发等。
坚持引育并举,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现有教职工802名,其中专任教师534名,71%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7%具有高级职称,有硕士生导师296人、博士生导师19人。现有国家级领军人才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1人。3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团队2个,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等各类省部级团队28个。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13人次,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属高校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各类人才项目128人次。
坚持质量为要,全方位开放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立足北京、扎根大兴、深耕亦庄,不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燕山石化公司、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中关村软件园等20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育人机制。积极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提升跨文化能力,与10多个国家30多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法国巴黎电子与计算机信息工程师学院(EFREI-PARIS)合作开办“中法工程师实验班”,与德国艾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FOM)合作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开设国际会计师(ACCA)实验班。设立在校生出国留学奖学金,每年资助一定比例学生到欧美等高校访学研修。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招收语言生、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等不同层次的来华留学生。
学校是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高校,是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北京市级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现有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2个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1个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主动融入和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为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学校具有能源化工行业优势以及能源科技创新和城市安全运行的学科特色。
经济管理学院前身是1986年成立的管理系,2000年通过校内资源优化整合组建经济管理学院。现有工商管理系、会计学系、国际贸易系、信息管理系以及经济管理实验中心、BIPT-UWS中外合作学习中心、能源环境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企业发展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绿色数智财会与审计研究中心、应急管理与智能决策研究中心等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有会计学、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审计学等七个本科专业,其中会计学、市场营销、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会计学专业曾在北京市会计学专业评估中获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指标排名第一,专业特色与特色项目指标排名第二。2024年审计学本科专业首次招生。在校本科生规模1500余人。
学院拥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审计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技术经济及管理学”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北京现代产业新区发展研究基地”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机构,“石油经济安全与评价创新”“能效管理评价与创新”研究团队是北京市科技创新团队,“工商管理”是学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优势学科,“能源环境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是校级重点研究机构,与北京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单位合作共建的“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基地是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开展应急管理领域博士后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一支团结进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且具有较强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专任教师68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43人,三分之一以上教师有海外学习经历;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省部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北京市长城学者1人,北京市安全生产领域学科带头人1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青年英才培育计划5人,北京市科技创新团队2个。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1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0余部;省部级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全国性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全国行业协会优秀出版物二等奖1项,3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或优秀教材。30多项应用型研究成果被相关部门采纳推广。
学院非常重视对外交流合作,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挪威等国家多所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先后有30多名教师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或访学,我们为优秀学生开办了由外教授课的英语提高班,聘请外籍教师为学生开设了全英文专业课程,并与部分国外院校实现了课程学分互认,许多学生参与了学院组织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2011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2012年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FOM)正式启动了联合培养经济类硕士研究生的国际合作项目,2013年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共同建立了“BIPT-UWS中外合作学习中心”,2014年与东亚国际合作开办了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实验班,2017年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开展“3+1”合作项目,2018年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硕士研究生,2019年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联合实施北京市“外培计划”项目。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特别注重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工商银行、燕山石化、用友软件、久其软件、神州数码、浪潮集团以及北京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北京电子商务中心区等单位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全方位培养学生在商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宽广的专业技能和发展潜力,能够更好地适应世界百年变局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近年来,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挑战赛、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以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等各类比赛中获得多项荣誉和奖励;许多毕业生被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跨国公司和政府机构录用,受到用人单位肯定与好评;越来越多的学生考上了国内重点高校研究生或到国外著名大学继续学习深造。
学院长期坚持以服务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发挥能源化工行业优势以及能源科技创新和城市安全运行的学科特色,依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现代产业新区发展研究基地、校级重点科研机构和多学科交叉平台等,形成了以“数智化”为底色,突出“+绿色双碳”“+安全应急”的学科特色,为绿色经济、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北京现代产业新区发展研究基地是北京市大兴区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共同建设的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于2012年8月20日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北京市教委批准立项建设。
北京现代产业新区发展研究基地以服务北京为宗旨,以大兴新区发展为立足点,针对大兴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现实课题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发挥新区宏观管理与微观运行智库的作用,为政府与企业提供决策理论支持。
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北京现代产业新区经济发展与政策研究;(2)北京现代产业新区社会发展与文化研究;(3)北京现代产业新区能源与环境发展研究。
基地核心研究队伍由我校教师及外聘专家组成。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56人,其中教授7人 ,副教授22人,博士47人。
北京现代产业新区发展研究基地的建设目标:成为北京现代产业新区经济、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智库;成为国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品牌研究机构;成为现代产业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
来源: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会计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