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竹山 | 《史学导论:跟着邮轮旅行学历史》课程大纲及参考书目(中央大学2024-2025年度第1学期)

学术   2024-10-06 16:47   美国  
主讲人:蒋竹山
課程目標:
本課程目標是以PBL(問題導向)的方式,藉由【跟著郵輪旅行學歷史】的主題,以十二個與十七世紀至二十世紀的輪船航線有關的海洋史不同子題,學習歷史學的研究課題與研究方法(歷史學、史學家、史學著作、史料、歷史解釋、歷史爭議、歷史記憶、數位史學、AI與歷史、田野調查、全球視野、公眾史學),引導修課同學對歷史學有基礎認識,重點在學習如何像一位歷史學家思考問題、蒐集資料、閱讀文本、史料判讀、數位人文學習及報告撰寫等等。
期末報告提示:【經過一學期的海洋史課題磨練,各位都是小小海洋史研究者。這是一個問題導向的期末作業,假如有一家專走小眾精緻化旅遊路線的公司,需要一位歷史學者,幫他們公司設計一條亞洲航線歷史之旅的航線,以區隔一般市場走向。妳該如何以歷史學的視角進行提案設計?請參考以下說明進行期末製作。】
內容基本框架:
1、國家、天數、地圖
2、航線特色
3、沿線停靠城市名稱
4、這部分是重點:城市歷史景點的非典型設計與導覽(有別於一般旅行社路線)。
5、形式可選擇展版、數位網站或紙本刊物方式。
6、資料來源
一、 課程介紹: (9/11)
學習重點:
1、本系歷史學課程的簡介
2、大一年explorer計畫的簡介
3、世界咖啡館的破冰認識
4、分組

5、選一個史家名稱當角色扮演

第一部分:當代歷史學的基本認識
二、 當代歷史學流行什麼?:全球視野與跨國連結(9/18)
閱讀文章
蔣竹山,《行旅者的世界史》(時報,2023),導言。
三、 郵輪與行旅:歷史學的當代關懷(9/25)
閱讀文章:
*《旅行的異義: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八旗,2014),第五章,〈遊輪: 航向未知的目的地〉,頁149-198。
包茂紅,〈從海洋史研究到海洋環境史研究〉,《全球史評論》,19輯,頁3-22。
劉曉卉,〈西方英語學界海洋環境史研究的興趣、發展及其問題〉,《世界歷史》,2023年3期,頁108-121。
四、 全球視野下的海洋史:史學與世變(10/2)
閱讀文章
*趙慶華,〈全球史視野下的明清東亞海域史研究:中島樂章先生訪談錄〉,《海交史》,2020年1期,頁109-118。
*韓國巍,〈什麼是海洋史:英語世界海洋史研究的興起與發展〉,《海洋史研究》,21輯(2023年6月),頁379-426。
第二部分:海洋史與歷史學研究課題
五、 出航:港口城市與海洋史(10/9)
閱讀文章
*達瑞克,《亞洲海洋大歷史》(春山,2024),頁225-255。
戴維理,《成為臺灣人:殖民城市基隆下的民族形成(1880s-1950s)》(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第一章第二節,〈建立現代殖民地與基隆的實體建設〉。
包樂史,《看得見的城市:全球視野下的廣州、長崎與巴達維亞》(蔚藍文化,2015)。
六、 航海知識大補帖:從地圖到歷史GIS(10/16)
閱讀文章:
*鄭維中,《島嶼歷史超展開》(春山,2023),第一章〈島嶼與陸岸〉,頁31-58。
卜正民,《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聯經,2015)。
(本周安排演講)
七、 大航海時代的帝國與海洋:新帝國史/海域史/新清海洋史(10/23)
閱讀文章:
蔣竹山,〈閱讀明清帝國的新視角:海洋、白銀、物與環境〉,收於上田信,《海與帝國》(台灣商務印書館,2017),導讀,頁9-23。
八、 漂流船、海難與海盜:航海王教我們的世界史(10/30)
閱讀文章:
*陳文壽,〈甲辰漂流船與海洋東亞世界像〉,《韓國學論文集》,19輯(2011),頁27-41。
*崔英花,〈清代中國漂流民和朝鮮的中國情報蒐集〉,《韓國研究論叢》,39輯(2020),頁118-131。
九、 11/7期中考
第三部分:歷史學的研究視角
十、 跨文化交流:東亞文化意象計畫(11/14)
閱讀文章:
〈日本遣明使的江南記憶與城市認同——從中國寧波到日本堺市〉,《日語學習與研究》,2021年1期,頁85-93。
十一、 運動會停課一次(11/20)
十二、 商品流通: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的全球貿易(11/27)
閱讀文章:
卜正民,《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的全球貿易》(遠流,2009,2017二版),第三章,〈一盤水果〉,頁79-112。
十三、 物種與知識交流:一隻送到幕府時代日本去的安南象(12/4)
閱讀文章:
葉少飛,〈富士見象:1728年舶來越南象與東亞世界知識交流〉,《社會科學戰線》,2024年4期,「動物史學專號」,頁138-151。
十四、 漁業、移民與國族(12/11)
閱讀文章:
*蔡佳璇、鍾海燕,〈誰為漁業寫史:中國漁業史的回顧與展望〉,《古今農業》,2022年3期,頁109-119。
松田良孝,《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與那國·台灣往來記》(聯經,2017)。
黃胤毓導演,「狂山之海」系列紀錄片。
十五、 期末總結:軍艦島與世界文化遺產(12/18)
〈關於軍艦島,染血的世界遺產〉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2650175
十六、 期末專題分享會(12/25)
延伸閱讀書目
1. 《如沐春風:余英時教授的為學與處世―余英時教授九秩壽慶文集》,王汎森,〈向余英時老師問學的日子〉,9-32。
2. 《重返國史大綱》,王汎森,〈歷史的時間是延續的嗎?錢穆與民國學術〉,14-36。
3. 《想想歷史》,第五章〈原因或意義〉,270-339。
4. 《歷史語言研究所與中國現代學術體制的建構》,第六章〈集眾研究成就與影響〉,230-279。
5. Artrid Erll, Ansgar Nunning編,李恭忠、李霞譯, 《文化記憶研究指南》(北京:文化記憶研究指南,2021)。
6. Jo Gldi, David Armitage著,孫岳譯,《歷史學宣言》(上海:格致出版社,2017)。
7. Lynn Hunt著,李果譯,《歷史學為什麼重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第一章〈歷史從未如此重要〉,pp.1-36。
8. Lynn Hunt著,趙輝兵譯,《全球時代的史學寫作》(鄭州:大象出版社,2017)。
9. Pierre Nora著,戴麗娟譯,《記憶所繫之處》(台北:行人出版社,2012)。
10. Rena M. Heinrich, “Renaming the Unnamed: Memorial Groves in California State Parks,” The Public Historian, 45:3(2023), pp. 36–50.
11. 文化資產局世界記憶網站。https://twh.boch.gov.tw/world-memory/about.aspx
12. 李仁淵,〈在田野找歷史:三十年來的中國華南社會史研究與人類學〉,《考古人類學刊》,第88期(2018/6),頁109-140。
13. 李娜,《公眾史學研究入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14. 翁稷安等,《數位人文在歷史學研究的應用》(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15. 項潔,〈數位資源對歷史學研究的意義:一位數位人文研究者的觀察〉,《國史館研究通訊》,第7期。
16.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第一章〈萬曆皇帝〉,1-25。
17. 塞巴斯蒂安‧康拉德著,馮奕達譯,《全球史的再思考》(台北:八旗文化,2016)。
18. 溫春來、黃國信編,《歷史學田野實踐教學的理論、方法與案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
19. 蔣竹山,〈當歷史成為商品:近來英國大眾接觸歷史的幾種管道〉,張隆志編,《歷史臺灣》,第8期(2014),【大眾史學專題】。
20. 蔣竹山編,《當代歷史學新趨勢:理論、方法與實踐》(台北:聯經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林敬智、徐力恆文章。

历史人类学
推送历史人类学、区域史、田野调查、民间文献研究动态,也涉猎历史学、人类学相关学科新书新刊、会议讲座等海内外最新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