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故事:“申老抠”拆家

文摘   2025-01-19 18:04   河南  


“申老抠”拆家


申宴乡


我的爷爷名叫申成功,是土生土长的延津县城关镇南街村人。他的一生,就像一本厚重的书,里面装满了数不清的故事,哪怕只是轻轻翻开,那些过往也能如滔滔江水般,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在爷爷年轻的时候,他可算是当地的风云人物,担任过南街村生产队队长,后来还出任了延津县农委会主任。爷爷性格耿直,就像一棵傲然挺立的青松,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他工作时从不徇私情,生活里又节俭得近乎吝啬,因此得了“申老梗”“申老抠”这两个绰号。

故事得从五十年代说起,那是一个经济极度匮乏的时期,整个社会就像一艘在茫茫苦海中艰难航行的船只。我的爸爸兄弟四个,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的艰辛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爸爸由于长期缺乏营养,患上了浮肿病,奶奶整日以泪洗面,那眼中的忧愁仿佛能汇聚成河。当时爷爷身为生产队队长,本可以为家里谋取一些便利,可他那耿直的性子,让他坚决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生产队里哪怕剩下些菜叶子,他都宁愿分给那些比自家条件稍好的贫困户,也绝不让家里沾公家一分钱的便宜。亲戚们也不例外,无论何时,都未曾从爷爷这儿得到一丝好处,为此,他们心中颇有怨言,对我们家也渐渐疏远。有的亲戚宁愿和关系较远的本家往来,也不愿与我们家有瓜葛。奶奶常常抱怨爷爷不会做人,自家亲戚有难处,即便家人符合帮扶条件,爷爷也总是先紧着别人,对家人的要求更是近乎严苛。四个孩子每天放学,都要去路上捡砖头瓦块、废旧铁皮和铁钉。那些砖头大多是残缺不全的,可爷爷总是说:“积少成多,大砖头有大用处,小砖头有小用处,垒鸡圈猪窝都能用得上呢。”那时爸爸才六岁,拖着浮肿的小腿,也得跟着哥哥们一起捡砖头。孩子们对爷爷满心畏惧,即便心中有怨言,也不敢吐露半个字。

而“拆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艰难的背景之下。当时招待所搞建设,需要大量的砖瓦等建筑材料。由于建设规模较大,砖瓦需求量多,新砖瓦根本无法满足需求。爷爷听说后,便和奶奶、大爷一起,用平车拉着爸爸他们兄弟四人平时捡来的砖头瓦块,送往招待所,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招待所的领导对爷爷的这一行为赞不绝口,爷爷却只是憨厚地笑着说:“这不算啥,国家需要,这些砖头算得了什么。”可当招待所领导看到平车上的砖头大多是残缺的,便对爷爷说:“老申啊,这些砖太零碎了,我们需要完整的砖,这平车上的砖头,我们只能挑些好的,剩下的你还拉回去吧。”爷爷回到家后,二话没说,和奶奶、大爷、爸爸一起,把自家西北角的围墙拆了半截。那些围墙的砖头都是过去的老砖,大多完好无损。奶奶满心委屈,一边干活一边嘟囔:“这日子不过啦!自家院墙都拆了,以后可怎么活呀!”爷爷一听,眼睛一瞪,大声说道:“妇道人家,就是头发长见识短。国家需要,就算要咱的命,咱也得给,这几块砖算得了什么?没有国,哪来的家?”

爷爷已经离开我们四十多年了,他的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也未曾做出什么震撼世人的大事。然而,他那爱国、勤俭、质朴的优良品格,却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深深镶嵌在我们后辈人的灵魂深处,成为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灯塔。爷爷只是延津县那44万善良质朴人民中的普通一员,他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只是沧海一粟,只是无数平凡故事中的一个小小缩影。但正是这无数个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小故事,串联起了延津经济腾飞的宏伟乐章,汇聚成了国富民强的大美延津新时代画卷。

作者简介:申宴乡,延津县南街村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延津县作家协会会员。热爱写作,曾任职于延津县广播电视局新闻部,有400余篇新闻、诗歌作品在国家、省、市媒体发表。论文《浅析电视图文两张皮的尴尬及应对策略》、通讯《让白发与红领巾一起飘扬》等作品在省市学术论文和优稿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品读延津
品天南地北延津人,读咫尺天涯延津事儿。了解延津关注延津敬请阅读延津人文电子媒体——品读延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