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滇国的文明之光,细数云南省博物馆里的精美青铜器

乐活   2024-11-01 18:18   福建  

云南并非蛮荒之地,曾经拥有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青铜文化的光辉灿烂。


青铜器展示是博物馆里最好看的部分,镇馆之宝,战国时期的牛虎铜案、西汉战争场面叠鼓贮贝器、西汉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都在这个单元展出。

战国牛虎铜案

战国牛虎铜案,是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也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随葬品最多的24号墓。器物主体为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做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站立状小牛。大牛与小虎用模铸造,一次成型,小牛则另铸,再焊接于大牛腹下。这是滇国的一件祭祀器具,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几近完美。

执伞女铜俑

年代:西汉(前206—公元8年)

高46厘米的女俑并膝跪坐,双耳佩戴耳环,手戴钏,两小臂身前平举,做持伞状。俑头梳银锭式发髻,上身着无领对襟广袖长衫,可见圆领内衣花纹,衣袖及裙边饰有回纹和复线三角纹带。下身着裙装,跣足。此装束是汉代滇人贵族妇女的日常装束。

四人一牛铜啄

年代:西汉(前206—公元8年)

长27.5厘米,宽15厘米,此器为仪仗兵器,啄刺细尖,扁圆器横于啄体形成“T”字,銎饰细密云纹、太阳纹、雷纹、锯齿纹。銎背上铸四人和一牛:第一人背负囊,第二人应为牵牛者,可惜已失落,第三人做赶牛状,第四人右肩扛物(已残只剩半截木棍)。三人服饰相同,披毡、穿短裙、戴耳环。此场面似与纳贡或集市等有关。啄是滇国特有的兵器,銎部刃部垂直,刃既长且尖(亦有做铲形的),使用时如鸟啄木,也可像铜戈一样钩杀。

鎏金八人乐舞扣饰

年代:西汉(前206—公元8年)

扣饰呈长方形,鎏金,背后有“L”形铜扣。扣饰反映了音乐歌舞的情景,人物分上下两排,上排四人,口微张,均做歌舞状,头戴冕形冠,梳发髻于冠顶,长飘带系绕于冠后,耳戴大圆形耳环,右肩斜挂一条由乳凸形圆扣串缀成的带饰,腰束带,佩圆形扣饰。下排似乐池,四人服饰同上,其中一人吹曲管葫芦笙,一人持长勺酌酒,一人击鼓,一人做饮酒状。

饰三兽铜盒

年代:西汉(前206—公元8年)

镀锡青铜器盒身与器盖均做半球状,扣合后近似球状,鼓腹,小平底,下有圈足。腹部及器盖表面皆有凸起的尖瓣纹一周,盖上有三只小兽。镀锡是滇青铜器上常用的加工技术,不仅美观而且富有光泽,并且会有较强的防腐蚀性能。铜盒上的裂瓣纹模仿绽放的花朵,裂瓣纹器皿早期在叙利亚地区就有发现,流行于埃及、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半岛、伊朗高原和南亚次大陆,也流行于希腊、罗马等地。裂瓣纹属于外来的艺术风格,滇青铜文化遗址出土的几件裂瓣纹铜盒,显然是滇国工匠按照舶来品的式样在本地仿造的。

铜鱼杖头

年代:西汉(前206—公元8年)

一组两件,鱼形,头部较尖长,尾分作两叉,半圆形鱼鳞,腹下一銎做圆形。这种鱼头杖饰在大型墓中成对放置在戈、矛、棒、锤等长柄兵器和仪仗器中,当属专用的仪仗器。

鸳鸯形铜镇

年代:西汉(前206—公元8年)

滇国的铜镇常做成动物形,有的还经过鎏金处理,制作十分讲究。此件铜镇就是一只卧姿的鸳鸯,实心,表面鎏金,底平,双翅上曲微翘,身上还有四条蛇盘绕。

房屋模型铜扣饰

年代:西汉(前206—公元8年)

房屋模型表现的是一组干栏式和井干式相结合的礼仪建筑及祭祀活动。背面铸有榫扣。建筑为长脊短檐人字形两面坡屋宇5座(其中1座仅剩柱脚)。正中主室为井干式建筑,围以柱架平台,钩栏与其余建筑相连。干栏式建筑组群,布局、结构和用材合理,而且装饰华丽,功能齐全,很有可能是当时滇王或滇国贵族的住所或议事厅的再现,其表现内容当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

三枝俑灯

年代:西汉

出土于个旧市黑马井古墓群高42cm,宽48cm的三支铜俑灯灯座主体是一个饰汉代服者,戴帽,头顶一灯,双脚跪地 ,两肩伸开上曲,手持两灯,呈对称状,整个形体为 “十”字形,上部呈山字状。头顶、双手各有一灯盘,俑灯由四个部分拼合而成,手臂、头部均可与躯干分离,拼缝整齐,线条流畅。

猛虎袭牛铜枕

年代:战国(前475—前221年)

高33厘米,长50.3厘米,宽10.3厘米,铜枕整体似马鞍状,枕身两端上翘,各雕铸一立牛,枕侧背面浮雕三组虎噬牛图像,正面饰双旋纹。李家山墓地曾出土过六件形制相同的铜枕,多放在死者头部,有的表面尚存头骨残片及耳环等物,是古滇国特有的专门供随葬用的枕具。

战争场面贮贝器盖

西汉时期滇国的战争场面叠鼓贮贝器的盖,出土于晋宁石寨山。器盖上铸有一组人物,表现的是滇族与昆明族军队交战的场景。一方是滇国将士,一位通体鎏金的骑马将军,和一群装备精良的士兵,另一方为辫发的昆明族人,都是步兵,由于装备不如滇人,一幅被击惨败的场景。


青铜器鉴赏
着重介绍有文化内涵的青铜器,解说青铜器历史,传播青铜器资讯,传承中华青铜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