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宗国教授接受《财经》采访| 千万吨产能落空,可降解塑料还有未来吗?

健康   2024-12-06 11:03   北京  

本文内容来源于《财经》杂志。

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危机,传统塑料的降解过程极为缓慢,对生态和健康造成长期威胁。可降解塑料一度被视为解决方案,但其实际降解效果和应用前景受到质疑。


1.可降解塑料产能扩张与现实差距:1500万吨规划难以落地
清华大学温宗国教授及其团队在2022年进行了关于可降解塑料的调研,特别是PLA(聚乳酸)和PBAT(己二酸丁二醇酯和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共聚物)的产能与发展情况。2020年,PBAT的产能在中国约为29.3万吨,到2021年底,PBAT产能已达68万吨,在建产能为128万吨,规划产能为965万吨。2020年,PLA的产能约为22万吨,在建产能超过60万吨。预计到2025年,PLA的产能将达到380万吨。温宗国教授团队的调研表明,尽管中国在可降解塑料(如PBAT和PLA)方面有着1500万吨的规划产能,但大部分规划并未落地,已有产能的开工率仅在10%-30%之间,且大部分产能处于闲置状态。温宗国教授团队的数据为了解中国可降解塑料产业现状提供了有力依据,尤其是在PBAT和PLA的产能与生产情况方面。

2.生物降解塑料的真相:环境条件下能否实现降解?

由温宗国教授团队作为负责人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与中石化2022年9月联合发布的《可降解塑料的环境影响评价与政策支撑研究报告》称,尽管中国可降解塑料在环境中看似具有降解优势,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数据显示,中国可降解塑料接近97%的比例流向受控焚烧与卫生填埋设施,直接进入自然环境的可降解塑料占比约3%。令人关注的是,只有不到0.01%可降解塑料进入真正可降解的环境,即工业堆肥与厌氧消化的发酵降解设施。

该报告称,可降解塑料的测试周期为180天,而且仅以工业堆肥条件作为可降解塑料评价标准。然而实际中,中国厨余垃圾处理设施消化的时间周期一般在20至40天,且厌氧发酵是主要的方式,这与生物可降解塑料的要求并不匹配,因为生物可降解塑料所需的条件多为湿式厌氧消化条件。

而温宗国教授团队现场调研的结论进一步指出:目前进入工业堆肥、厌氧发酵等生物质处理设施的可降解塑料,绝大多数与传统塑料一样会被作为杂质由设备分拣出,没有进入生物质降解发酵环节,无法实现其降解特性的环境优势。



点击“阅读原文” 跳转新闻报道详情页


欢迎扫码关注我们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Tsinghua CICE)重点开展循环经济与节能减碳领域的管理政策分析、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
本平台用于发布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工作动态,传递循环经济、碳减排、环境大模型等领域资讯,发布温宗国教授团队相关研究成果,构建研究中心对外宣传、交流、合作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