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6日,“电站技改与组件回收论坛”在安徽滁州圆满落幕。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受邀出席会议并作主题报告。
温宗国教授在会议上进行了以“光伏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挑战及退役组件环境经济评估”为主题的报告。温宗国教授在报告中首先提出了光伏产业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五大挑战:
温宗国教授进行报告
挑战1—三重“角色”碳属性差异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
中国在全球光伏产业链中扮演着三个关键角色:光伏制造大国、光伏出口大国和光伏应用大国。中国以能耗高的晶硅光伏产业链为主,光伏产品的制造和出口会增加了中国的碳排放量,而光伏技术的应用则有助于降低中国的碳排放。
三重“角色”碳属性差异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
挑战2—贸易保护主义和绿色壁垒政策减缓全球能源转型
美国、部分欧洲国家、印度等亚洲国家,一直通过反倾销调查、基本关税等贸易政策限制光伏进口,降低对中国光伏产品的需求。此外还提出碳足迹要求,构建绿色贸易壁垒,进一步限制光伏的应用速度。
贸易保护主义和绿色壁垒政策减缓全球能源转型
挑战3—关键材料供应限制全球光伏制造与部署
国际能源署根据其净零排放情景预测,到2030年时银、硅、铜等关键材料的需求将显著增长,届时供不应求。这种供需不平衡会对全球光伏产业的制造和部署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材料供应限制全球光伏制造与部署
挑战4—退役组件危害性和资源性并存
如果光伏处置不当,可能会释放出氟和电池片等部件中铅、锡、铜等重金属,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但光伏组件同时包含高价值的晶硅、玻璃、银、铝、铜、碲等材料,其回收有利于提高环境经济效益。
退役组件危害性和资源性并存
挑战5—光伏回收技术处于起步阶段
组件中EVA胶膜与电池片、背板、玻璃难分离的难题基本解决,但光伏组件各成分的高值化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低。
光伏回收技术处于起步阶段
在报告中,温宗国教授深入分析了全球光伏回收利用的政策现状,特别指出中国目前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光伏回收体系。与此同时,他提到国外许多地区已基于生产者责任制原则,制定了相应的光伏回收政策,为中国的制造商带来了新的挑战。
针对中国在全球光伏产业链中扮演的“三重”角色及其碳属性的差异,温宗国教授探讨了光伏国际贸易与隐含碳转移的问题。他强调了中国面临的气候-贸易困境,点明中国光伏产业链长期净出口隐含碳的处境。
不同国家累计隐含碳转移
在退役光伏组件的环境经济效益评估方面,温宗国教授介绍了当前的研究进展和相关方法学。他指出,尽管已有研究在宏观层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大多以国家为单位进行分析,对于光伏组件退役在细粒度区域级别上的时空分布规律,目前的研究还不够细致和精确。
为弥补这一研究空白,温宗国教授透露,他的课题组正在积极推进以下研究:
1. 全球高精度光伏退役时空规律及材料回收预测的研究
2. 关键材料供应和退役光伏多层次循环策略的研究
3. 退役光伏回收网络优化的研究
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光伏组件退役的环境和经济效益,为制定更有效的回收策略、优化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并推动光伏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温宗国教授出席电站技改与组件回收论坛
温宗国教授在电站技改与组件回收论坛上作报告
欢迎扫码关注我们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Tsinghua CICE)重点开展循环经济与节能减碳领域的管理政策分析、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