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日均值最低仅1微克/立方米、PM2.5区排名历史最优、道路尘负荷基本保持全市前三……2024年北京经开区“蓝天保卫战”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近日召开的北京市2024年空气质量状况发布会数据显示,经开区全年PM2.5累计浓度为3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8%,降幅全市最优。较2019年同期下降25.0%。
蓝绿交织,水城共融,2024年的经开区以“绿色之笔”,精心描绘了一幅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画卷。这一城蓝天、一汪碧水,正是经开区以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一微克”行动,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的生动写照。
“根据PM2.5来源解析,经开区把推动机动车新能源化,作为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重要举措和未来一个时期最为关键的结构减排措施。”据经开区生态环境建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经开区率先划定超低排放区,示范建设2个零排放车队,区内企业使用班车新能源比例从2023年的70%提升至82%,企业自用叉车电动化率保持在99%左右,3吨及以下柴油叉车动态清零。
小米SU7。
自动驾驶车辆。
绿色用车,守护蓝天。为激发企业新能源车置换积极性,经开区在全市率先推出企业自有车置换为新能源车、租赁班车置换为新能源车资金奖励政策,引导13家企业申报置换22辆新能源环卫车和货车、105辆新能源客车。此外,在推动新能源班车的进程中,经开区生态环境建设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作为。其中,京东集团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在号召下率先垂范,加速淘汰燃油班车,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区内企业树立了标杆。在其带动下,利乐包装等8家企业积极响应,纷纷加快车辆更新步伐,实现了全部班车的新能源化改造,此次行动累计完成114辆新能源车置换,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通过重污染绩效评级、清洁生产审核、“一厂一策”深度治理、绿色工厂评级、绿色绩效评价等手段,经开区倒逼企业实施深度减排,提升绿色发展水平。2024年,经开区以先行先试、分批实施的方式,率先启动企业绿色绩效评价试点,共计5家绿色标杆企业(深绿)、7家绿色基准企业(浅绿)纳入“北京绿色企业库”。“通过这种方式,持续营造企业绿色转型争相发展的氛围,壮大区内绿色转型发展的生力军,加快推进绿色转型行动。”经开区生态环境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纳入“北京绿色企业库”的企业,经开区也均从财政资金奖励、绿色金融、差异化监管执法等方面给予了支持和倾斜。
北京经开区零碳服务中心。
在推动企业达标排放基础上,经开区充分发挥行业创新活力,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赋能生态文明建设,运行全国首批移动智能监测无人车,与卫星遥感监测、走航监测互补,全天候运行,实时监测PM2.5等8项气态污染物,并依托城市运行大脑大数据应用,提升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水平。
拜耳医药将“可持续发展”融入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过去一年,经开区推进120蒸吨锅炉深度治理,18家印刷企业全部完成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25家餐饮企业完成“千家百堂”治理提升……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经开区对环境治理的坚定决心与不懈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经开区踏踏实实地走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为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筑牢根基。
2024年,经开区紧抓国家试点建设契机,立足功能定位和发展实际,科学把握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性,持续扩大绿色能源使用规模,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通过创新全市首个“1分钱”绿电奖励政策,助推扩大首都绿电绿证规模,2024年绿电交易总量全市第一;推动重点企业光伏发电应用,新增光伏项目装机容量32.79兆瓦;6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项目,扣除自身可再生能源后,通过绿电绿证和碳信用实现剩余碳排放抵消。过去一年,经开区推动碳减排60万吨,VOCs减排226吨;氨氮减排154吨、COD减排2110吨。
东方雨虹倒班宿舍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
在优化企业用能结构基础上,鼓励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从绿色供应商管理、绿色生产、绿色回收等关键环节,带动全产业链实现减污降碳。推动绿色建筑产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50余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建筑面积超600万平方米。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经开区以全面打赢蓝天保卫战为重要着力点,不断深化“一微克”行动,以0.1微克的精度细致入微地抓实抠细,系统深挖减排潜力,引导各行业、各领域创绿创优,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经开区生态环境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经开区将继续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率先突破的重要一环,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助力区域向绿而生、逐绿前行、乘绿而上,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