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学画记

文摘   2024-11-19 00:00   山东  

我对绘画的情结缘自于对连环画的爱好。

小时候,我迷上了古典题材的连环画,特别是《三国演义》、《岳飞传》等刀马题材的连环画,竟然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这种大套书连环画,并不是一次出齐,而是画好一本出一本,由于画家绘画的速度不一致,有的快有的慢,所以,套书连环画的出版也并不是按情节的先后顺序出版,有的后面的故事反而先出来了,为了弄情故事的来龙去脉,当时孩子们就像现在的人追电视剧一样,见一本,买一本。由于经济条件都不好,有时大家就约定一人买一本,你看我的,我看你的,负担共担,利益均沾,说起来也算有经济头脑吧。

我一般不和其他人合买一套书,因为我有收集癖,自己看过的书,用过的东西,都想收藏起来。收藏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成套。和别人共看一套书,虽然可以解当时之渴,却无法满足长期全套拥有的奢望,而且经过很多人传看的书,往往是有皮没毛,伤痕累累,按现在话叫品相太差,没有收藏价值。

由于家里条件差,我没有太多的钱,就从册数比较少的小套书《杨家将》(5册)、《说岳全传》(15册)入手。另外我相信,只要天长日久,发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就是《三国演义》(48册)这样的大套书,也会有集齐的一天。可惜,当时我终究没有集齐48册的《三国演义》,因为自1982年我去城里上高中后,兴趣就转移到看原著上去了,对连环画的兴趣也逐渐淡了,而放在老家的橱柜里连环画,不知何时都不翼而飞了。

连环画看的多了,里面的人物故事情节画面就烂熟于胸,有想和别人分享快乐的冲动,于是就用作业纸蒙在连环画上描摩。但是连环画都是60开、64开的小画面,没有巴掌大,画面太小,觉得没有气势,就想着把画面放大,我从作业本上撕下32开的白纸,对着连环画进行临摩。由于没有一点绘画基础,画出来的画往往比例不准确,不是头大身子小,就是马腿长在了马脖子下,充分证明了“画鬼最易”的那句话。

上初中后,我们有了《地理》课。课后的练习题中,有一个小幅的海南岛轮廓图,划上了正方形的小格子,然后要求我们把方格按比例放大,画出海南岛的地图,再填上海南岛上的城市、交通、物产等内容。我突然灵光一现,觉得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把连环画的画面同比例放大。

我决定用《三顾茅庐》中的一幅“隆中对”画面进行我的“处女创作”,为什么选择这幅画,因为连环画最难是人物表情和动作,这幅画只有三个人物,刘备、诸葛亮和献茶的童子,人物表情比较平和,刘备、诸葛亮对作聊天,动作幅度不大,比较好掌握。另外就是室内的陈设和窗外的树木,相对来讲是比较好画的。我先把 连环画中“隆中对”这幅画用铅笔画上1厘米见方的正方格,并分别在纵横边上编上号码。找来一张足足有4开大的白纸,上面用铅笔画上4厘米见方的正方形方格,也编上号码,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

先用铅笔按相同的纵横坐标在白纸上勾出画面的轮廓,然后再用钢笔勾线,涂色几乎用上了能找到的各种颜色:蜡笔、水笔、毛笔。其中单色面积最大是室内的一根柱子,我用毛笔沾着红墨水给它上色,由于红墨水浓淡不一,使这根大红柱子反而有了不同的光影效果。我的这幅“作品”用了足足两个星期才算完工,主要是除了上学之外,放学之后我还要为家里的牲口割青草做饲料,一天不去割草,牲口就没有吃的。吃过晚饭后,先做完作业后,才有时间在昏黄的油灯光下进行我的“创作”。

等我把“作品”展现给大家时,家里人都啧啧称赞。父亲竟然把这幅画贴到了家里堂屋的墙上,放在毛主席画像的下面。家里来人看到后,都会称赞一番,我听了虽然很高兴,但是现在想起来,这画儿实在没有“艺术”价值,最多算个临摹,而且人物表情和原作并不一样。

我家南邻是我大舅家(我姥爷家的街坊,按辈份叫他大舅,并不是我姥爷的儿子),他有时来我家串门,也看到了我画的画儿,母亲问他我画得怎么样,他说画得不错,大红的柱子画得最好。现在想起来,真的有点悲哀,画了两个多星期,只有一根柱子画得最好,我现在也不知道他真以为我画得好,还是另有想法。

邻居们的赞许,给了我更大的动力。后来我又接连画了好几幅,比如“梁红玉擂鼓战金山”、“杨六郎大战黄土坡”等等。画得多了,我也会根据自己的构思对画面进行少许的改动,比如,我在画“八大锤大战朱仙镇”时,画面上是岳云搭救宋将严成方的画面,我灵机一动,把严成方的胸前画上两条狐狸尾巴(番兵番将的主要标志),头盔上添上两条雉鸡翎,严成方就变成了“金弹子”,这幅画就成了“岳云锤震金弹子”了。

这样,我的画在我家周围小有名气了,“大战黄土坡”就被一个邻居要了去贴也在家里的墙上。大舅看我这么喜欢画,就和我母亲商量,想让我拜师专门学画画儿。他说他有一个老朋友,在十几里外的崔楼村住,是一个民间的老画师,专门为人画像。当时照相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民间专门有一种画像师的职业,走街串巷,一般是给家里的老人画像,到哪里都是好酒好饭的招待,技术高的人画得像比照相机照的照片还好。等到老人过世以后,逢年过节把老人的画像摆出来,代替祖先神主牌位,接受后辈人的祭拜。画像师除了为人画像外,还要画婴戏图、老来乐等民俗画,以及家堂轴子画、神仙佛祖等民间神灵圣像。


(作者早期的素描作品)


当时我不太了解画像师是干什么的,但是一听说学画画儿就很高兴。母亲听说画像师吃喝不愁,收入也不低,总算是一门糊口技术,心里也活动了,就拜托大舅去给说说看。

第二天,大舅吃过早饭就去崔楼村看他的朋友了。我一整天心里又兴奋又忐忑不安。下午放学回家,大舅仍然没有回来,母亲让我骑着自行车去迎迎大舅(大舅不会骑自行车,到那里来回一趟快三十里路了,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讲,体力也会吃不消。)

我骑着自行车出村去迎大舅。骑了有五里路,离老远就看见大舅顺着大路走来了,脚步有点不稳,脸喝得红扑扑的。我用自行车带着他回来了,我没好意思问,他也没有说什么。

晚饭后,大舅到我家里来,自然说起拜师学画的事。他说他的那个朋友现在不收徒,说这一行没有前途,再一个也怕学画的孩子受不住寂寞、吃不得苦,学不了几天就不学了砸了他的招牌。

父亲也反对我去学画画儿。去学画肯定要失学,他坚定地认为考大学才是正途,其他都是歪路。我虽然喜欢画画儿,可是要让我不去上学而专门学画画儿,我心里也有点舍不得。从此学画的心就淡了,再加上快要中考了,学业也比较紧张了,对于画画的爱好,就逐渐放下了。就这样,今生我与绘画擦肩而过。

“事如春梦了无痕”,我的那些“作品”早已是烟消云散了,我对绘画的爱好,永远地藏到了心灵的最深处,只有在逛书店,或者在浏览网上书城,看到美术类的图书时,心头才会泛起层层涟漪……

写于2020.05.31,修改于2024.11.18



作者简介:魏吉林,山东聊城人。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烟台市分行长岛营业管理部。烟台散文学会会员,爱好文学,偶有作品发表于报刊、杂志和新媒体平台。

                    投稿须知

山东金融文学公众号是以金融作家和各界文学爱好者为主体的公益文学交流平台,得到了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大力支持和广泛赞誉。为进一步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文学传播形式,扩大各位向山东金融文学公众号所投稿作品的阅读量,逐步增强作品影响力,规定凡向山东金融文学公众号邮箱发送的文章,编辑有权选择性转发到齐鲁晚报·壹点号或其他平台,无需另行告知。不同意此项约定者,请在来稿文章结尾另行注明,否则视同同意此约定。同时,审稿编辑有权根据有关法规对来稿的不当用语和标点在不违背作者基本原意的前提下适当删减或修改,最终决定是否采用。

来稿请勿一稿多投,后台大数据会自动过滤,以免编辑花费大量时间无法推送。阅读量低于100者,将控制刊推后续来稿。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山东金融文学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投稿邮箱:gongshanglinyi@126.com

公司简介:

山东宣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编辑出版服务为主业的公司,成立于1999年4月,是山东省政府采购网上商城印刷服务定点供应商、山东省包装印刷协会理事单位、中国出版协会会员单位,具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和“印刷经营许可证”资质。

出书找宣艺,服务一站式。

成书时间短,价格且更低。

业务范围:

图书出版  单丛书号 

期刊杂志  志书年鉴

宣传画册  产品样本

设计印装  展览服务

合作电话:13853195760


山东金融文学
中国金融文化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