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于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进入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气。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霜降节气主要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无论是露还是霜,“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怎称为霜降呢?其实“霜降”这个名字只是用来比喻这时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
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霜降”节气反映的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
一候豺乃祭兽,即豺狼开始捕猎,为过冬储备食物;
二候草木黄落,树叶枯黄掉落,大自然开始呈现出一种萧瑟的景象;
三候蜇虫咸俯,即冬眠的动物开始藏入洞中,不动不食,准备进入冬眠状态。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今天我们迎来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此时,秋景浓郁,寒意愈盛,凝露成霜随着落叶萧萧归向山林,辽阔的天地间一片清明。
拔萝卜是霜降时节民间收获风俗之一。俗话说:“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霜降后昼夜温差大,长出地外的萝卜若不及时拔收,会出现冻皮空心等问题,影响萝卜质量与收成。萝卜俗称“土人参”,它有增进食欲、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的作用。民谚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在民间有霜降时节要吃柿子的习俗,这样不仅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河南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这天要吃柿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其他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吃柿,不会流鼻涕。
在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菊花霜”,因为此时菊花盛开,正值赏菊的好时节。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中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霜降补。”霜降是天气潜降的最后高峰期,正是我们补充能量借天势将能量潜藏于体内的最好契机。但因“秋燥”,此时更应讲究“平补”,宜多吃具有润燥滋阴、调补肝肾、健脾养胃功效的食物,温和地给身体机能提供适宜的能量,以免过犹不及。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深秋向冬季过渡的时期。这个时节,气温骤降,早晚温差大,空气干燥,因此,养生保健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霜降时节的养生建议:
1.防风保暖:随着气温的下降,要注意增添衣物,尤其是背部、腹部和足部等易受寒气侵袭的部位。适时增添厚被褥,保持舒适,避免开窗睡觉。
2.防燥养阴:霜降时节气候干燥,容易出现皮肤干、眼干、鼻干、咽干、便秘等症状。应多饮温开水,喝汤,保持体内水分平衡。饮食方面,多吃新鲜蔬果和有助于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藕、蜂蜜、白萝卜、鸭肉等。
3.适量运动: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适合秋季进行的锻炼方式。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损伤身体。
4.心态平和:霜降时节,万物凋零,容易让人产生伤感、忧郁等情绪。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悲伤和焦虑。多晒太阳,与朋友交流,愉悦心情。
5.预防疾病:霜降时节,气温变化大,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应注意预防,尤其是婴幼儿、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定期监测疾病指标,及时调整用药。
6.饮食调养:饮食方面应以温润平和为主,如山药、红薯等,注意调理脾胃。增加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有助于补充优质蛋白质,延缓老年人肌肉衰减。
文稿来源:百度文库
网络编辑:党欣宇
文稿校对:陈诗羽
责任编辑:冉博文
审 核:马秀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