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斗指庚;太阳达黄经165度;于公历9月7-9日交节。“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冷空气转守为攻,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
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这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斗指庚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进入"白露",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昼夜温差拉大,夜间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虽然暑热可能不会一下子退场,但是闷热感会逐渐褪去,早晚添了一份秋天的凉意。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太阳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
一候鸿雁来 鸿为大,雁为小,是不同的两种。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
二候玄鸟归 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鸟,南飞带来生机。
三候群鸟养羞 这个“羞”同“馐”,是美食。“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
中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的另一个生长佳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它多了一些过火的味道,给人的感觉刚刚好。轻轻呷一口,唇齿之间满是甘醇的味道,深受老茶客喜欢。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白露米酒湖南资兴的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此时,天气转凉。
古人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风冽冽,白露朝霜”之词句的形容。
白露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季节更替,人们容易出现“秋燥”症状,如咽干口渴、唇干肤燥等。有些人会出现“燥邪伤肺”的症状如“干咳、哮喘”等。所以白露时节,要“防秋凉、滋肺阴、调饮食、安神志”。
防秋凉 白露早晚温差较大,应及时添加衣被,并注意颈项部、脐腹部、腿脚部以及一些关节部位的保暖,俗语说的好“白露身勿露”, 提示人们不再袒胸露背,以防着凉受寒。有些人一旦防护不周,会诱发骨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滋肺阴 中医认为肺喜润恶燥,而白露时节,气候特点为凉爽干燥,易伤肺阴,所以要滋肺养肺。可以服用一些有润肺降火作用的食物,如生梨、百合、蜂蜜、银耳等。如果有症状出现,需服用相应的药物如:西洋参、枇杷、杏仁、川贝等,并及时就医。
调饮食 夏月酷暑,人们都会服用一些凉爽的消暑食物或冷饮,这对人们的肠胃都会有些影响。进入秋季,有些人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或者肠胃炎之类的病症,此时,就要注重调理肠胃。当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而调理肠胃,以粥、羹类食物更佳,如银耳粥、莲米粥、红薯粥、玉米粥等。
安神志 春季生发、秋季收敛,白露之后是养心安神的好时机。此时,需要收敛心神,保持内心平静,并参加些体育锻炼、郊游旅行等,以开阔心胸、消解忧愁,预防忧郁症。对于失眠病人,此时治疗效果更好。
秋感·明朝交白露
(元)仇远
明朝交白露,此夜起金风。
灯下倚孤枕,篱根语百虫。
梧桐何处落,杼轴几家空。
客意惊秋半,炎凉信转蓬。
秋夕·霄虚白露溥
(宋)赵希桐
霄虚白露溥,木叶下危阑。
月澹钟声晓,灯青剑影寒。
人心正莽莽,世事海漫漫。
何日平胡虏,西风望眼宽。
文稿来源:百度文库
网络编辑:党欣宇
文稿校对:陈诗羽
责任编辑:冉博文
审 核:马秀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