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之年。这一年,朝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目标,教育领域持续深化改革,新政频出。我们遴选出十大教育新政,一起回顾这一年来基础教育领域的动态,探看教育改革发展的路标。
2024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权益保障、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五方面的重要举措,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强教强师的纲领性文件。
2024年教师节前夕,为全面展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成就和广大教师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教育部发出通知将教师节主题确定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9月9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殷切期望,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
《决定》从多个层面提出改革要求: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要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要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总体而言,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改革,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改革,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行改革。
2024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三项规范整治重点”和“十二条负面清单”,要求重点规范整治安全底线失守、日常管理失序和师德师风失范等三方面问题。行动立足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旨在提高办学治校的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增强基础教育战线工作者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规矩意识,彻底遏制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为,建立健全依法管理、从严管理、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进而提升学校管理能力和教书育人水平。
教育部启动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清理整治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违背教育宗旨、违背教育规律、违背教育科学的各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加快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通知》提出的“负面清单”为守住底线提供了具体指导。“十二项‘严禁’范围覆盖学校办学治校各方面,为学校办学治校拉直规范红线,筑牢制度堤坝。行动重拳整治了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顽瘴痼疾,全面规范基础教育领域办学行为。
“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提出,完善“一依据、一结合”的中考改革模式,稳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使用;深入开展命题质量评估,推进依标命题、难易适度、教考衔接,不断提高中考命题质量。
中考改革既可以牵引义务教育特别是初中阶段的改革,也可以为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奠定基础,并为高中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动力和活力。2024年,各地持续深化中考综合改革,其中北京出台《关于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招录取计分科目减少至6门,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成绩以等级呈现,道德与法治笔试由闭卷调整为开卷,道德与法治科目“综合素质评价”、“实验操作”计入中考成绩……北京中考改革既旨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也指向提高考试评价导向的科学性。未来中考将不再是区分学生的“分水岭”,而是助力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寻求学科兴趣、提升思维品质的“起跳板”。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各地各校更加重视学生课间活动,以保障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2024年以来,北京、山东、辽宁、内蒙古、江苏、浙江等多地探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落实课间10分钟变15分钟,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阳光。各地中小学校积极开展特色课间活动,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学生课间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课间从10分钟到15分钟,是学校管理改革的“小切口”,却承载着更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大价值,体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导向。课间15分钟给了学生更多的户外时间,但此前各地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着“课间10分钟消失”“课间静悄悄”现象,落实“课间15分钟”,需要相应机制保障。首先,要改革对学校的评价机制,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把学生身心健康摆在首位。其次,要建立健全的责任认定机制,要依法界定学校、教师在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中的责任。减轻老师、学校的安全管理压力。
2024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在全国确定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明确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方向和实施路径,从课程体系、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师供给、交流活动等六个方面部署了重点任务,对全国基础教育系统深入落实国家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对标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培育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应有之责;开展和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人工智能教育的内涵应突破“技术至上”的狭隘框架,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园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确保学生在学校学、住、吃都安全,让家长放心”,2024年6月在青海考察调研时又提出校园餐应“卫生、安全、可口、营养健康”的殷殷嘱托。
发霉面包发给学生、过期大米销往乡村学校、学校食堂猪肉发臭、校长因食堂经费管理或贪腐等问题被处分……2024年发生几起校园食品安全及膳食经费管理问题。为纵深推进全国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教育部于2024年11月颁发了《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梳理和盘点了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其中,食品安全管理涉及责任落实、食堂场所流程布局、食堂设施设备配备、食堂管理关键环节、食堂承包(委托)经营及校外供餐管理五大重点内容,明确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主体责任,旨在强化政策解读和实操指导,提高各地和学校对政策制度和管理要点把握的精准化程度,提升相关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切实保障广大师生在校饮食安全和营养健康,持续增强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以立法形式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学前教育法的出台填补了学前教育法律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形成了覆盖全学段、完整教育链条的教育法律体系,对夯实教育强国建设基点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学前教育法以立法形式确立学前教育的公益属性,以坚持儿童为本理念作为立法原则,以高标准落地落实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以促进科学保育教育、提高保育教育质量为主线,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指引。
2024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各地开展的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提出十项要求。
通知明确,各校要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欺凌行为进行认定,依法依规进行处理。要制定细化校纪校规,明确不同欺凌行为的相应惩戒举措。要公布欺凌防治电话、邮箱和法治副校长、分管安全工作校领导电话,对来电反映情况落实首问负责制度。每班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学生欺凌防治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掌握预防欺凌的知识和做法。要在楼道、天台、储物间等隐蔽场所,做到视频监控全覆盖。
通知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面向所有教职员工和家长定期开展学生欺凌防治专题培训,提升识别、应对能力以及干预处置水平。要加强对困境儿童的关心关爱,及时做好生活照料、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等。
通知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手册,加强对教师和家长教育引导。要在法律咨询、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技防建设等方面给予学校必要的指导与支持。
通知为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画出“路线图”,有利于提升对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的识别、应对能力及处置干预水平。
2024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其内涵是整合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管护等育人责任有关的各类主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家庭、街道社区、社会资源单位等,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有针对性地推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突出问题,搭建常态化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提供全方位条件保障。
“建立‘教联体’将为有效凝聚各方育人力量提供常态化平台,引导各主体在明确职责任务的基础上凝聚形成更加有效的协同育人合力,加快建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最终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
转自:光明社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