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小海
系列:生活随感
出品:奇辑教育研究室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有些低年级奥数专题,到了高年级就不可能再遇到。这让很多后知后觉的家长充满困惑,他们会问:老师,这个东西到了高年级就从来就没考过,我们在低年级奥数班居然学了好久,是不是都相当于在浪费时间呢?
实话实讲,有些孩子低年级学了那么多奥数专题,确实就是纯纯的浪费时间。不但摧残了学习兴趣,还养成了错误的学习观念,也没有培养出思维能力,这类孩子确实不少。当然,另一些孩子同样学习这些内容,却收益颇多。他们学习兴致更浓了,更有挑战难题的意愿,分析能力也越来越强。以及这些高年级铁定不考的低年级奥数,到底又有没有价值?
这种题,在二三年级奥数中经常出现,但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在六年级以上的综合考试中,类似题目出现的概率约等于0。从知识点和题型角度来看,确实对高年级考试一毛钱用都没有。但如果从夯实课内基础、调整学习认知、培养分析能力的角度来看,它的意义就极大了。大家不妨观察一下,这类奥数题目和课内问题的差异主要在哪里?课本问题,几乎都是极为简单的正向竖式运算,告诉你谁加谁、谁减谁,然后你照着题目去算就可以了。虽然课本上也会讲解些运算原理,但因为所有题目都太简单,所以即便你什么都不懂,只要记住规则、训练到位,也是可以成为一个熟练的“运算操作工”的。据我观察,很多同学都是这种不动脑的“流水线工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算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算,只是天天都有人安排任务要完成大量计算练习,然后把手练熟了而已。这类同学的统一特征是,单看计算还挺顺溜,但只要题目稍有变化就完全不会下手,没有丝毫应变分析能力。一旦进入高年级,讲解复杂变化的应用问题的时候,几乎瞬间掉队。这类数字谜问题就是极好的训练手段。做它的目的,既不是为了高年级考试,也不是为了把题型练熟,而是为了通过各种反常规的变化,逼迫他们要真用脑子去想、去琢磨、去分析。本质上就是把孩子从流水线旁边,重新拉回到实验室中,让他们适当脱离无需动脑的体力重复环境,去真正解决点高质量的问题。比如这题。常规的竖式运算,只要把20以内加减法记熟,知道进位规则,然后无脑去算就行了。但这题就不行,因为所有数字都不知道,只知道答案,所以你就必须要去反推。那怎么去推呢?总不能无脑瞎试。这时候就要去观察条件、去动脑分析、去寻找线索。敏感的同学不难发现,千位只有一个数,那当然是极好推的,“爱”这个字就一定对应“1”(千位不能为0)。然后就是百位。两个“成”相加是“9”,这理论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两个相同的数相加一定是偶数,怎么可能是9呢?所以这里一定存在进位,两个“成”相加,真实的结果是“8”。因此“成”就只能是“4”。(当然也可能是“18”,向千位进1。但因为之前的分析已经说明千位不能有进位了,所以排除这种可能性)然后再利用“成”去推“都”(十位),再利用“都”去推“市”(个位)......这里就不详述了。大家感觉到了没有,跟顺畅的标准竖式计算不同,这题每走一步都需要做题人去想点事情,做出一些分析和决策(奇偶性、是否有进位、各种可能性与排除过程)后才能继续往后走。虽然整体用到的依然是竖式基本原理,但绝不是无脑硬算可以解决的了。
这类问题,在中低年级属于奥数专题,但到了高年级就属于基础问题。为啥呢?因为学了方程之后,这些问题几乎就是秒解。我时常跟大家开玩笑说,属于那类“有脚趾头都能做出来”,根本不需要动用大脑的题。所以有些家长说,高年级学了方程后再做难道不行吗?为啥非要低年级就接触,把孩子难为半天才搞不出来?从知识点和做试卷的角度来说,其实低年级完全可以不学。等五年级我教你方程,然后什么和倍差倍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盈亏问题、年龄问题,就都是同一类问题,一套“解、设、找等量列方程、解方程、答”的标准流程就全解了,几乎没有任何难度。但从培养核心能力的角度来说,刚才说的这种用“高年级方法降维打击”的应试策略,反而是下下策。所以我特别不赞成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又快又好做好低年级奥数问题,直接跳过各种分析方法直接教方程的路线。这有些类似于,大家为了训练孩子体能让他们去跑迷你马拉松训练训练,而你却直接给他一把自行车。言外之意就是,体能咱就不练了吧,骑得快更重要一些。高年级的家长,始终都被一个问题困扰着。就是随着题目越来越难,想一眼找到题目思路、直接列出算式求解的难度越来越高。很多孩子瞪着大眼看题怎么也列不出算式,但就是不愿意画图辅助,要么直接崩溃放弃,要么直接凭感觉瞎做。究其原因,我感觉他们要么低年级见的难题太少,总是感觉课内问题太简单,根本不需要画图辅助。要们即便见过些稍有难度的奥数专题,也一直有大人给他们总结公式什么的,帮他们可以跳过画图分析步骤,直接套公式解决。久而久之,他就从没有过那种“题目不太会-画图分析一下-找到思路-难题变得不难了-顺利解决”的经验,因此遇到不会问题,也就从不会考虑去画图辅助一下。而上述这类稍有难度的奥数应用题,恰好是极好的训练素材。首先它比课内问题难,想一眼看出结果已经不太可能;其次如果大人别总结什么快捷公式给他们,就带着他们一点点画图分析,让他们多感受这种“难度经过图示过程变得简单”的过程。经过几年的漫漫熏陶,才有可能到高年级养成良好的分析习惯。所以这种题的价值,根本不在知识点本身、更不在什么“和倍差倍公式”,因为这些东西势必会在五年级以后被方程技巧碾压的,知不知道影响都不大。它的根本价值在于画图习惯、在于数量关系分析、在于面对难题时的耐心和韧性、在于通过恰当方法拆解复杂问题的经验,这些是永远不会被方程法碾压的,而且可以配合方程去更高层次的问题中发挥作用。这类中低年级奥数的价值,主要就体现在“小障碍”所倒逼出来的“观察、分析、判断、决策”等思维过程中。高年级试卷虽然不考这个题,但对这些思维能力的考察却是无处不在的。
如果在低年级可以通过类似题目把相应的能力提升起来,绝对是一件价值很大的事。而相反,如果过于在意这个题型,甚至是直接背公式套题,那就真是学了不如不学,因为相当于把大量时间投入到了最没价值的地方,反而把真正的核心价值都扔得一干二净。被人耻笑了两千多年的买椟还珠,也就不过如此。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想要吸收中低年级小奥的精华,成为中高年级学习的推动力,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1、一定要特别在意“教法”,不要太在意学习速度、知识点、甚至用什么套路公式去代偿,要把更多精力放在一步一步的现场分析中去,以训练对高年级也有极大帮助的通用能力上。当然,这对成人引导学习的要求很高。既然说到这了,我觉得不妨插一嘴,在中低年级奥数专题的引导方面,我觉得没谁做的比糕团老师更好了。这个我就不多说了,以免有打广告的嫌疑,懂的家长自然都懂(在读家长如果有时间可以在留言区聊聊体会)。糕团三四年级课程咨询
2、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水平,给他匹配合适的难度梯度。一定要是有些挑战性,但是跳跳脚又能够到的难度。不然太简单会觉得没意思,锻炼不到能力;太难又会过于摧残兴趣和信心,获得不了持续的正反馈。3、合理控制强度,以保障基本的学习兴趣不被摧残。感兴趣的自然可以多学,但多数同学其实并不太可能对奥数有天然的兴趣。通过合理的引导,可以让他们由浅入深学一些,这必然会对长期数学学习有帮助。可一旦以透支学习动机为代价,那就显得会不太值得。首先,一旦已经到透支动机的程度,必然学不太好;其次,动机是最基本的学习保障,小学中低年级就透支完了,以后根本就不可能有竞争力。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喜欢数学,但至少要保障他们,不要过早地就强烈厌恶数学。一旦厌恶,数学之路就到此终结了。
云爸亲测,小奥1年级的学习下来,数学的思维能力比纯校内至少领先1年以上;但,其实,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长的养育/互动方式,这才是能否让孩子较为轻松的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的学霸的关键!